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
于敏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抗战时期“边地中国”形象的文学建构与民族认同——以西南联大学者云南边地考察作品为中心 |
何欢
曹姗姗
|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留学生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偏误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为例 |
李娇
余伟
|
《昭通学院学报》
|
2018 |
1
|
|
4
|
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探赜——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一个范例 |
许鎏源
梁凯悦
沈思仪
|
《普洱学院学报》
|
2024 |
0 |
|
5
|
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生态写作研究 |
孙淑芳
|
《昆明学院学报》
|
2024 |
0 |
|
6
|
论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抗战文学“国家共同感”建构的三重路径 |
张泽云
|
《普洱学院学报》
|
2024 |
0 |
|
7
|
留学生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偏误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为例 |
李娇
余伟
|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8 |
0 |
|
8
|
论社会变迁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 |
黄龙光
杨晖
|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9
|
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 |
阳清
吴冬莉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0
|
国家认同视阈下越南骆越文化的研究流变——以对“安阳王建瓯骆国”史料解读为线索 |
周智生
杨健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2
|
|
11
|
《国文月刊》与西南联大文学教育 |
傅宇斌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2
|
西南联大国学教育及其文化效应机制的当代借鉴 |
阳清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2
|
|
13
|
艾南英“以古文为时文”的理论体系 |
冯小禄
张欢
|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2
|
|
14
|
云南傩戏及其文化功能初探 |
李福军
|
《学术探索》
|
2003 |
3
|
|
15
|
从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作品看京派作家的文化心理转型 |
刘明坤
|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2
|
|
16
|
略论云南傩舞及其文化功能 |
李福军
|
《民族艺术研究》
|
2004 |
3
|
|
17
|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教堂的文化诠释 |
李荣
鲁丹
|
《华中建筑》
|
2009 |
1
|
|
18
|
文化空间视野下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的整体性传承与保护 |
杨晖
黄龙光
|
《民间文化论坛》
|
2022 |
2
|
|
19
|
毕摩祭经与火把节叙事——以云南省楚雄彝族文献《火把节祭经》为例 |
刘建波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1 |
1
|
|
20
|
西南联大文学研究中的云南文化视角 |
李直飞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