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鹏涛 冯佰利 +6 位作者 慕芳 苏旺 徐芦 蔡晓青 刘月仙 朱瑞祥 薛少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1-175,共5页
为了探索黄土高原春玉米区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理化特性变化,测定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处理第二年春玉米生长不同时期农田土壤容重、水分和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0-10 cm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且小于传统耕作,但后期... 为了探索黄土高原春玉米区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理化特性变化,测定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处理第二年春玉米生长不同时期农田土壤容重、水分和养分变化。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处理在玉米生长前期0-10 cm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且小于传统耕作,但后期增加幅度较大;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增加玉米生长前期表层0-60 cm和后期100-200 cm土壤含水量,有较好保水、蓄水作用;保护性耕作下表层0-20 cm土壤养分指标除全磷外,均表现为稳定升高趋势,且能有效提高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低于传统耕作,但变异系数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保护性耕作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赵如浪 冯佰利 +4 位作者 蒋树怀 张小东 屈洋 蔡晓青 朱瑞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9,共6页
以春玉米品种沈玉17为材料,设置保护性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传统耕作(CT)3种耕作方式,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T与TS和CT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 以春玉米品种沈玉17为材料,设置保护性耕作(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和传统耕作(CT)3种耕作方式,通过多年定位试验,研究黄土高原旱塬地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T与TS和CT相比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干筛法分析结果表明,0-30 cm深度,NT处理粒径〉0.25mm的大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均显著高于TS和CT处理。湿筛法分析结果表明,水稳性团聚体MWD在0-10 cm深度为NT〉TS〉CT,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0-20 cm深度,NT处理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均低于CT处理。保护性耕作能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而传统耕作则由于人为扰乱土层结构,降低了土壤团聚体数量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保护性耕作 有机质 团聚体 平均重量直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