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太平洋柔鱼角质颚形态及生长年间差异 被引量:13
1
作者 方舟 陈新军 +2 位作者 瞿俊跃 李楠 李建华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20,共12页
根据2010年、2015年和2016年在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分析其胴长、体质量及角质颚形态的年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并计算角质颚的月平均生长率,结合不同年份各月索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 根据2010年、2015年和2016年在北太平洋海域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分析其胴长、体质量及角质颚形态的年间差异和性别差异,并计算角质颚的月平均生长率,结合不同年份各月索饵场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hl.a)的分布,研究环境对角质颚形态和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3年的个体胴长和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2016年的个体和角质颚的形态值最大,2015年的个体和角质颚形态值最小。不同年份间角质颚的各项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分析角质颚形态值与胴长的关系发现,2010年生长参数b最大,2015年则最低。不同年份的角质颚月生长率中,2010年角质颚在8-9月有着较高的生长率,而2015年同期的生长率则最低。分析渔汛期索饵场SST和Chl.a的变化发现:2015年8-9月的SST相对其他年份较低,而2010年8-9月索饵场的Chl.a值较为分散,但高浓度(>0.7 mg/m^3)所占比例较高;2016年由于适宜的SST和适宜的Chl.a,使得其个体有着形态较大的角质颚,同时个体也相对较大。不同年份间角质颚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8-9月的SST和Chl.a的变化是影响该年度个体角质颚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鱼 北太平洋 角质颚 生长差异 海洋环境
原文传递
基于Pella-Tomlinson生物经济模型的东、黄海鲐资源开发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易炜 陈新军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08,共7页
根据1998-2015年中国鲐灯光围网生产的统计数据、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的评估结果和相关经济数据,基于Pella-Tomlinson模型推算东、黄海鲐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生物经济平衡点(bioeconomic equilibrium,BE... 根据1998-2015年中国鲐灯光围网生产的统计数据、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的评估结果和相关经济数据,基于Pella-Tomlinson模型推算东、黄海鲐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生物经济平衡点(bioeconomic equilibrium,BE)和最大经济产量(maximum economic yield,MEY)以及相应的捕捞努力量。考虑不同的管理目标,对fMSY、fBE和fMEY取不同权重,设计出10种不同的捕捞计划,比较在不同捕捞方式下鲐5年、10年和20年的生物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发现:东、黄海鲐的资源丰度逐年下降;加强捕捞努力量的投入会对经济效益、产量和资源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权衡生物、经济和社会目标,确定策略10为最适捕捞策略,即fMSY、fBE和fMEY的权重取值分别为0.25、0.25和0.50,此策略下5年内累计的利润和产量分别为30.19亿元和132.02万t,5年后的资源量为86.73万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黄海鲐 Pella-Tomlinson模型 生物经济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