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醉复苏期患者的并发症护理 被引量:5
1
作者 续蕾 侯辉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19期3029-3030,共2页
麻醉苏醒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随着施行麻醉和手术的增加,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患者保护性反射尚... 麻醉苏醒期是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时期,随着施行麻醉和手术的增加,手术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复原,再加上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患者保护性反射尚未完全恢复,麻醉苏醒期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因此麻醉复苏期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是确保患者预后的保障,本文通过分析了部分麻醉复苏期患者的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复苏期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地佐辛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爱秀 杨晓亮 《吉林医学》 CAS 2012年第29期6312-6314,共3页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地佐辛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滴注NaCl溶液2ml和地佐辛0.1 mg/kg)。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苏... 目的:探讨地佐辛对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地佐辛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前30min静脉滴注NaCl溶液2ml和地佐辛0.1 mg/kg)。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期的躁动评分,记录各观察点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地佐辛组苏醒期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在各观察点患儿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能有效地预防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全身麻醉后苏醒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佐辛 小儿全身麻醉 苏醒期躁动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辅助胃镜检查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艺凤 卢荣军 《吉林医学》 CAS 2011年第11期2150-2151,共2页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胃镜检查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静脉滴注丙泊酚和芬太尼注射液,对照组静脉滴注丙泊酚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中的SBP和DBP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胃镜检查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静脉滴注丙泊酚和芬太尼注射液,对照组静脉滴注丙泊酚注射液。结果: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中的SBP和DBP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静脉麻醉 无痛胃镜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血管内亚低温治疗的预防性护理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侯辉 续蕾 刘悦琦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19期3018-3020,共3页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所有颅内血肿,广泛脑挫裂伤,颅脑外伤后昏迷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国...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所有颅内血肿,广泛脑挫裂伤,颅脑外伤后昏迷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伴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变化,它具有病情急、危、重,病情变化快,护理复杂,病程长,病死率高的特点。近年,国外率先开始使用亚低温(30—35℃)治疗脑缺血、脑缺氧和颅脑损伤的患者,并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果。本文观察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进行护理,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亚低温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西维来司钠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艳 宗媛 +2 位作者 牛丹 董道然 王会东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305-309,共5页
目的观察西维来司钠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复苏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THS组、西维来司钠处理组(S组),各10只。Sham组只行5 cm切口造成软组织创伤,不行放血和复苏;THS组和S组均完成... 目的观察西维来司钠对创伤失血性休克(THS)复苏后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THS组、西维来司钠处理组(S组),各10只。Sham组只行5 cm切口造成软组织创伤,不行放血和复苏;THS组和S组均完成腹部创伤、放血及液体复苏等处理,并在复苏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西维来司钠。复苏后即刻监测并记录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复苏后24 h监测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 max)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 max),检测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肝肾功能指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计算肺系数与肺湿/干重比,并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心、肺、肝、肾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sham组比较,THS组及S组心率、平均动脉压、+dp/dt max及-dp/dt max均下降,pH、PaO 2、HCO 3-均降低,而PaCO 2、乳酸、W/D、肺系数、肝肾功能指标、TNF-α、IL-6、HMGB1均升高(均P<0.05),心、肺、肝、肾细胞均存在不同程度水肿。与THS组比较,S组+dp/dt max及-dp/dt max、pH、PaO 2、HCO 3-均升高,而PaCO 2、乳酸、W/D、肺系数、肝肾功能指标、TNF-α、IL-6、HMGB1水平均下降(均P<0.05),心、肺、肝、肾细胞水肿程度减轻。结论西维来司钠能够改善THS复苏后大鼠心、肺、肝、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特异性抑制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活性、减少损伤后炎性因子过度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复苏 西维来司钠 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 炎性反应 脏器功能 大鼠
下载PDF
老年胸腰椎骨折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病原菌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玲娟 刘艳武 +2 位作者 董婷婷 胡学昱 冯大鹏 《河北医药》 CAS 2020年第16期2493-2496,共4页
目的评估老年胸腰椎骨折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探讨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行内固定术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150例。按照患者术后是否早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29例,非感染组121例。分析感染患... 目的评估老年胸腰椎骨折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探讨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行内固定术的老年胸腰椎骨折患者150例。按照患者术后是否早期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29例,非感染组121例。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构成比,主要病原菌耐药性,早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感染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发早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免疫指标IgA,IgE,IgG1,IgG2以及IgG水平情况。结果150例患者发生早期感染29例,检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为15株(33.3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20.00%);革兰阴性菌为28株(62.22%),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28.89%);真菌为2株(4.4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耐药性最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最高。年龄≥60岁、手术时间长、完全骨折、合并有糖尿病、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患者感染率明显更高(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50岁、手术时间长、完全骨折、合并有糖尿病、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均为引发老年胸腰椎骨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胸腰椎骨折术后早期切口感染患者多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感染率高,临床治疗应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的防治,以降低术后早期切口感染率,提高免疫水平,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胸腰椎骨折 早期切口感染 病原学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依托咪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的剂量与镇静深度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淑梅 李莎莎 +2 位作者 卢荣军 侯辉 宋燕青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6年第23期4548-4550,4585,共4页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依托咪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时对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选取5-13岁准备静脉麻醉行骨科手术的小儿44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四组,每组11例,分别给予依托咪酯的剂量为A组200μg/kg,B组300μg/kg,C组400μg/kg,D组...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依托咪酯诱导小儿全身麻醉时对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选取5-13岁准备静脉麻醉行骨科手术的小儿44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四组,每组11例,分别给予依托咪酯的剂量为A组200μg/kg,B组300μg/kg,C组400μg/kg,D组500μg/kg。手术过程中监测患儿脑电双频指数(BIS)、血压(NIBP)、心电图(ECG)、血氧饱合度(Sp O2)、心率(HR),按照咪唑安定、瑞芬太尼、依托咪酯和顺式阿曲库铵的顺序进行麻醉诱导。分别记录患者麻醉前(T1)、喉镜暴露声门时(T2)、插管时(T3)、插管结束1分钟(T4)、5分钟(T5)、10分钟(T6)的脑电双频指数(BIS)、血氧饱合度(Sp 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数值。结果:T5和T6两个时间点,A组的BIS值显著大于其他三组;T3-T6时,D组的BIS值显著小于A、B、C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乳剂300-400μg/kg用于小儿全麻诱导,麻醉深度效果较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可有效抑制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托咪酯 麻醉诱导 脑电双频指数
原文传递
早期CT灌注成像参数与急性脑梗死脑血管异常及其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7
8
作者 杨林 杨克 +2 位作者 周德伟 刘羽 刘雪茹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7年第34期6740-674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异常情况和CT灌注成像参数及其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h内颈动脉系统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CT灌注成像以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并记录各项参数,评...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异常情况和CT灌注成像参数及其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h内颈动脉系统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CT灌注成像以及血管造影等检查,并记录各项参数,评价病侧大血管的情况,在发病时、发病2周以及3个月时采用NIHSS量表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有11例患者在出现症状后6h内完成检测,74例患者在出现症状后6-24小时完成检测。CTP对脑梗死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平扫。半影区和梗死区r CBF、r CBV和MTT与对照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测显示血管正常者25例、血管狭窄者45例、血管闭塞者15例;在发病时、发病14 d、发病90 d时,血管狭窄者和血管闭塞者的NIHSS均高于血管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者和血管闭塞者发病时BI均低于血管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病14d时血管闭塞者BI低于血管狭窄者和血管正常者,而m RS高于血管狭窄者和血管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随着发病时间的增加,NIHSS和m RS均具有下降趋势,BI有上升的趋势。结论:早期CT灌注成像参数水平可准确地显示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通过定量分析灌注参数对比病灶和健侧的血流灌注状态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脑血管异常 CT灌注成像 临床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