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西周孝道观的本质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慎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70-76,120,共8页
孝道构成了西周社会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基本纲领,它既是天人合一宗教思想的道德支柱,也是宗法制度在伦理观念上的表现。笔者曾以金文与典籍相互参证,对西周孝道观的形成、表现形态及特点进行过研究,但因限于篇幅,无法铺展而论及核心问... 孝道构成了西周社会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基本纲领,它既是天人合一宗教思想的道德支柱,也是宗法制度在伦理观念上的表现。笔者曾以金文与典籍相互参证,对西周孝道观的形成、表现形态及特点进行过研究,但因限于篇幅,无法铺展而论及核心问题,故言犹未尽。兹续撰斯篇,对西周孝道观念的本质作一探讨,以揭示贯通西周文明生活的这一传统思想和道德纲领之内涵。尚希士林学者,幸以教之,匡其不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子 孝道观念 追孝 周人 宗庙 嫡庶 宗教思想 天人合 伦理观念 先祖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的政治依附性与“中国哲学”的特质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6,共7页
"中国哲学"作为西语东来以后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表达,离不开本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的意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创生、传承的承担者——"士"人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价值取向等所形成的"依附性"生存方... "中国哲学"作为西语东来以后对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表达,离不开本土思想文化在历史中的意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创生、传承的承担者——"士"人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价值取向等所形成的"依附性"生存方式,对其所可能采取的思想文化态度产生重要的影响;"科举""文庙"制度的施行,强化、稳定了"士"人阶层在社会角色中的"政治依附性"特征。"士"人阶层依附性的生存方式以及科举与文庙制度的规制作用,使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作为哲学)以"内圣外王"的治世之道为轴心,体现为以如何治世为学术宗的的政治依附性特质。"中国哲学"作为思想文化的这种本土化特质提示我们:"中国哲学"既不能简单化为几对范畴合逻辑的排列组合,也不能以西方哲学的问题模式套用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资料上。"中国哲学"应该走到中国人的生活里,回到中国思想文化的历史中,以本土的现代意义从中国思想文化历史的"旧魂"中,才可能引出属于中国的哲学"新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科举制 文庙 政治依附性
下载PDF
“全球伦理”的臆语与“乌托邦”思维——对“普遍性”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张蓬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22-26,共5页
全球伦理是人类在现代性与后现代语境下对“普遍性”的追寻 ;这种追寻描绘着人类精神的历史轨迹 ;“全球伦理”的积极意旨 ,也难以使其摆脱思想文化悖伦的缠绕 ;但是 ,对“普遍性”的欲求仍是人类千年不改其宗的宿命。
关键词 全球伦理 普遍性 乌托邦思维
下载PDF
哲学主题的历史转换与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试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蓬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25-130,共6页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q...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康德 二难问题 马克思哲学 当代性
下载PDF
“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知识论的悖论情结与宿命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蓬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0,共7页
人类的存在须臾离不开科学意义上的知识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福祉,也可能是暴力或控制。这种窘境缘于人类对知识论问题悖论本性的忽视,以及对知识作用的单纯张扬和科学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无限膨胀。知识论的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可能与不... 人类的存在须臾离不开科学意义上的知识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福祉,也可能是暴力或控制。这种窘境缘于人类对知识论问题悖论本性的忽视,以及对知识作用的单纯张扬和科学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无限膨胀。知识论的问题就是对知识的可能与不可能的合理性的追问。历史上这种追问所昭示的是知识论问题的悖论本性,即:依据知识的同一性原则,我们只能知道所知道的,不能知道所不知道的,既然如此,知道本身也就失去意义了;并且,我们何以知道什么是能知道的,什么是不能知道的?如此,知识论就陷入了不能自我解释的悖论循环。面对知识论问题的悖论本性,现实性、历史性、超越性的原则与视角,或许能为探究知识论的迷宫提供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论 悖论 可能与不可能
下载PDF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 被引量:1
6
作者 杨立民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04-108,共5页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杨立民中西比较诗学(ComParaticePoeticsofChinaandweste),就是中国诗学(文论)与西方诗学(文论)之间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学术传统上,比较诗学一直隶属于比... 中西比较诗学双向阐发摭谈杨立民中西比较诗学(ComParaticePoeticsofChinaandweste),就是中国诗学(文论)与西方诗学(文论)之间跨国别、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学术传统上,比较诗学一直隶属于比较文学范畴。但是,比较诗学既然是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比较诗学 中国诗学 西方诗学 比较文学 类型与方法 文学性 中西诗学 比较研究 双向式 目标模式
下载PDF
从凝视“风景”到发现“世界” 被引量:1
7
作者 魏策策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1期107-111,共5页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任性的辞职信在网上引起骚动,撩动了无数颗想折腾的心。俗语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等说法现在看来早已过时。对中国人来说,随着经济和交通的飞速发展,“睁眼看世界”...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任性的辞职信在网上引起骚动,撩动了无数颗想折腾的心。俗语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等说法现在看来早已过时。对中国人来说,随着经济和交通的飞速发展,“睁眼看世界”的时代已经被“走起游世界”的潮流取代了,休闲旅游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人人都会有“当地人”和“游客”的双重角色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 风景 日常生活 休闲旅游 角色体验 中国人 交通 经济
下载PDF
时代呼唤价值哲学
8
作者 王玉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5-6,共2页
关键词 价值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代呼唤 认识论 历史观 哲学价值 价值论 价值观 事实世界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存在”范畴与中国哲学问题
9
作者 张蓬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28,共4页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问题 哲学范畴 中国传统 哲学问题 哲学语境 哲学思维 西方哲学
下载PDF
荀子认识论略论
10
作者 康中乾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6-8,共3页
在先秦哲学中,荀子哲学具有时代性的总结性,这一特色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认识论上。本文认为,旬子的认识论明确定位出心和物的并存,所以在形式上有二元特点,但正因为能在心──物的并存中认识问题,故使其认识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辩证... 在先秦哲学中,荀子哲学具有时代性的总结性,这一特色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认识论上。本文认为,旬子的认识论明确定位出心和物的并存,所以在形式上有二元特点,但正因为能在心──物的并存中认识问题,故使其认识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辩证内容。从这一角度讨论旬子的认识论,比只仅仅定性他的认识论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更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旬子 虚壹而静
下载PDF
论陈白沙哲学思想的渊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之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40-44,共5页
从主体角度看,白沙哲学首先是其人生志向与社会环境相激荡的产物,白沙的“自得”之学的思想渊源是多种思想的交融、贯通的结果,其中最主要者当以孔子的仁学为根基,又吸收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老子哲学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哲... 从主体角度看,白沙哲学首先是其人生志向与社会环境相激荡的产物,白沙的“自得”之学的思想渊源是多种思想的交融、贯通的结果,其中最主要者当以孔子的仁学为根基,又吸收了禅宗的思想方法和老子哲学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渊源 自然 自得
下载PDF
“道器关系”中的中华文化图景——论刘明武先生的元文化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晓军 《西部学刊》 2014年第10期43-47,共5页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之路,既是中华民族从文化身份的遗忘中逐步觉醒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对话的过程。如何在对话中建立文化之"我",是进行文化对话的前提。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之我是谁"的问题...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文化之路,既是中华民族从文化身份的遗忘中逐步觉醒的过程,也是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对话的过程。如何在对话中建立文化之"我",是进行文化对话的前提。中国文化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之我是谁"的问题。刘明武先生提出的"元文化"的概念,籍此在先秦诸子百家之前的经典中,即在文化的源头,寻找"文化之我"。中国的"文化之我"应该是"道器并重"的文化,由"道""通于一而万事毕"。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是"以道论之",以道论天文,以道论地理,以道论人伦,以道论天下,以道论法,以道论医,以道论兵,以道论艺,以道论术,如此即为"以道论器"。在中国历史中,有黄帝文化,也有皇帝文化,前者是中国文化之本体,后者实乃中国文化之变质。前者为中国文化之厦建立了形而上之根基,后者则将中国文化拖入了政治依附的泥淖。刘明武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以道论天理、地理、人理、事理,独居于世界文化之林,其蕴含的智慧,兼收并包,可以解决西方文化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华民族,中国人不能离开中国文化之根,这个根就是"道器并重"、"以道论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器并重 道器分离 黄帝文化 皇帝文化 以道论之
下载PDF
论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相对性
13
作者 王玉梁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56-62,39,共8页
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相对性,人们的看法各异。这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向大家求教。一、价值的客观性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唯物主义价值观与唯心主义价值观争论的焦点。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争论很大。西方的价值论者,大... 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相对性,人们的看法各异。这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向大家求教。一、价值的客观性价值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是唯物主义价值观与唯心主义价值观争论的焦点。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争论很大。西方的价值论者,大多否定价值的客观性,国内学者大多数肯定价值的客观性,但对客观性的理解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需要 客观存在 价值观 价值论者 肯定价值 主体性 意志 客观性 社会科学 社会现象
下载PDF
是实行“效益工资”,还是实行工资市场化?
14
作者 杨明丽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16-20,共5页
工资制度是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个方面。工资的形成方式、水平会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态、配置效益有重大影响。在整个社会的工资运行中,企业工资是牵动面最大,从而对国民收入的初... 工资制度是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个方面。工资的形成方式、水平会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态、配置效益有重大影响。在整个社会的工资运行中,企业工资是牵动面最大,从而对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及劳动力资源配置状态和配置效益影响最大的一环。1985年以后,我国开始进行企业改革,作为“放权让利”启动改革的总体思路的一部分,在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上推出了以“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简称“效益工资”)为内容的工资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在实践中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精神:“工效挂钩”却被经济理论界与企业界共同接受,形成近年来企业承包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益工资 资市场 劳动者 劳动就业制度 资产所有者 工资制度 劳动效果 劳动力商品化 商品经济原则 就业市场化
下载PDF
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 被引量:19
15
作者 王玉樑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7期16-24,52,共10页
价值问题,本是科学历史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过程中,对价值理论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有关这方面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说已经获致完满的解决。譬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正确地界定... 价值问题,本是科学历史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深化对唯物史观的理解过程中,对价值理论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然而,有关这方面的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还不能说已经获致完满的解决。譬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我们正确地界定价值的哲学本质、科学地理解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客体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价值与评价、“是”与“应该”、价值观念与人的实践活动方式、思维方式的改变乃至整个社会变迁的关系?怎样从马克思的“活动的改交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的思想出发,揭示实践活动的对象化与非对象化这一内在矛盾的不断展开及其解决和价值的发生、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而探讨价值标准的更演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建构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以指导改革实践?价值问题的探讨与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美学、伦理学乃至文化问题等方面的研究之间的有机联系是什么,如何运用马克思的“两个尺度”的思想,揭示真、善、美之间统一的现实基础,从而克服价值理论中的相对主义、实用主义而又不陷入绝对主义的窠臼?等等。从唯物史观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出发,自觉地将价值问题的哲学探讨与当代社会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是理论服务于实践的需要,也是价值理论能否不断跃升层次的切实有效的途径。同时,亦应看到,价值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因而,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对于科学地理解并有效地解决价值问题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使用价值 价值理论 社会主体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恩格斯 价值本质 唯物辩证法 有机联系
原文传递
当前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诸形态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蓬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17,共4页
理论创新已成为当代学者的共识,从科学哲学的立场来看,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研究范式的转换,而这首先需要对当下的问题意识进行自觉的反思与重构。本刊刊发的这一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为中心,在当代时空维度上展开,其中... 理论创新已成为当代学者的共识,从科学哲学的立场来看,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研究范式的转换,而这首先需要对当下的问题意识进行自觉的反思与重构。本刊刊发的这一组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为中心,在当代时空维度上展开,其中既有对中国哲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也有域外的经验与教训;既有对当下研究状况的总体扫描,又有对今后理论创新的个性化研究,以期开展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理论探险,从而推动世纪之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理论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研究 “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教育知识体系 形态 学科意识 知识系统 哲学原理 知识论 教科书
原文传递
“形而上”探究中的智慧与意味——对“形而上学”的一种解读
17
作者 张蓬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0,共6页
“形而上学”作为人类对人与世界的解释模式应该源于《周易》。在西方人对形而上学的解义当中 ,有与形而上学在《周易》中原始意义相比较的意义变形 ,也有从变形了的形而上学出发 ,努力还原、回归到其在《周易》中的原始意义。在这种变... “形而上学”作为人类对人与世界的解释模式应该源于《周易》。在西方人对形而上学的解义当中 ,有与形而上学在《周易》中原始意义相比较的意义变形 ,也有从变形了的形而上学出发 ,努力还原、回归到其在《周易》中的原始意义。在这种变形与回归的变奏中 ,演绎着在文化上东方与西方的对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周易》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对话中 ,在以说为界的旨趣中 ,我们解析出“形而上”探究中的智慧与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形而上” 《周易》 海德格尔 维特根斯坦 “形而下” 西方 哲学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