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时段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污染特征、pH变化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13.4、11.9、32.6μg/m^(3),SNA(NO_(3)^(-)、SO_(4)^(2-)和NH_(4)^(+)三者统称)质量浓度分别为5.8、5.4、13.3μg/m^(3),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91.6%~93.6%。“十四运”前和“十四运”期间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7和0.9,表明移动源的比例增加,主要受交通管控的影响。“十四运”后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为2.7,同时NO_(3)^(-)作为最丰富的离子,其质量浓度(7.4μg/m^(3))分别为“十四运”前(1.7μg/m^(3))和“十四运”期间(1.9μg/m^(3))的4.4和3.9倍。观测阶段,大气PM_(2.5)整体呈碱性,进一步通过热力学模型(ISORROPIA-II)计算得出酸性强度为“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十四运”后,这与大气富氨环境密切相关。使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A)分析得到,二次源和扬尘源是观测期间PM_(2.5)主要的污染来源,“十四运”期间二次源的贡献降到最低。通过轨迹聚类及潜在源(PSCF)分析表明,PM_(2.5)污染主要为短距离污染传输,SNA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内以及周边地区。展开更多
本文基于西安市2021年9月1日至11月14日利用Sunset Model 4/OCEC(RT-4)Lab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实时采集PM_(2.5)中的OC和EC,分析了PM_(2.5)、OC和EC的质量浓度特征,结合湿清除率探究降水强度与PM_(2.5)的关系,利用OC/EC比值、OC与EC...本文基于西安市2021年9月1日至11月14日利用Sunset Model 4/OCEC(RT-4)Lab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实时采集PM_(2.5)中的OC和EC,分析了PM_(2.5)、OC和EC的质量浓度特征,结合湿清除率探究降水强度与PM_(2.5)的关系,利用OC/EC比值、OC与EC相关性以及二次有机碳(SOC)估算探究OC和EC的排放来源.结果表明,西安市秋季PM_(2.5)、OC和EC平均浓度分别为(29.6±28.1)μg·m^(−3)、(6.1±4.3)μg·m^(−3)、(1.2±0.9)μg·m^(−3);OC和EC浓度质量变化都呈夜间高于白天和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清洁天的特征.污染物清除率受到降水强度和污染物浓度的综合影响.降水强度小但PM_(2.5)及其碳质气溶胶浓度较高的情况下,降水的正清除作用较弱.西安市OC/EC比值的平均值为3.15,说明大气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二次有机碳污染;不同污染程度下OC,EC的来源复杂程度为清洁天>中度污染天气>轻度污染天,从排放源来看,不同污染程度下均是燃烧直接排放大于非燃烧排放.SOC的平均值为4.3μg·m^(−3),对OC的贡献率为71.7%,SOC与NO_(2)、SO_(2)的相关性显著,说明研究期间西安有机碳的二次污染转化较为明显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展开更多
文摘为探究中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简称“十四运”)期间西安大气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水平及来源,利用高分辨率MARGA ADI 2080离子在线分析仪对西安“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水溶性无机离子进行实时观测,分析了不同时段水溶性无机离子组分污染特征、pH变化及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和“十四运”后PM_(2.5)质量浓度分别为13.4、11.9、32.6μg/m^(3),SNA(NO_(3)^(-)、SO_(4)^(2-)和NH_(4)^(+)三者统称)质量浓度分别为5.8、5.4、13.3μg/m^(3),占总水溶性无机离子的91.6%~93.6%。“十四运”前和“十四运”期间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分别为0.7和0.9,表明移动源的比例增加,主要受交通管控的影响。“十四运”后NO_(3)^(-)与SO_(4)^(2-)质量浓度比为2.7,同时NO_(3)^(-)作为最丰富的离子,其质量浓度(7.4μg/m^(3))分别为“十四运”前(1.7μg/m^(3))和“十四运”期间(1.9μg/m^(3))的4.4和3.9倍。观测阶段,大气PM_(2.5)整体呈碱性,进一步通过热力学模型(ISORROPIA-II)计算得出酸性强度为“十四运”前>“十四运”期间>“十四运”后,这与大气富氨环境密切相关。使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A)分析得到,二次源和扬尘源是观测期间PM_(2.5)主要的污染来源,“十四运”期间二次源的贡献降到最低。通过轨迹聚类及潜在源(PSCF)分析表明,PM_(2.5)污染主要为短距离污染传输,SNA潜在污染源区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内以及周边地区。
文摘本文基于西安市2021年9月1日至11月14日利用Sunset Model 4/OCEC(RT-4)Lab有机碳元素碳在线分析仪实时采集PM_(2.5)中的OC和EC,分析了PM_(2.5)、OC和EC的质量浓度特征,结合湿清除率探究降水强度与PM_(2.5)的关系,利用OC/EC比值、OC与EC相关性以及二次有机碳(SOC)估算探究OC和EC的排放来源.结果表明,西安市秋季PM_(2.5)、OC和EC平均浓度分别为(29.6±28.1)μg·m^(−3)、(6.1±4.3)μg·m^(−3)、(1.2±0.9)μg·m^(−3);OC和EC浓度质量变化都呈夜间高于白天和中度污染>轻度污染>清洁天的特征.污染物清除率受到降水强度和污染物浓度的综合影响.降水强度小但PM_(2.5)及其碳质气溶胶浓度较高的情况下,降水的正清除作用较弱.西安市OC/EC比值的平均值为3.15,说明大气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二次有机碳污染;不同污染程度下OC,EC的来源复杂程度为清洁天>中度污染天气>轻度污染天,从排放源来看,不同污染程度下均是燃烧直接排放大于非燃烧排放.SOC的平均值为4.3μg·m^(−3),对OC的贡献率为71.7%,SOC与NO_(2)、SO_(2)的相关性显著,说明研究期间西安有机碳的二次污染转化较为明显且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和工业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