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米普利联合缬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天东 于华 朱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8期582-583,共2页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缬沙坦联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雷米普利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观察心功能与心脏结构的变化。结果在应用雷米普利的基础上...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缬沙坦联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5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雷米普利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缬沙坦,治疗6个月后观察心功能与心脏结构的变化。结果在应用雷米普利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可以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心胸比例。结论联合治疗可以改善心脏重构和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血管重建术 雷米普利 缬沙坦 心力衰竭 充血性 药物疗法
下载PDF
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李天东 于华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923-924,共2页
目的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初诊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IMT。结... 目的观察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初诊高血压患者150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两组:<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IMT。结果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高于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明显降低。同时非杓型组的LVMI(179·8±36·6)g/m2和IMT(1·50±0·04)mm明显高于杓型组[LVMI(158·8±34·6)g/m2;IMT(1·20±0·03)mm,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明显影响LVWI和I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左心室质量指数
下载PDF
体外反搏对慢性心力衰竭PCI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姜少燕 刘旭 曹广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7期499-501,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EECP)对女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CHF行PCI术的绝经后女性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和药物治疗组。EECP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做EECP8周,药物治疗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EECP)对女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CHF行PCI术的绝经后女性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和药物治疗组。EECP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做EECP8周,药物治疗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6min步行距离及Tei指数。结果两组6min步行距离(m)(589.00±47.17、556.00±48.17)及Tei指数(0.38±0.11、0.45±0.12)与治疗前(465.50±41.80、467.75±40.76,0.57±0.12、0.56±0.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CP可提高女性CHF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缺氧能力,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左西孟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被引量:4
4
作者 姜少燕 邹平 +2 位作者 曲蕊 曹广智 安毅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16-18,共3页
目的观察左西盂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CHF病人1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7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给予左西盂旦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 目的观察左西盂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慢性CHF病人15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7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给予左西盂旦治疗,对照组给予多巴酚丁胺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心输出量(sv)、血清N末端脑钠肽(NTpro—BNP)、尿素氮(BUN)、肌酐(cr)、电解质等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NTpro—BNP、LVEF、sV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意义(Z=3.02,t=2.62~232.13,P〈O.05)。结论左西孟旦治疗慢性CHF,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和SV,降低NTpro—BNP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多巴酚丁胺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体外反搏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于华 安毅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体外反搏,1h/次,1次/d;C组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40ml+... 目的:观察体外反搏联合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成三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体外反搏,1h/次,1次/d;C组在B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40ml+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1次/d;12d为一疗程。一疗程后观察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半年内心绞痛再次发作情况及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升高(79.31%比87.72%比96.61%),发作次数[(4.18±1.01)次/周比(2.27±0.96)次/周比(1.25±0.42)次/周]和持续时间[(3.42±0.76)min/次比(2.36±0.87)min/次比(1.15±0.63)min/次]显著减少,半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32.76%比22.81%比11.86%),且C组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少于B组,P<0.01。结论:体外反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显著,与丹红注射液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搏动术 心绞痛 不稳定型 治疗结果
下载PDF
雷米普利、缬沙坦及卡维地洛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天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37-238,241,共3页
目的 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观察雷米普利、缬沙坦及卡维地洛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7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组)联用雷米普利、缬沙坦及卡维地洛治疗6个月,测量冶疗前后HRV指标及左心室射血分... 目的 通过心率变异性(HRV)分析,观察雷米普利、缬沙坦及卡维地洛联用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对74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治疗组)联用雷米普利、缬沙坦及卡维地洛治疗6个月,测量冶疗前后HRV指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并与6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两个正常窦性RR间期差值大于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t=3.322~3.371,P〈0.001);治疗后各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120~3.351,P〈0.001、0.05)。结论 雷米普利、缬沙坦并卡维地洛联用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雷米普利 缬沙坦 卡维地洛 心力衰竭 自主神经系统 药物疗法
下载PDF
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对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李天东 林培林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06年第4期208-209,207,共3页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30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给与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卡维地洛联合治疗高血压的效果。方法30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给与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结果高血压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左心房内径、舒张功能障碍明显增加。治疗后,非杓型组昼夜节律恢复,心室质量、心脏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卡维地洛和厄贝沙坦联合可以恢复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减轻心肌重塑,改善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昼夜节律 动态血压监测 卡维地洛 厄贝沙坦 超声心动图描记术
下载PDF
内皮祖细胞修复冠心病内皮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楠 褚现明 安毅 《医学综述》 2015年第14期2546-2549,共4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受损。近年来发现,内皮祖细胞(EPCs)对维持血管内皮稳态、修复损伤内皮有重要作用。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升高。目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始动因素是血管内皮受损。近年来发现,内皮祖细胞(EPCs)对维持血管内皮稳态、修复损伤内皮有重要作用。随着对EPCs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冠心病内皮损伤及修复的认识逐步加深,为EPCs更有效地应用于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祖细胞 内皮损伤 应用现状
下载PDF
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涛 林培林 曹广智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32-133,136,共3页
①目的比较观察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与单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②方法选择86例Ⅰ、Ⅱ级高血压且血脂正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B组应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并阿... ①目的比较观察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与单用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②方法选择86例Ⅰ、Ⅱ级高血压且血脂正常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应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B组应用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并阿托伐他汀10 mg,每日1次,治疗12周.治疗前、后超声测定IM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C(LDL-C).③结果治疗2周后血压已显著下降(t=11.10~24.00,P<0.01),12周后血压趋于稳定,两组的降压幅度无显著差别(t=0.35~1.34,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IMT有显著降低(t=2.04、2.65,P<0.05),TC、TG、LDL-C无显著改变(t=0.20~0.64,P>0.05),B组TC、TG、LDL-C、IMT均显著降低(t=2.83~14.10,P<0.01),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2.53~7.34,P<0.05).④结论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应用与单用比较,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的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阿托伐他汀 颈动脉 IMT 高血压
下载PDF
消化道大出血病人营养治疗的效果(附1例报告)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志宪 宋琳 《齐鲁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胃肠出血 肠营养 胃肠外营养 效果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