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10篇文章
< 1 2 1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1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下载PDF
抗战时期“边地中国”形象的文学建构与民族认同——以西南联大学者云南边地考察作品为中心
2
作者 何欢 曹姗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23-129,共7页
《缅边日记》《水摆夷风土记》《红河之月》是西南联大学者基于云南边地考察后而写的文学作品,三部作品的书写路径恰好是对云南西南边地的全覆盖展示,是对“边地中国”文学形象版图的拓展与实践。作者对战时“边地中国”形象的文学建构... 《缅边日记》《水摆夷风土记》《红河之月》是西南联大学者基于云南边地考察后而写的文学作品,三部作品的书写路径恰好是对云南西南边地的全覆盖展示,是对“边地中国”文学形象版图的拓展与实践。作者对战时“边地中国”形象的文学建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民族认同构建多民族国家的边地印象;二为聚焦边地人民生存之苦塑造“等待曙光”的边地形象;三是作者将家国忧患意识及学者严谨态度相结合,从学术文化、政府政策等理论学识视角出发搭建“忧思中的边地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边地书写提供了新的创作样本及审美体验,也为现今民族工作的开展、中华文化的发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边地中国形象 边地书写 民族认同
下载PDF
留学生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偏误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娇 余伟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20-124,共5页
"而"的语义类型非常丰富,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形成不同的语义类型。这些语义类型具有显著标记。在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中,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误加、遗漏、误代、错位、混合偏误等几种偏误类型。这与母语负迁移、"而"的多义... "而"的语义类型非常丰富,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形成不同的语义类型。这些语义类型具有显著标记。在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中,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误加、遗漏、误代、错位、混合偏误等几种偏误类型。这与母语负迁移、"而"的多义性、教学误导有直接关系。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强调语块理论和标记理论,减少偏误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为X而Y 偏误 留学生
下载PDF
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成因探赜——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一个范例
4
作者 许鎏源 梁凯悦 沈思仪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5-84,共10页
有清一代,云南不仅涌现出大批文士,还有与全国学子同台竞技时一举夺魁的袁家穀,是云南文化史、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综观云南古诗文,其分布情况在空间层面,呈现出地域的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一方面,几乎各个府域都有诗古文辞家;另一方... 有清一代,云南不仅涌现出大批文士,还有与全国学子同台竞技时一举夺魁的袁家穀,是云南文化史、学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综观云南古诗文,其分布情况在空间层面,呈现出地域的广泛性与不平衡性:一方面,几乎各个府域都有诗古文辞家;另一方面,又以云南府、临安府、大理府为诗古文辞家涌现的三大区域,形成了滇中、滇南、滇西三个核心诗古文辞家圈层。在时间层面,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以乾隆、康熙、嘉庆年间居多,呈现出了曲折式的分布特点。清代云南诗古文辞家的时空分布虽然是文化地理现象,但非朝夕而成,背后有着复杂的演化机理,是中华民族内部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云南 诗古文辞家 空间分布 时间分布
下载PDF
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生态写作研究
5
作者 孙淑芳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5-132,共8页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生态写作,具有拓展云南儿童文学研究视角,从文学上促进云南生态建设的重要价值。文章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基于自发状态和自觉意识的两大类云南儿童生态文学写作作品和云南生态环境、生物、民...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研究新时期云南儿童文学生态写作,具有拓展云南儿童文学研究视角,从文学上促进云南生态建设的重要价值。文章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基于自发状态和自觉意识的两大类云南儿童生态文学写作作品和云南生态环境、生物、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材料,目的在于证明云南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思想,以及云南儿童文学作家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与云南边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研究发现,新时期云南儿童生态文学写作颇丰,表达和传递出十分鲜明且独具个性的生态思想。作家们以自然为本,站在大自然的立场上,倾情表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构筑了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相辅相成较为系统的生态思想。云南儿童文学生态写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态意识,培养儿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还呈现了云南儿童文学作家所具有的生态责任感以及建立人与自然发展互惠型的人类自然新伦理的强烈愿望。就长远来看,云南儿童生态文学会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时空而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儿童文学 生态写作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下载PDF
论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抗战文学“国家共同感”建构的三重路径
6
作者 张泽云 《普洱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90-96,共7页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抗战文学的“国家共同感”建构,主要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实现:一是梳理、剥离出边地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并以此黏合、筑牢边民对“中华一体”的认同意识;二是追踪、记录边民在“滇”内和“滇”外积极...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抗战文学的“国家共同感”建构,主要通过以下三重路径实现:一是梳理、剥离出边地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仰,并以此黏合、筑牢边民对“中华一体”的认同意识;二是追踪、记录边民在“滇”内和“滇”外积极的英勇的抗战活动,借此确立边民在抗战中的主体地位,促成边民——国民身份的转型;三是对比土司治理空间内和“少数民族自治”空间内边民两种截然相反的生存体验,指出民国时期不平等、封建、残酷的边疆政策才是导致西南边疆危机的根源,只有允许少数民族以自治的权力,自己管理自己,才能巩固边疆,建立统一的新国家。三重路径立足过去、现在与未来,既纵向独立又横向承接,“三位一体”式地建构了中华民族唇齿相依的文化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少数民族作家 抗战文学 国家共同感 三重路径
下载PDF
留学生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偏误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为例
7
作者 李娇 余伟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第2期52-58,共7页
“而” 的语义类型非常丰富, 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形成不同的语义类型. 这些语义类型具有显著标记.在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中, 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误加、 遗漏、 误代、 错位、 混合偏误等几种偏误类型.这与母语负迁移、 “而” 的多义性、 教学... “而” 的语义类型非常丰富, 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形成不同的语义类型. 这些语义类型具有显著标记.在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中, 留学生经常会出现误加、 遗漏、 误代、 错位、 混合偏误等几种偏误类型.这与母语负迁移、 “而” 的多义性、 教学误导有直接关系.在词汇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当强调语块理论和标记理论, 减少偏误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为X而Y 偏误 留学生
下载PDF
论社会变迁视域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8
8
作者 黄龙光 杨晖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7-142,共6页
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源生内涵及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经历一系列变迁。作为一个整体的水文化生态共同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水环境、水信仰、水... 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是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源生内涵及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剧烈的社会变迁,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经历一系列变迁。作为一个整体的水文化生态共同体,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水环境、水信仰、水技术与水制度的变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三重重要生态功能,应全面调查、深入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中爱水、养水、惜水、护水、管水等极富生态价值的内涵及其实践进行传承与教育,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生态和谐社会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视域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水文化 生态和谐社会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阳清 吴冬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了作为文学文本的内涵、价值以及张力。其文学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彰显叙事文学成就并拓展了传统传记空间,丰富山水游记创作并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作为民族文学文本而呈现出了某种价值功能,对后来僧人行记和相关叙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僧人行记 文学表征 文学意义
下载PDF
国家认同视阈下越南骆越文化的研究流变——以对“安阳王建瓯骆国”史料解读为线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智生 杨健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8-45,共8页
中越两国学者对"安阳王建国"汉字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存在较大差异,在构建国家认同需求下,越南积极推进骆越国族认同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骆越文化性认同,骆越文化研究产生了明显迎合民族认同的流变现象。同时,对比中国学者对相关... 中越两国学者对"安阳王建国"汉字史料的解读和分析存在较大差异,在构建国家认同需求下,越南积极推进骆越国族认同以及具有本土特色的骆越文化性认同,骆越文化研究产生了明显迎合民族认同的流变现象。同时,对比中国学者对相关史料的解读与研究,考证越南建构骆越民族认同的真实意图。骆越民族是周秦时期已经生活在华南地区的一支族群,与百越、百濮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渊源。骆越民族后裔现跨居于中越两国,具有相同的民族起源与文化特征,在越南国家认同建构需求的催化下,过激的骆越民族认同意识有演变成为狭隘民族主义的趋势,甚至延展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潜在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国家认同 骆越文化 研究流变
下载PDF
《国文月刊》与西南联大文学教育 被引量:2
11
作者 傅宇斌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0-133,共4页
西南联大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其国文教学的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在这一课程体系下,西南联大重视传统学术和文学的教育,同时也重视写作的实践与学习,各系的学生都由此受惠。而西南联大课程体系的背后是其鲜明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他... 西南联大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其国文教学的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在这一课程体系下,西南联大重视传统学术和文学的教育,同时也重视写作的实践与学习,各系的学生都由此受惠。而西南联大课程体系的背后是其鲜明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主要体现在他们创办的刊物《国文月刊》中。《国文月刊》的教学理念体现为三点,即一方面注重国文能力的普及与提高,一方面注重文学史的介绍与研究,同时还注重学生的写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文学教育 课程体系 《国文月刊》 教学理念
下载PDF
西南联大国学教育及其文化效应机制的当代借鉴 被引量:2
12
作者 阳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237-242,共6页
西南联大国学教育的典范价值,根源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它主要表现为雄厚的国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上对国学教育的倾斜,传道解惑与学术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等。联大国学教育的文化效应机制,其生成根基是名家因素,亦即国学... 西南联大国学教育的典范价值,根源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它主要表现为雄厚的国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上对国学教育的倾斜,传道解惑与学术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等。联大国学教育的文化效应机制,其生成根基是名家因素,亦即国学大师及其学术著作的文化影响力,其生成关键在于国学大师们的多重文化性格。联大国学教育的精英模式及其文化效应机制,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国学教育 文化效应 文化建设 文化体制改革
下载PDF
艾南英“以古文为时文”的理论体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冯小禄 张欢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25-31,共7页
激烈尖锐的晚明文社论争,促使一生专力于时文的艾南英建立起比他人更为自觉而成熟的"以古文为时文"理论,也是立足于时文的"以时文为古文"理论。其理论一改之前的古文、时文分裂观念,高扬时文可传古文之理、之法和... 激烈尖锐的晚明文社论争,促使一生专力于时文的艾南英建立起比他人更为自觉而成熟的"以古文为时文"理论,也是立足于时文的"以时文为古文"理论。其理论一改之前的古文、时文分裂观念,高扬时文可传古文之理、之法和真精神的主张,为古文和时文树立了统一平等的评价标准,为古文、明时文、明古文建立了三轨并行而不悖的正宗、旁门、邪说谱系,体现出他特有的季世文学和社会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社 以古文为时文 以时文为古文 文学谱系
下载PDF
云南傩戏及其文化功能初探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福军 《学术探索》 2003年第S1期306-309,共4页
傩是我国古代先民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 傩是我国古代先民驱鬼逐疫的原始宗教活动,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的云南,因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的影响,以傩歌、傩舞、傩戏为主的原始文化在现代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中,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表现形态得到完好保存。本文试就云南傩戏的起源、特征及文化功能作粗略论述,以探求人类最初的精神文化成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戏 基本特征 文化功能
下载PDF
从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作品看京派作家的文化心理转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明坤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07-110,共4页
沈从文与京派作家前后两个时期对乡土世界的描写,特别是进入西南联大后,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京派作家"边城理想"在"现代性"侵袭过程中的幻灭,京派作家最终的希望与理想成了"漂浮于大地"的美丽乡愁,独... 沈从文与京派作家前后两个时期对乡土世界的描写,特别是进入西南联大后,有着诸多的不同,那就是京派作家"边城理想"在"现代性"侵袭过程中的幻灭,京派作家最终的希望与理想成了"漂浮于大地"的美丽乡愁,独自徘徊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因此,他们最终的"边城理想"成了无所归依的"长河落日",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是一种游离于二者之间的二难选择。京派作家们的这种选择,从根本上说是其文化心理转型的艰难跋涉与痛苦抉择,是在时代大潮面前不得不做出的文化心理转型之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京派作家 文化心理 转型
下载PDF
略论云南傩舞及其文化功能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福军 《民族艺术研究》 2004年第5期17-23,共7页
在发展过程中 ,云南傩舞从礼神的巫舞渐次向娱绅的世俗舞演化。目前 ,云南尚存的傩舞主要有 :兰坪白族“杯日往”、南涧彝族“十二兽神”舞、元阳哈尼族“鬼舞”、西明佤族“丧葬舞”、丽江纳西族东巴舞等近二十种。这些丰富多彩的傩舞 ... 在发展过程中 ,云南傩舞从礼神的巫舞渐次向娱绅的世俗舞演化。目前 ,云南尚存的傩舞主要有 :兰坪白族“杯日往”、南涧彝族“十二兽神”舞、元阳哈尼族“鬼舞”、西明佤族“丧葬舞”、丽江纳西族东巴舞等近二十种。这些丰富多彩的傩舞 ,具有祖先崇拜与英雄崇拜、民间艺术留存、祈福消灾、生殖信仰、宗教融合等多种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傩舞 文化功能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教堂的文化诠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荣 鲁丹 《华中建筑》 2009年第7期220-224,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表达了理想的概念,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文化特征与变化,本文以诠释学的理论来解释它的社会文化意义。从不同的自然观、环境观和建筑形式等方面,来诠释外来基督教文化与当地乡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指出这种...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表达了理想的概念,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文化特征与变化,本文以诠释学的理论来解释它的社会文化意义。从不同的自然观、环境观和建筑形式等方面,来诠释外来基督教文化与当地乡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指出这种多元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交融,多元文化的核心观念是要正视文化差异,尊重每种文化的价值,强调文化的主体性、相对性和互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诠释 基督教教堂 碰撞与交融 少数民族地区
下载PDF
文化空间视野下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的整体性传承与保护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晖 黄龙光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3期116-123,共8页
作为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南少数民族歌场,其自然属性、文化属性与社会属性合而为一,蕴藏着各民族古老的历史记忆,以精彩纷呈的歌舞文艺展演,建构了区域性多民族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随着当代... 作为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南少数民族歌场,其自然属性、文化属性与社会属性合而为一,蕴藏着各民族古老的历史记忆,以精彩纷呈的歌舞文艺展演,建构了区域性多民族文化交流与社会互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随着当代商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加上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实践,西南少数民族歌场面临复杂立体的社会变迁语境,受到相关多方主体博弈调适,在歌场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歌舞文艺公共展演等具体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度行政化与商业化倾向,亟需在文化空间视野下充分激发歌场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在行政主导下赋权赋能,还俗于民,由核心民间文艺自组织实施群体传承以带动整体性保护,为进一步推进西南民族团结进步以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文化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歌场 文化空间 还俗于民 整体性保护
下载PDF
毕摩祭经与火把节叙事——以云南省楚雄彝族文献《火把节祭经》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建波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121-128,共8页
云南省楚雄州翻译整理出禄丰市彝族支系乃苏颇《彝族火把经》、彝族支系格苏颇《火把节祭经》、双柏彝族支系罗婺人《双柏彝族火把节祭经》三部毕摩祭经。这三部祭经以火把节叙事为主线,指涉祭天迎神、驱鬼祈福、扫堂、送神等仪式情境,... 云南省楚雄州翻译整理出禄丰市彝族支系乃苏颇《彝族火把经》、彝族支系格苏颇《火把节祭经》、双柏彝族支系罗婺人《双柏彝族火把节祭经》三部毕摩祭经。这三部祭经以火把节叙事为主线,指涉祭天迎神、驱鬼祈福、扫堂、送神等仪式情境,蕴含民族迁徙、祖先崇拜、理想追求等文化内涵,具有文学、历史和哲学等多学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彝族文学 祭经 火把节 毕摩仪式 文化认同
下载PDF
西南联大文学研究中的云南文化视角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直飞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63-68,共6页
在当前的西南联大文学研究中,"战争"与"现代性"是研究的两个主要切入口,这自然有其必要的合理性,但也对回答"西南联大文学之所以是西南联大文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在这种遮蔽之下,云南文化与西南联... 在当前的西南联大文学研究中,"战争"与"现代性"是研究的两个主要切入口,这自然有其必要的合理性,但也对回答"西南联大文学之所以是西南联大文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遮蔽,在这种遮蔽之下,云南文化与西南联大文学之间的关系长期被忽视。西南联大文学是在云南的文化天地中形成并发展的,思考西南联大文学的独特性,云南文化成为必须给予考量的因素。当下研究中对云南文化遮蔽的形成,既反映了学术研究资源的不均,也是研究中一味追求现代性模式所导致的。在现代性的研究模式下,研究者热衷于寻求西南联大作品中的现代性,用时间的差异性遮蔽了空间的文化差异性,这是云南文化缺席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的根本原因。返回西南联大文学本身的历史境遇,激发研究者的"主体性"是改变这一局面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文化 西南联大文学 现代性 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