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省2004-2017年细菌性痢疾时空分布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东立 邱琳 +3 位作者 石一 马琳 张铮 曹磊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研究陕西省2004-2017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变化特征,为制定肠道传染病防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17年陕西省细菌性痢疾报告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分析,利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季节流行特征,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展现菌痢在陕西省地... 目的研究陕西省2004-2017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变化特征,为制定肠道传染病防控重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4-2017年陕西省细菌性痢疾报告病例进行三间分布分析,利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季节流行特征,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展现菌痢在陕西省地理分布特征,利用SaTscan9.05进行时空扫描,探测时空发病聚集簇,利用OpenGeoDa1.2.0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测疫情聚集重点区域。结果陕西省2004-2017年细菌性痢疾平均发病率为32.64/10万,最高为2004年(86.47/10万),最低为2017年(11.31/10万);集中度M值为0.4700,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圆形分布分析高峰日为7月31日,高峰期5月19日-10月12日;时空扫描探测到5个聚集簇;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域位于关中地区的西安、咸阳市,并向陕南地区转移,低-低聚类区域多位于陕南地区;人群性别比为1.29,以农民28.63%、散居儿童20.90%、学生20.13%为主。结论陕西省2004-2017年细菌性痢疾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高发地区由关中地区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季节性逐渐趋于不明显,时空聚集也在减少,发病以男性儿童、学生及农民居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圆形分布法 时空分布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下载PDF
陕西省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郭晓荣 刘西珍 郁惠莲 《疾病控制杂志》 2006年第4期421-422,共2页
关键词 麻疹 流行病学
下载PDF
2007-2011年陕西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邱琳 郭晓荣 +2 位作者 郁会莲 李红蕾 朱妮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25-327,共3页
目的了解陕西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陕西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和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陕西省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发病率为29.79/10万,每年4~7月和11月... 目的了解陕西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陕西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报告病例和暴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1年陕西省流行性腮腺炎年平均发病率为29.79/10万,每年4~7月和11月至翌年1月为2个发病高峰,男女发病率比为1.56∶1,病例主要集中在3~14岁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尤其是小学。结论陕西省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学龄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学校聚集性发病为其主要特征。应进一步完善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mea-sles-mumps-rubella,MMR)联合疫苗的免疫接种,加强对学校、幼托机构的防控力度,建议在入学、入托时查验接种证并对未免疫儿童进行补种,并做好暴发疫情的早期处置,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性腮腺炎 发病率 疾病暴发流行
原文传递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陕西省手足口病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4
作者 刘峰 朱妮 +2 位作者 邱琳 王敬军 王维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7-1120,共4页
目的 应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方法 利用R软件对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手足口病数据构建ARIMA乘积季节模型,同时利用2015年7-12月实际发病人数与模型拟合数据比较,评价模型的预测性... 目的 应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RIMA)乘积季节模型预测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方法 利用R软件对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手足口病数据构建ARIMA乘积季节模型,同时利用2015年7-12月实际发病人数与模型拟合数据比较,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预测2016-2017年的手足口病发病人数。结果 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建立了ARIMA(2,1,0)×(1,1,0)12乘积季节模型,预测方程为(1-B)(1-B12)Ln(Xt)=(1-1.000B)/(1-0.532B-0.363B^2)(1-0.644B12-0.454B12^2)εt,与2015年7-12月实际发病人数比较,绝对误差的平均值为531.535,相对误差的平均值为0.114,预测2016-2017年陕西省手足口病发病人数与2015年基本保持一致。结论 ARIMA(2,1,0)×(1,1,0)12乘积季节模型可用于陕西省手足口病的发病人数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乘积季节模型 预测
原文传递
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9
5
作者 郑媛 周步宇 +8 位作者 关路媛 魏菁 马萍 余鹏博 徐艺 李红蕾 朱妮 李鹂 王敬军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型别。方法 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陕西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29903例,重症3071...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型别。方法 从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2009-2013年陕西省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3年陕西省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29903例,重症3071例,死亡108例。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1.44%,散居儿童占病例总数的68.87%。发病高峰在4~7月,西安、渭南、咸阳是最主要的高发地区。全省累计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6603例,其中普通病例4872例,重症1673例,死亡58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中病原构成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44.81%,18.87%和36.31%。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病原学构成不同(χ2=622.46,P〈0.001)。结论 5岁以下散居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病原学构成以EV7l、CoxA16为主,普通病例与重症病例病原学构成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A型 柯萨奇病毒感染
原文传递
陕西省2004—201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周体操 张志成 +7 位作者 张义 邓勇 柴自超 曹磊 陈飒 朱妮 李广智 刘峰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70-572,共3页
目的分析陕西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5年陕西省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5年,陕西省共报告357起突发公... 目的分析陕西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5年陕西省报告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5年,陕西省共报告357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77.3%(276/357)发生在学校。276起学校事件中,以一般级别(66.7%)和未分级事件(31.2%)为主。事件类别84.8%是呼吸道传染病事件,病种以腮腺炎(31.9%)、流行性感冒(21.7%)和水痘(20.7%)为主;其次是肠道传染病事件(8.3%),主要是手足口病(3.3%)和其他感染性腹泻(2.9%)。2010年以后事件报告较为平稳。每年3—6月(50.4%)和9—12月(43.1%)是报告高峰。小学(54.0%)是学校事件的高发场所,其次是托幼机构(13.4%)。农村地区发生的事件占学校事件总数的57.3%。事件信息来源中70.3%是医疗机构报告,4.0%是学校报告,而疫情人员主动发现仅占6.9%。事件2 h内及时报告率为70.1%,其中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事件的2 h内及时报告率分别为68.1%和73.9%。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且以农村、小学多发,以呼吸道传染病事件为主。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学校传染病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卫生 流行病学研究 疾病 组织和管理
原文传递
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类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琳 曹磊 +5 位作者 邱琳 朱妮 王安礼 刘峰 张同军 刘东立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21-1025,共5页
目的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 目的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4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累计报告黑热病发病41 990例,年均发病率为2.25/10万;死亡210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总病死率为0.50%。陕西省黑热病在1950年代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均较高,1960年代以后大幅下降,到200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出现小的暴发点。黑热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7—9月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6.9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93:1;职业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8.10%和34.18%。黑热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92个县(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黑热病共探测到5个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靖边县、勉县、武功县、蓝田县和澄城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代关中地区有多处黑热病高-高聚集区,1960-1990年代以陕北地区为主,2000年代在汉中市出现高-高聚集区,2010年代高-高聚集区为宜川县和韩城市等地貌特点为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结论陕西省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局部有所回升,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黑热病重新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流行病学特征 时空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2008-2012年陕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评价 被引量:11
8
作者 邱琳 郭晓荣 +2 位作者 郁会莲 李红蕾 朱妮 《疾病监测》 CAS 2013年第9期762-765,共4页
目的分析2008-2012年陕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的运行状况,为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预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8-2012年陕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生成的预警信号、预警病种、响应时间、核实... 目的分析2008-2012年陕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的运行状况,为进一步完善传染病自动预警信息系统的预警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008-2012年陕西省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生成的预警信号、预警病种、响应时间、核实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陕西省自动预警系统共发出预警信号51245条,预警阳性率为0.05%。各地市均有预警信息,预警信号数与法定传染病发病总数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3(P<0.01)。预警信号季节分布呈现夏季和冬季双峰型。涉及的病种有30种,其中预警信息较多的病种有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痢疾、麻疹,共计41 905条,占总数的81.77%。2008-2012年预警信号总响应率分别为86.11%、84.44%、83.17%、99.97%和99.97%,呈逐年上升趋势,核实方式以监测数据分析为主,占57.39%,平均响应时间为0.84~2.27 h。结论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稳定,对及时发现重点病例和早期发现暴发疫情起到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局限性,预警阈值有待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 预警信号 运行效果
原文传递
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在陕西省细菌性痢疾发病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邱琳 郁会莲 +2 位作者 李红蕾 朱妮 贠鹏飞 《疾病监测》 CAS 2014年第5期403-406,共4页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可行性,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陕西省细菌性痢疾进行预测,为制定细菌性痢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2年陕西省细菌性痢疾... 目的探讨时间序列模型预测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可行性,应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对陕西省细菌性痢疾进行预测,为制定细菌性痢疾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2年陕西省细菌性痢疾月报告发病率的时间序列,以2013年1-12月的月发病率作为验证数据,建立ARIMA模型,并对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陕西省2004-2012年细菌性痢疾月发病率即含有长期递减趋势又含有以年为周期的季节效应,拟合的相对最佳模型为ARIMA(0,1,1)×(1,1,0)12。残差分析统计量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jung-Box Q=21.994,P=0.143),提示残差为白噪声。2013年1-12月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平均值为20.75%,最大40.37%,最小4.94%。结论 ARIMA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陕西省细菌性痢疾的发病趋势,模型预测效果的优化有待原始数据的进一步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月发病率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原文传递
Win Ratio法在比较两组间非正态分布数据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超 康轶君 +3 位作者 朱妮 Tao Chen Duolao Wang 颜虹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8-800,共3页
目的介绍Win Ratio法的原理及技术,以及此方法在比较两组间非正态分布数据中的应用。方法以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为例,采用Win Ratio法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结局变量(孕周)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利用Bootstrap法估算相应的置信区间。同时比... 目的介绍Win Ratio法的原理及技术,以及此方法在比较两组间非正态分布数据中的应用。方法以一项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为例,采用Win Ratio法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结局变量(孕周)在两组间的差异,并利用Bootstrap法估算相应的置信区间。同时比较与传统非参数检验方法结果之间的差异,所有分析均采用SAS 9. 4软件。结果 Win Ratio法估算干预组孕周高于对照组的概率为52. 83%,置信区间为(1. 04,1. 21)。该结果与传统非参数方法一致,但Hodges&Lehmann法估计的置信区间结果中包含0。结论相比传统非参数检验方法,Win Ratio除能够在区间估计的基础上判断组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还可以估计干预效应,同时可保证良好的可靠性和把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 RATIO BOOTSTRAP 可信区间 干预效应
下载PDF
Win Ratio法在比较两组生存资料复合终点数据中的应用
11
作者 李超 梁煊怡 +4 位作者 康轶君 朱妮 Tao Chen Duolao Wang 颜虹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55-958,共4页
目的介绍Win Ratio法在比较两组生存资料复合终点数据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方法以一项采用整群随机化双盲对照设计的孕期营养素干预研究为实例,运用Win Ratio法分析比较不同营养素补充对子代两种复合结局"孕28周至分娩后4周死亡"... 目的介绍Win Ratio法在比较两组生存资料复合终点数据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方法以一项采用整群随机化双盲对照设计的孕期营养素干预研究为实例,运用Win Ratio法分析比较不同营养素补充对子代两种复合结局"孕28周至分娩后4周死亡"及次要不良结局"低出生体重"的影响,并运用Bootstrap法计算95%CI。比较Win Ratio法及传统Cox风险回归模型计算结果间的差异。结果Win Ratio法与传统Cox风险回归所得结果一致,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in Ratio法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孕期补充叶酸)的不良结局发生率是干预组(孕期补充多维营养素)的1.07倍,95%CI为(0.85,1.27);传统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的结果与Win Ratio法相似,即对照组的不良结局发生是干预组的1.04倍,95%CI为(0.83,1.31)。结论相较于传统的生存分析,Win Ratio法在分析多种结局的生存资料时,可考虑结局间的重要性,同时在保证良好的准确性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下完成对生存资料的区间估计及干预效应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 Ratio COX回归 生存资料
下载PDF
禁忌搜索算法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在冠心病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魏珍 张雪雷 +3 位作者 饶华祥 王华芳 王祥 仇丽霞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5-899,共5页
以10792例冠心病调查数据为例,依据禁忌搜索算法构建冠心病患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网络各节点的条件概率,并分析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评价贝叶斯网络模型相对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疾病影响因素... 以10792例冠心病调查数据为例,依据禁忌搜索算法构建冠心病患病及其影响因素的贝叶斯网络模型,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计算网络各节点的条件概率,并分析冠心病的影响因素,评价贝叶斯网络模型相对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疾病影响因素分析中的优劣,探讨贝叶斯网络模型在临床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可以揭示冠心病各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及与冠心病的关系,比logistic回归分析更符合实际理论,表明贝叶斯网络模型在冠心病影响因素分析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网络 禁忌搜索算法 LOGISTIC回归 冠心病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2015年安康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情况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原凌云 周以军 +3 位作者 朱妮 焦欢 张永英 杨俊锋 《职业与健康》 CAS 2017年第2期200-202,207,共4页
目的分析安康市2015年居民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康市2015年居民死亡数据,将数据导入Excel 2007和SPSS 18.0对死亡数据进行整理,应用Excel编制期望寿命表,计算潜在寿命损失。... 目的分析安康市2015年居民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影响因素,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实施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康市2015年居民死亡数据,将数据导入Excel 2007和SPSS 18.0对死亡数据进行整理,应用Excel编制期望寿命表,计算潜在寿命损失。结果安康市2015年报告死亡个案17 656人,死亡率为668.68/10万。居民期望寿命为75.27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3.09岁,女性78.02岁,死亡顺位前5位的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较大,去掉这些疾病后居民期望寿命可提高2.69、2.50、2.41、2.13和1.24。主要减寿顺位为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其减寿率(PYLLR)分别为15.97‰、11.33‰、5.32‰、4.60‰、2.44‰,男性和女性减寿顺位和全人群一致;平均减寿年数顺位前4位的为损伤和中毒、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恶性肿瘤,而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平均减寿年数较小。结论安康市居民寿命损伤主要以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和中毒、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是造成青壮年早死的主要原因。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望寿命 去死因期望寿命 潜在寿命损失年
原文传递
2009—2015年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原凌云 周以军 +5 位作者 朱妮 焦欢 张永英 杨俊锋 刘斌 杜冬冬 《职业与健康》 CAS 2017年第4期491-494,共4页
目的了解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安康市2009—2015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7 383例,年均发病率为93.51/10万,重症病例175例,占1.01%... 目的了解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其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安康市2009—2015年手足口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5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7 383例,年均发病率为93.51/10万,重症病例175例,占1.01%,死亡2例,占0.01%。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呈双峰特点,分别为4—7月和11月-次年1月,重症病例和普通病例时间分布一致。高发地区交替分布,有一定地区特点。发病集中于≤5岁儿童男童高于女童,职业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安康市2009—2015年手足口病流行优势病原有差异性,2009年、2011年以EV71感染为主,2010年以Cox A16感染为主;自2012年起其他肠道病毒感染阳性比例逐渐增加,成为主要感染病毒类型。结论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地区、时间、人群、病原学分布特征,提示在手足口病防控中,应强化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控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工作,各级医疗机构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强化重症识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