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88 ka 以来冲绳海槽北部古环境演化: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5
1
作者 朱爱美 石学法 +4 位作者 邹建军 张辉 吴永华 刘焱光 刘焱光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9,共12页
对CSH1岩心全样沉积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过去88ka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水动力条件及陆源碎屑物质源区风化历史。冲绳海槽北部碎屑沉积物母岩主要以长英质为主,在MIS 1期沉积物存在大量火山源物质。过去88ka,沉积物源... 对CSH1岩心全样沉积物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过去88ka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水动力条件及陆源碎屑物质源区风化历史。冲绳海槽北部碎屑沉积物母岩主要以长英质为主,在MIS 1期沉积物存在大量火山源物质。过去88ka,沉积物源区风化程度较弱,但是自冰消期以来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沉积物Zr/Nb比值表明在MIS 1期和MIS 5.1期水动力较为强烈,这与黑潮增强的时间一致,可能是指示黑潮强度的一个指标。冲绳海槽北部陆坡沉积物陆源碎屑贡献在低海平面时期显著增加,而在MIS 1和MIS 5.1期生源贡献显著增加。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成分变化明显受到黑潮和入海径流的调节,实际上受海平面和东亚季风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地球化学 黑潮 海平面 东亚季风 冲绳海槽北部
下载PDF
南大西洋洋中脊板块构造运动过程:古地磁的约束
2
作者 李园洁 魏东平 刘青松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705-1716,共12页
海底磁异常的形态与洋中脊两侧板块的微运动或变形密切相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为确定板块运动的演化历史、小尺度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洋中脊分段的机制等提供重要约束.本文对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31°S—34.5°S)两侧的磁异常的... 海底磁异常的形态与洋中脊两侧板块的微运动或变形密切相关.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为确定板块运动的演化历史、小尺度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洋中脊分段的机制等提供重要约束.本文对南大西洋一段洋中脊(31°S—34.5°S)两侧的磁异常的偏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扩张方向并不总是垂直于洋中脊走向,并且研究区域不同剖面的扩张方向也不一致,具体表现为从北向南,平均扩张方向逐渐增加,依次为33.6°±5.3°、62.8°±13.0°以及94.3°±8.0°.这表明洋中脊的倾斜扩张机制具有复杂性,初步解释应该与转换断层的剪切应力增加有关.深部辉长岩层倾斜和扩张速率不对称性对海底磁异常偏度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另外,由北向南确定的欧拉极向东移动,表明洋中脊两侧的板块在6.5 Ma期间存在剧烈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运动 古地磁 海洋磁异常
下载PDF
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埋藏记录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利民 石学法 +3 位作者 刘焱光 白亚之 董林森 黄元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47,共11页
基于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专项调查获得的样品资料,重点探讨了百年来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T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埋藏记录,结果显示,基于两柱样210 Pbex随深度的指数衰变趋势,整体能反映出调查区相对稳定的现代沉积环... 基于2012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专项调查获得的样品资料,重点探讨了百年来白令海西部柱样沉积物中有机碳(TOC)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埋藏记录,结果显示,基于两柱样210 Pbex随深度的指数衰变趋势,整体能反映出调查区相对稳定的现代沉积环境,可获得两沉积柱约70年以来的海洋沉积环境序列。陆架区BL16柱样中TOC的垂向分布与TN及粒度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出有机质来源较为一致,粒度可能对沉积有机碳的赋存起控制作用;而陆坡区BL10柱样粒度相对略粗,且TOC与TN、粒度无明显相关关系,这可能与该区复杂的沉积水动力环境、有机质输入和较强的细菌微生物作用有关。两柱样上层样品(近20年以来)都不同程度表现出TOC含量增加和CaCO3含量下降,这可能指示了近期北极地区变暖和海洋酸化加剧等过程对沉积有机质的影响。计算得到两柱样沉积有机碳的埋藏通量分别为3 100mmol C·m-2·a-1(BL16)和1 400mmol C·m-2·a-1(BL10),通过对有机碳埋藏保存效率的分析和区域对比,认为该区较高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可能主要受控于较高的上层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有机碳输出效率,较为有利的沉积有机碳保存代谢机制以及较快的沉积速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沉积记录 物源 沉积环境 埋藏通量 白令海
下载PDF
8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物源及沉积通量演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朱爱美 石学法 +3 位作者 邹建军 吴永华 张辉 白亚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共8页
通过对CSH1岩心13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进行分析,恢复了冲绳海槽北部88k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及古环境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88ka以来稀土元素含量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范围为111~171.3μg/g(均值为130.9μg/g),高值出现在MIS2期,低值... 通过对CSH1岩心131个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进行分析,恢复了冲绳海槽北部88ka以来碎屑物质来源及古环境的演化历史。结果显示,88ka以来稀土元素含量发生了剧烈的波动,范围为111~171.3μg/g(均值为130.9μg/g),高值出现在MIS2期,低值主要出现在MIS1期。在MIS4期存在显著的Ce负异常,这与底层水体通风减弱相关。物源分析表明,8ka以来冲绳海槽北部沉积物存在火山碎屑的贡献,MIS2—MIS5a期以陆源碎屑为主。在MIS2期与MIS4期及末次冰消期早期和晚期沉积物来源存在显著的差异。海平面与东亚夏季风是控制冲绳海槽北部陆源碎屑物质累积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沉积物源 Ce负异常 沉积通量演化 冲绳海槽北部
下载PDF
中国海底火山岩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张海桃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20-930,884,共11页
海底火山岩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对于促进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开展海底火山岩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地幔结构、壳幔演化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国际上海底火山岩研究的... 海底火山岩一直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对于促进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深入开展海底火山岩研究有助于深刻理解地幔结构、壳幔演化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国际上海底火山岩研究的主要成果和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评述了中国海底火山岩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中国对南海、冲绳海槽、马里亚纳海槽和劳海盆等弧后盆地、大洋中脊以及板内火山作用等方面的代表性岩石学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火山岩 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 洋中脊 俯冲系统
下载PDF
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率估算 被引量:2
6
作者 裴绍峰 祝雅轩 +4 位作者 张海波 叶思源 袁红明 丁喜桂 刘海月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9期64-72,共9页
基于2013年夏季现场调查和14 C同位素示踪培养实验结果,对辽东湾水文环境参数、叶绿素a浓度与分布、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表层平均值约为(6.10±0.41)mg/m3,且... 基于2013年夏季现场调查和14 C同位素示踪培养实验结果,对辽东湾水文环境参数、叶绿素a浓度与分布、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夏季叶绿素a表层平均值约为(6.10±0.41)mg/m3,且在局部出现显著的高值区和低值区,其中高值区可能存在藻华现象。叶绿素a低值区出现在双台子河的河口,主要原因是河水中过量泥沙悬浮物降低该区水体透明度,从而导致浮游植物生长受到光限制。6个典型站点的溶解有机碳释放率范围为(1.69±0.06)^(7.59±0.94)mg/(m3·h),平均值为(3.42±0.94)mg/(m3·h),占总有机碳生产率的3.57%~7.30%,平均为4.94%±0.59%。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含量对初级生产力的大小具有直接影响,而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的释放率也与叶绿素a和光合作用率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表明在辽东湾水域富营养化所导致的局部高生物量促进了水体藻类光合固碳效率,溶解有机碳的生产率也同步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溶解有机碳 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 营养盐 辽东湾
下载PDF
南海中-新生代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约束南海构造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鄢全树 石学法 刘季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0期226-227,共2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自古生代以来,南海及邻近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作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南海地区已经成为本区域许多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理重建的焦点地区(如,Karig,1971;Hamilton,1979;Tay... 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自古生代以来,南海及邻近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作为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南海地区已经成为本区域许多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理重建的焦点地区(如,Karig,1971;Hamilton,1979;Taylorand Hayes,1983;Tapponnier,1986;Metcalfe,1996;鄢全树和石学法,2007;Zhou et al.,2008;Morley,2012;Yan et al.,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地区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火成岩 HAMILTON 西太平洋地区 东南亚地区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挪威海北部陆源物质输入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漪馨 刘焱光 +2 位作者 姚政权 董林森 李朝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95-108,共14页
北大西洋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对研究未来气候突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取自挪威海北部ACR5-BB03岩心进行了沉积物粒度组成、AMS14 C测年、颜色反射率和高分辨率XRF地球化学元素无损扫描测试,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判别了不同... 北大西洋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千年尺度快速气候变化对研究未来气候突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取自挪威海北部ACR5-BB03岩心进行了沉积物粒度组成、AMS14 C测年、颜色反射率和高分辨率XRF地球化学元素无损扫描测试,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判别了不同来源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成差异,并与末次盛冰期以来北大西洋海洋循环机制和气候变化对比分析,讨论了海洋环境变化对沉积物来源的影响和制约机制。结果显示,末次盛冰期以来挪威海北部沉积物组成经历了剧烈变化,可与北大西洋暖流、冰盖消融、温盐环流和北大西洋深层水的变化密切关联。21.5cal.kaBP之前沉积物粒度和化学组成特征与之后明显不同,陆源物质占优势,并以一种有序的层状膨胀性矿物层的出现为特征,表明此时海冰扩张带来的冰筏碎屑物质使得挪威海陆源物质输入增强和颗粒粗化;21.5~16.5cal.kaBP期间生源物质贡献增强,陆源物质含量减少,预示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向北极入侵和挪威海水体的垂向交换增强;16.5~10cal.kaBP期间生源物质含量又出现了阶段性减少,陆源物质贡献增强,说明冰消期频繁变化的冰融水输入和北大西洋暖流强度对挪威海物质来源的影响;10cal.kaBP以来,生源组分迅速增加,且变化频率和幅度同时加剧,北大西洋暖流的强弱波动及其导致的温盐环流变化是挪威海物质来源的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XRF岩心扫描 陆源物质输入 挪威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