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颈结合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黎 刘俊 +1 位作者 杨智 兰亚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6期573-577,共5页
目的总结颅颈结合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6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DSA确诊的16例颅颈结合部DAVF患者临床资料及其DSA、CTA和MRI影像信息。根据... 目的总结颅颈结合部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患者的影像学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6年7月在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经DSA确诊的16例颅颈结合部DAVF患者临床资料及其DSA、CTA和MRI影像信息。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成急性(7 d内)、亚急性(1个月内)和慢性(超过1个月)三组。结果确诊的患者急性组4例、亚急性组4例和慢性组8例,其中急性和慢性患者中男性比例均为75.0%,高于亚急性患者(50.0%)。在静脉引流方向上,有7例(87.5%)的慢性患者引流方向向上,而急性和亚急性患者静脉引流向上的比例分别为3例(75.0%)和2例(50.0%)。所有患者在临床上均出现头痛、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DSA影像显示DAVF在颅颈结合区集中在C1神经根处、双侧乙状窦处、横窦区、右脑膜后动脉近横窦处、右侧硬脊膜动静脉瘘瘘口、左/右侧椎动脉区、枕大孔区、右侧脑膜中动脉分支、窦汇区、天幕区和双侧海绵窦。5例患者接受了CTA检查,其中4例CTA影像呈阳性,显示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血管的数目、形状和粗细上的改变;12例患者行脊髓MRI平扫检查,均显示被检者出现异常流空血管,并在脑实质区出现异常信号。结论颅颈结合部DAVF的临床表现与颅颈结合部位置无关,与静脉引流的方向有关,CTA和MRI有助于DAVF诊断,但确诊需要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脑膜动静脉瘘 颅颈结合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患者术后恢复期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电波 冯兴慧 《淮海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用于外伤性颅骨骨折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行手术治疗的65例外伤性颅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护理,观察组遵循循证护理模式展开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的护理...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模式用于外伤性颅骨骨折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某院行手术治疗的65例外伤性颅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护理,观察组遵循循证护理模式展开护理。对比2种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存质量、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以实证为依据进行护理实践,使外伤性颅骨骨折术后的护理服务更加细致、合理、全面,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提升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骨折 循证护理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早期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刘俊 唐朝芳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3期394-396,共3页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早期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法将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符合纳入排除指标的11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54例为对照组采用单侧大骨瓣减压术,62例为实验组采...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早期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法将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符合纳入排除指标的11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54例为对照组采用单侧大骨瓣减压术,62例为实验组采用早期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统计比较两组的手术指标与预后随访指标。结果:术后即刻两组颅内压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术后即刻、术后第3天颅内压水平更低于对照组(P<0. 05),而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3天的GOS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 05);随访1年期间实验组刀口不良愈合、急性脑膨出、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中重度残疾率低于对照组(P<0. 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病情危重,采用早期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内压水平控制更显著,预后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双侧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 预后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效果 被引量:8
4
作者 刘俊 唐朝芳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3期330-33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干预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7年9月接受了手术治疗AAD的68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19.1%)出现脑梗死,收集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系统症状、计算机断层扫描表...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干预的效果和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7年9月接受了手术治疗AAD的68例患者,其中13例患者(19.1%)出现脑梗死,收集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神经系统症状、计算机断层扫描表现、从发作到手术的间隔、手术细节(手术方法、动脉插管部位、脑保护方法)等资料。结果 68例AAD患者中A型41例,B型27例。A型患者中晕厥、纵隔变宽、脉搏缺损和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及院内死亡人数所占比例较高(P<0.05),而B型患者表现出较高的吸烟率(P<0.05)。与非合并脑梗死患者比较,合并脑梗死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增大且具有经典型夹层人数的所占比例更多(P<0.05)。术前大部分患者表现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偏瘫、昏睡、抽搐等症状,胸部CT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存在主动脉夹层,超声检查证实1号、4号、6号、9号和14号患者颈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术后昏迷患者均因严重脑损伤死亡,死亡原因为广泛性右半球脑梗死伴或不伴出血,而大多数存活者也存在右半球脑梗死。结论 AAD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是困难的,脑梗死症状可能完全主导临床表现,除了典型的胸痛和胸片中纵隔增宽外,各种神经缺损症状包括左侧偏瘫、意识障碍、抽搐可能都在提示潜在的A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脑梗死 临床特点 手术干预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