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80例(9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0例(30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d;1,3mo依次行SI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 U T测定及角膜荧光染色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d,B U T测定明显缩短(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囊外组较超声乳化B U T下降明显(P<0.05),SIt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增加的程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It测定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程度亦无明显差异SIt(P>0.05);术后1moBUT测定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的程度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d超声乳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伤口处角膜水肿,囊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术后1mo,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均影响泪膜稳定性,手术切口越大,影响泪膜稳定性越明显;但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恢复程度却无显著性差异。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1wk;1mo和3mo测量左眼调节幅度,所得结果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LASIK术后1wk和1mo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3mo不同近视程度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近视程度近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探讨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设计自身配对研究。选择2003/2004期间在我院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检查110例120眼)。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及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80例(90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组:30例(30眼)。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7d;1,3mo依次行SI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SIt、B U T测定及角膜荧光染色无明显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2d,B U T测定明显缩短(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其中囊外组较超声乳化B U T下降明显(P<0.05),SIt明显增加(P<0.001),差异有显著意义;两组增加的程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7d,两组SIt测定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程度亦无明显差异SIt(P>0.05);术后1moBUT测定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恢复的程度亦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d超声乳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伤口处角膜水肿,囊外组角膜荧光素染色为(+~++)。术后1mo,角结膜荧光素染色及伤口处角膜水肿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均影响泪膜稳定性,手术切口越大,影响泪膜稳定性越明显;但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泪膜稳定性恢复程度却无显著性差异。
文摘目的:观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amplitude of accommodation,AMP)的变化。方法: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53例,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轻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组,所有被测者均进行规范的主觉验光,采用移近法在术前、术后1wk;1mo和3mo测量左眼调节幅度,所得结果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LASIK术后1wk和1mo调节幅度明显低于术前AMP(P<0.05),术后3mo不同近视程度患者调节幅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近视程度近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即均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至术后3mo时AMP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LASIK手术对近视患者单眼调节幅度无明显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