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B病毒在儿童白血病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附35例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卢愿 孙立荣 +4 位作者 庞秀英 吕振华 隋爱华 李学荣 宋爱琴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7,共4页
背景与目的:Epstein-Barr病毒(EBV)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探讨在儿童白血病中EBV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FQ-PCR)技术,检测35例儿童白血病[... 背景与目的:Epstein-Barr病毒(EBV)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探讨在儿童白血病中EBV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FQ-PCR)技术,检测35例儿童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26例(初治24例,复治2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nonlymphocyticleukemia,ANLL)8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lymphocyticleukemia,CLL)1例]及14例正常儿童外周血单核细胞EBV-DNA的含量,并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泼尼松敏感试验、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分析在儿童白血病患者血中EBV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结果:35例儿童白血病患儿中8例(22.86%)有EBV感染。其中26例ALL中7例(26.92%)EBV感染,EBV-DNA含量为(5.14±6.91)×105copy/ml;8例ANLL中1例(12.5%)EBV感染,EBV-DNA含量为4.031×103copy/ml;1例CLL及14例正常对照儿童未检测到EBV-DNA的含量。EBV感染的儿童白血病患儿白细胞数[(144.64±46.41)×109/L]和肝脾肋下≥5cm发生率87.5%均高于非EBV感染患儿[(31.04±60.27)×109/L和7.4%,P<0.001]。感染EBV和非EBV感染的ALL患儿泼尼松疗效者分别为100%、26.32%(P=0.001);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8.57%、84.21%(P=0.003)。ANLL患儿中,1例感染EBV者的诱导治疗完全缓解率(100%)和早期复发率(100%)较未感染EBV的7例(84.21%,28.57%)高,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BV感染组儿童白血病患儿肝脾肿大明显,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高于非EBV感染者,EBV感染ALL组对泼尼松敏感试验反应差,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儿童 白血病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对犬骨髓间充质细胞矿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潘永海 李宁毅 +4 位作者 邱建忠 金晓明 陈立强 刘相萍 隋爱华 《口腔医学》 CAS 2007年第5期232-235,共4页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犬骨髓间充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20%、30%)的PRP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对犬骨髓间充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矿化结节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10%、20%、30%)的PRP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加入体外培养的第3代MSCs中,对照组为无血清培养液,检测其对细胞ALP活性的影响;将第3代的MSCs在体外进行培养,实验组加入矿化液和PRP(10%或30%),对照组只加矿化液。4周后用茜素红及Von-Kossa染色检测矿化结节的形成。结果10%PRP和rhBMP-2能显著提高MSCs的ALP活性,其中10%PRP对体外矿化结节的形成,亦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结论PRP有促进MSCs向成骨细胞方向转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骨髓间充质细胞 碱性磷酸酶 矿化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卢愿 金润明 +3 位作者 孙立荣 庞秀英 隋爱华 李学荣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483-485,489,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68例ITP和14例健康儿童血清EBV衣壳抗原IgM(EBV-CA-IgM)及外周血单核细胞...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68例ITP和14例健康儿童血清EBV衣壳抗原IgM(EBV-CA-IgM)及外周血单核细胞内E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8例ITP病儿EBV感染30例(44%),其中EBV-DNA(-)/EBV-IgM(+)24例,EBV-DNA(+)/EBV-IgM(+)6例,EBV-DNA含量每升(4.55±7.19)×10^8拷贝;6例EBV-DNA(+)病儿血清EBV-CA-IgM阳性5例,另1例EBV-CA-IgM由阴性转为阳性。正常对照组血清EBV-CA-IgM及EBV-DNA均阴性。EBV感染组、EBV-DNA(-)/EBV-IgM(+)组及EBV-DNA(+)/EBV-IgM(+)组与非EBV感染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q=3.70-4.49,P〈0.01);EBV-DNA(-)/EBV-IgM(+)组与EBV-DNA(+)/EBV-IgM(+)组ITP病儿外周血的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45,P〉0.05)。非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即CD4^+细胞降低,CD8^+细胞升高。EBV感染ITP病儿尤其EBV-DNA(+)/EBV-IgM(+)组病儿T淋巴细胞总数亦降低,CD4^+细胞降低明显。结论EBV感染ITP存在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紊乱,应同时进行抗病毒和免疫治疗。其血小板恢复时间长,但预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聚合酶链反应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白介素-13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濮海平 刘华 +3 位作者 吕振华 林荣军 傅翠捧 孙晓梅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3(IL-13)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96例汉族哮喘儿童及96名汉族健康儿童IL-13基因内含子区+192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此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 目的探讨白介素-13(IL-13)基因多态性与哮喘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96例汉族哮喘儿童及96名汉族健康儿童IL-13基因内含子区+1923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此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的易感性、血浆总IgE(TIgE)、IL-1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923位点等位基因C、T频率在两组间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等位基因T与哮喘关联,OR(T/C)=1.87,95%CI=1.25~2.80,P<0.01。两组基因型(TT、CT、CC)频率的分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组中TT、CT基因型人群外周血IL-13及TIgE水平与同组及对照组CC基因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IL-13基因+1923位点多态性是影响哮喘的重要候选基因,T等位基因与哮喘关联,并可能通过增强IL-13基因的表达影响血浆总IgE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3 基因多态性 哮喘
下载PDF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EB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卢愿 孙立荣 +4 位作者 仲仁 庞秀英 隋爱华 赵艳霞 宋爱琴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0-182,224,共4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 目的探讨EB病毒(EBV)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中的感染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EBV DNA,ELISA法检测EB病毒衣壳抗原IgM抗体(EBV-CA-IgM),共检测47例。其中新发45例,复发2例;年龄0~14岁[(8.06±3.71)岁]。另取14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男9例,女5例;年龄2~10岁[(7.24±2.54)岁]。结合临床表现、诱导治疗骨髓完全缓解(CR)率、形态学CR状态下的微小残留病(MRD)、复发率及无事件生存(EFS)率等分析ALL患儿中EBV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7例ALL患儿中检出EBV感染15例(31.9%),其中11例(23.40%)检出EBV DNA,EBV DNA水平为(3.28±5.95)×108copy.L-1;14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未检测到EBV DNA及EBV-CA-IgM。ALL中EBV感染组与非EBV感染组白细胞数分别为(78.00±58.38)×109L-1、(27.46±60.10)×109L-1(t=2.70,P=0.01),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46.7%、87.5%(P〈0.01),MRD〉10-3分别为90.0%、26.1%(P〈0.01),复发率分别为53.8%、13.8%(P〈0.01),EFS率分别为23.1%、82.8%(P〈0.01)。结论 ALL并EBV感染具有高白细胞数、低诱导治疗CR率、高复发率、低EFS率,提示EBV感染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生发展过程,亟待改善EBV感染ALL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儿童
原文传递
转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强 董蒨 +3 位作者 吕振华 李东侃 江布先 姜忠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 观察转染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基因诱导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 lastoma ,NB)细胞系的分化 ,探讨NGF在NB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取本院住院NB患儿新鲜手术标本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并分离纯化 ,建立细胞系 ,作为细... 目的 观察转染神经生长因子 (nervegrowthfactor,NGF)基因诱导神经母细胞瘤 (neurob lastoma ,NB)细胞系的分化 ,探讨NGF在NB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取本院住院NB患儿新鲜手术标本 ,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并分离纯化 ,建立细胞系 ,作为细胞模型。通过脂质体法介导含有NGF基因的载体质粒转染NB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MTT法及有丝分裂指数测定细胞增殖的改变。结果 转染后的NB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NGF ,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并发生形态学改变。结论 所建立的NB为可诱导型 ,即N型 ;转染NGF基因的NB细胞表达较高水平的NGF ;转染NGF基因的NB细胞系表现为增殖抑制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长因子 转基因 神经母细胞瘤 细胞系
原文传递
人白细胞介素-10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兔滑膜细胞中的表达
7
作者 王吉波 吕振华 +5 位作者 刘国平 刘相萍 王燕鸣 杨堃 于广杰 梁宏达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构建人自细胞介素-10(hIL-10)高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家兔滑膜细胞(RSCs)中表达。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总RNA作为模板,根据基因库(NM000572)中hIL-10全长开放读框设计特异性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 目的构建人自细胞介素-10(hIL-10)高效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家兔滑膜细胞(RSCs)中表达。方法提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总RNA作为模板,根据基因库(NM000572)中hIL-10全长开放读框设计特异性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一步法扩增hIL10mRNA全长开放读框,扩增产物定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4/HisMaxA,并对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的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及DNA测序鉴定,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4/Hi8MaxA-hIL-10经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兔滑膜细胞RSCs。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转染后12、24、48、72h和7、14dRSCs培养上清中hIL-10水平。结果RT-PCR产物约0.54kh,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DcDNA4/HisMaxA的扩增产物经酶切及DNA测序鉴定与读码框架序列无差别。转染后12h到第7天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出hIL-10,且水平显著性高于对照组(F=21.878,P〈0.01)。结论hIL-10真核高效表达载体pcDNA4/HisMaxA-hIL-10构建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 滑膜
原文传递
p21^(waf1)基因转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宋洪生 贾伟丽 +4 位作者 种瑞峰 李福年 刘相萍 王新刚 王宇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08年第5期27-30,共4页
目的探讨p21waf1基因转染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及意义。方法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IRES-p21wa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并得到稳定的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21waf1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情况,... 目的探讨p21waf1基因转染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活性影响及意义。方法应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IRES-p21waf1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人乳腺癌MCF-7细胞系,并得到稳定的表达。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p21waf1基因表达及蛋白表达情况,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结果p21waf1基因转染后乳腺癌细胞生长显著受抑制,细胞周期停滞于G1期,转染组G1期、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70.52±3.21)%、(16.38±1.17)%、(9.42±0.98)%,未转染组则为(49.84±1.58)%、(36.83±1.36)%、(15.64±1.09)%,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21waf1基因转染能够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周期演进和增殖活性,进而阻止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为乳腺癌治疗的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染 p21wafl 细胞增殖 乳腺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