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典型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样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
作者 任风梅 解建军 +2 位作者 杨真 刘芳 李玉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5期455-458,471,共5页
目的探讨非典型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样肿瘤(ASLT/APLT)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ASCL/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其中1例为男性,49岁,肿物位于头皮下,大小为1.5 cm... 目的探讨非典型梭形细胞/多形性脂肪瘤样肿瘤(ASLT/APLT)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ASCL/A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其中1例为男性,49岁,肿物位于头皮下,大小为1.5 cm×1.3 cm×1 cm。另1例为女性,72岁,肿物位于大腿,大小为13 cm×11.5 cm×7 cm。2例肿物肉眼均未见包膜。显微镜下:2例肿瘤边界均不清,局灶呈浸润性生长。在纤维及黏液的背景下,肿瘤由不同比例的非典型梭形细胞、脂肪细胞、脂肪母细胞及多核细胞组成。免疫组化:2例梭形细胞均弥漫表达CD34、P16,1例S-100阳性,1例CDK4阳性,2例MDM2均阴性。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蛋白(Rb)1例阴性,1例阳性。Ki-67增殖指数1%~2%。MDM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检测2例肿瘤均为阴性。2例患者均只做了肿瘤切除,随访至2022-04,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ASLT/APLT为同一谱系的少见类型的良性肿瘤,细胞形态存在非典型性,易与其他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相混淆,鉴别诊断需要结合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瘤 梭形细胞/多形性 非典型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下载PDF
664例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宋琳 邢晓明 +3 位作者 冉雯雯 李宏 邵玉铭 李玉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11-414,418,共5页
目的根据WHO(2008版)造血和淋巴肿瘤分类标准,探讨青岛地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1年8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664例淋巴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按WHO(2008版)分类新标准进行病理诊... 目的根据WHO(2008版)造血和淋巴肿瘤分类标准,探讨青岛地区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8月~2011年8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664例淋巴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及免疫组化切片。按WHO(2008版)分类新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及分类。结果 664例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621例(93.52%),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43例(6.48%)。NHL中B细胞淋巴瘤485例(78.10%),T和NK细胞淋巴瘤136例(21.90%)。NHL中,发病构成比居前5位分别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unspecified,DLBCL-NOS)277例(44.61%)、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extranodal 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of 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type,MALT)48例(7.73%)、结外NK/T细胞淋巴瘤45例(7.25%)、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类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unspecified,PTCL-NOS)33例(5.31%)、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32例(5.15%)。HL中以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sclerosis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NSCHL)为多(18例,41.86%)。NHL和H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52∶1,平均年龄53岁(2~95岁)。NHL(115例,18.52%)和HL(26例,60.47%)起病部位均以颈部淋巴结为多。结论664例淋巴瘤中,NHL发病远多于HL,NHL中以DLBCL-NOS多见,HL中以NSCHL多见。大部分淋巴瘤类型以男性发病为多,起病部位以颈部淋巴结为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病理类型 WHO分类
下载PDF
肾管状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7
3
作者 张伟 韩芳 +2 位作者 李玉军 庄洁 蒋艳霞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TCC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7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年。眼观:肿瘤位于肾皮质,边界清楚,实性,散在... 目的探讨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c carcinoma,TC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TCC行HE、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77岁,体检发现左肾占位4年。眼观:肿瘤位于肾皮质,边界清楚,实性,散在大小不等囊腔,部分呈泡状。镜检:肿瘤完全由密集的管状和大小不等的囊腔构成,小管和囊腔内衬扁平至柱状嗜酸性上皮细胞,部分细胞呈鞋钉样,核圆形至卵圆形,核仁明显,Fuhrman核分级3级,核分裂少见。免疫表型:瘤细胞呈vimentin、CKpan、CD10、P504S、CK18和CK19弥漫强阳性,EMA局部强阳性,CK7、34βE12局灶阳性,KSP-cad局灶弱阳性,PAX-2弱阳性,Ki-67增殖指数<5%。结论 TCC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的罕见肾细胞癌,组织起源目前尚存在争议。诊断时需与其他肾囊性病变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组织起源 免疫组化 诊断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螺旋CT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毕卫群 陈静静 +3 位作者 华辉 冉雯雯 李颖端 纪清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1591-1594,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 目的:初步探讨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搜集4例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均行双肾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例CT平扫,含有明确脂肪密度,并呈侵袭性表现;增强扫描实性成分明显强化。2例病灶较小,平扫呈略高密度实性肿块,边界清楚,病灶内无明显脂肪密度;增强扫描密度相对均匀,实质期强化程度最高,排泄期密度下降较少。免疫组化均证实为上皮样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即可富含脂肪,又可为乏脂肪病变,与经典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影像学上区分困难,当AML出现侵袭性表现,应考虑到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上皮样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静 孙正船 李玉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6,共4页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将382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淋巴结转移的为阳性组,无转移的为阴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R、PR、H...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将382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淋巴结转移的为阳性组,无转移的为阴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R、PR、Her-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根据其结果分别将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分为两组,一组为TNBC,另一组为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比较TNBC和non-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分析乳腺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21.5%(82/382)的病例为TNBC,淋巴结阳性者为163例(42.7%),其中TNBC占43例,淋巴结阴性者为219例(57.3%),其中TNBC为39例。TNBC的淋巴结阳性率(52.4%)高于non-TNBC(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淋巴结阳性组中,TNBC较non-TNBC肿瘤直径大(P=0.014),在淋巴结阴性组中,TNBC中有乳癌家族史的比例要高(P=0.030),其它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阳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60.5%,non-TNBC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淋巴结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74.4%,non-TNBC组为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TNBC比non-TNBC易发生复发和转移,临床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乳腺肿瘤/病理学 三阴 预后
下载PDF
肾嗜酸细胞腺瘤1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伟 李玉军 +4 位作者 刘燕 蒋艳霞 韩增磊 尚芳芳 韩芳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0例RO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4~78岁,平均57.8岁。病变位于左肾6例,右肾4...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0例RO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0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中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4~78岁,平均57.8岁。病变位于左肾6例,右肾4例。大体见瘤组织边界清楚,切面均质、棕红色或褐色,3例瘤中心可见纤维性瘢痕。镜下,肿瘤由形态一致的小圆形细胞组成,呈巢团、腺泡状或致密片状排列,间质常可见特征性的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瘤细胞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呈小圆形、规则,偶见局灶性核异型,但无核分裂象或罕见。免疫组化示10例CK18和E-cadherin均(+),9例EMA(+),CD117、CD10和CK7不同程度(+),CKpan和RCC各有1例(+);而vimentin、34βE12、HMB45和S-100均(-),Ki-67均<1%。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肾上皮性肿瘤。巢团状排列的瘤细胞分布于细胞稀少、疏松水肿的纤维结缔组织中是肾嗜酸细胞腺瘤最重要的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瘤细胞EMA、CD117和E-cadherin(+),vimentin、CK7和CD10(-),有助于与其他肾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腺瘤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周围型肺腺癌的CT、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路晓东 林吉征 +1 位作者 王振光 孙显路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0-213,共4页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 ,术前均行CT扫描 ,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其PCNA的表达。分析...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病理表现与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搜集 5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 ,术前均行CT扫描 ,对手术切除的肿瘤标本进行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检测其PCNA的表达。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某些CT征象与PCNA过度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肺门和 /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某些CT征象与PCNA的过度表达有关。结论 PCNA的表达程度可作为反映肺腺癌增殖状态、恶性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肺腺癌 CT 病理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表达 相关性研究
下载PDF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3
8
作者 魏志敏 谷海燕 +2 位作者 赵洁 孙惠安 梁超群 《癌症进展》 2010年第6期622-625,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ER、PR、HER2、CK5、CK14的表达及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R、PR、HER2、CK5、CK14单克隆抗体对37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进行分子分型,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ER、PR、HER2、CK5、CK14的表达及分子分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R、PR、HER2、CK5、CK14单克隆抗体对370例原发性乳腺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根据上述指标的表达情况进行分子分型,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统计。结果发现不同分子分型在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方面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有利于判断患者的临床预后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病理
下载PDF
膀胱癌肉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蒋艳霞 张伟 +2 位作者 李玉军 刘燕 王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50~75岁,均以肉眼血尿入院,其中1例有尿痛。膀胱镜检查... 目的探讨膀胱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膀胱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患者中男2例,女1例。发病年龄50~75岁,均以肉眼血尿入院,其中1例有尿痛。膀胱镜检查见膀胱顶部或侧壁可见菜花样或息肉状肿物,浸润性生长。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病理检查瘤组织均由明确的癌和肉瘤成分构成。分别构成于腺癌和梭形细胞肉瘤、移行上皮癌和横纹肌肉瘤、移行上皮癌和软骨肉瘤。结论膀胱癌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的膀胱肿瘤,预后较差。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癌肉瘤 诊断 组织发生
下载PDF
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伟 李玉军 +3 位作者 于文娟 庄洁 尚芳芳 蒋艳霞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 目的探讨具有实体结构的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进行临床、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并复习文献。另外选取10例经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和10例嗜酸细胞瘤作为对照。结果 3例OPRCC均为老年女性,年龄78~79岁。临床上均因体检发现。巨检:瘤组织边界清楚,2例可见包膜,切面灰褐色或棕色。镜检:瘤组织主要呈弥漫实性生长,局部可见管状、裂隙样结构和发育不全的乳头状结构;瘤细胞体积较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罕见或无。2例可见局灶性坏死,1例可见泡沫状巨噬细胞,2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瘤细胞均呈vimentin和AMACR弥漫强(+);表达CD10和CK18不同程度(+),CK7、RCC和E-cadherin各有1例(+);所有肿瘤CD117和EMA均(-)。结论具有实体结构的OPRC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肾细胞癌,形态学上与嗜酸细胞瘤有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嗜酸细胞瘤 乳头状肾细胞癌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下载PDF
肺癌VEGF和MMP_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孙迪文 项锋钢 梁超群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44-46,49,共4页
①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Ⅱ (MMP2 )在肺癌中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②方法 对 75例经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人体肺癌标本 (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 ,采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TM PV90 0 0... ①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Ⅱ (MMP2 )在肺癌中的表达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②方法 对 75例经手术切除并具有完整随访记录的人体肺癌标本 (术前均未行放、化疗 ) ,采用免疫组化PowerVisionTM PV90 0 0法检测VEGF、MMP2 的表达。③结果 VEGF及MMP2 的阳性率分别为6 1 .33%、6 5 .33% ,其表达强度随组织学分级的升高而增加 (Hc=2 0 .91 2、1 0 .6 93,q =4 .0 2 3~ 1 3.6 6 4 ,P <0 .0 1 ) ;淋巴结有转移组两者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 (Hc=2 .990、2 .4 5 0 ,P <0 .0 5 ) ;1年内死亡组、1~ 5年死亡组及 5年生存组间两者的表达强度差异亦均有显著意义 (Hc=1 6 .94 3、1 0 .6 5 0 ,q =3.84 7~ 6 .81 7,P <0 .0 1 )。两者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原发瘤大小及组织病理类型均无关。VEGF与MMP2 在肺癌中的表达呈极显著性正相关 (r =0 .4 5 7,P <0 .0 0 1 )。④结论 VEGF、MMP2 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病人生存期有关 ;两者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相似性并呈极显著性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VEGF MMP2 表达 病理特征
下载PDF
涎腺多形性腺瘤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袁荣涛 纪祥瑞 +2 位作者 尚伟 贾暮云 李宁毅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1年第3期231-232,共2页
①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及其发病与恶变的关系。②方法 对 2 6 0例经病理诊断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 ,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恶变及复发... ①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及其发病与恶变的关系。②方法 对 2 6 0例经病理诊断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 ,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恶变及复发情况。③结果  2 6 0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 177例 ,颌下腺 36例 ,舌下腺 1例 ,小涎腺 46例 ;2 6 0例中 38例发生恶变 ,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中恶变 2 5例 ,发生于小涎腺者中恶变 13例。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于大涎腺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8.15 ,P <0 .0 1)。 38例恶变者中包括腺癌 3例、腺样囊性癌 1例、鳞状细胞癌 1例及肌上皮癌 33例。④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 ,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 ;多次复发可致恶变 ,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 涎腺多形性腺瘤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伴有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伟 于文娟 +1 位作者 刘燕 王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罕见的伴有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 with sex cord-like pattern,ULMSC)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ULMSC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2岁,发现子宫肌瘤4年。... 目的探讨罕见的伴有性索样结构的子宫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 with sex cord-like pattern,ULMSC)的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ULMSC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52岁,发现子宫肌瘤4年。大体检查肿瘤位于浆膜下,切面灰白色,细腻、均质,漩涡状结构不明显。光镜下瘤组织呈巢团状、梁索状和腺样排列,部分区域可见成熟的肿瘤性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之间有移行。有趣的是,瘤组织内局部可见多量所谓的星爆结构,类似于伴巨菊形团的玻璃样变梭形细胞肿瘤中所见到的巨菊形团,肿瘤细胞体积较小,胞质稀少,上皮样,边界不清,核卵圆形或不规则,均匀一致,核分裂象少见。间质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呈actin、SMA及calponin等平滑肌标记弥漫强阳性,CD10和desmin局灶(+);vimentin弱阳性;calretinin少许散在阳性,而CKpan、EMA、α-inhinbin、CD99、mela-nA、CD56、S-100、bcl-2和ER均(-)。Ki-67增殖指数小于5%。结论子宫平滑肌瘤中出现广泛的性索样结构极罕见,可能是子宫平滑肌肿瘤的一种非常罕见类型,病理诊断时应与子宫性索样肿瘤、混合性子宫内膜间质-平滑肌肿瘤和上皮样平滑肌瘤等肿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平滑肌瘤 性索样结构 鉴别诊断 免疫表型
下载PDF
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对比切片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牛兆山 赵洁 +2 位作者 徐静 王文宏 项锋钢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对比切片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常规染色(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例肿瘤组织及相应的正常组织标本进行染色。结果镜下观察切片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3种染色对比明显,HE染色...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对比切片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应用常规染色(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例肿瘤组织及相应的正常组织标本进行染色。结果镜下观察切片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3种染色对比明显,HE染色切片可见肿瘤组织细胞的形态、排列与正常组织明显不同,癌细胞胞核大而不规则,核质比例变小;特殊染色可见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的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胶原纤维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正常组织不或极低表达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34阳性标记细胞少、规则,肿瘤组织P53和PCNA表达显著增多,CD34阳性标记细胞多,且分布、排列等不同于正常组织。结论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对比切片易于观察、比较和分析,提高了病理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和标记 肿瘤组织 病理学 教学
下载PDF
急性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反应的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于腾波 赵鹏 王爱民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223-224,共2页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反应规律及作用。方法收集15例急性脊髓损伤的尸检脊髓组织标本,应用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急性脊髓损伤中小胶质细胞的分布及反应。结果脊髓损伤后6 h标本中可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在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反应规律及作用。方法收集15例急性脊髓损伤的尸检脊髓组织标本,应用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化染色技术,观察急性脊髓损伤中小胶质细胞的分布及反应。结果脊髓损伤后6 h标本中可见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其数量的高峰出现在损伤后的24 h,部分小胶质细胞为TNF-α阳性细胞。结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脊髓的损伤过程,小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的TNF-α是脊髓损伤组织内TNF-α的主要来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胶质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坏死因子Α
下载PDF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梁超群 毛晓燕 +2 位作者 刘晖 孟云霄 丛林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25-126,共2页
目的观察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197例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相关资料,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进行组织学分类研究并做临床分析。结果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 目的观察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197例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相关资料,采用HE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进行组织学分类研究并做临床分析。结果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可分为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小细胞癌,组织学形态明显不同,其临床预后亦不同。结论不同类型的肺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肿瘤 免疫组化
下载PDF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晖 纪祥瑞 +2 位作者 唐丽瓯 魏志敏 梁超群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339-340,共2页
①目的 了解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AML)的病理形态特点。②方法 采用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 ,观察 2 4例RAML组织形态。③结果 光镜下 ,19例细胞分化成熟 ;2例有异形增生 ;3例细胞围绕血管呈上皮样明显异形增生 ,可见... ①目的 了解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AML)的病理形态特点。②方法 采用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 ,观察 2 4例RAML组织形态。③结果 光镜下 ,19例细胞分化成熟 ;2例有异形增生 ;3例细胞围绕血管呈上皮样明显异形增生 ,可见瘤巨细胞及广泛坏死。围绕血管的上皮样细胞及瘤巨细胞HMB4 5表达呈强阳性。④结论 HMB4 5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有力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当RAML细胞呈明显异形增生 ,并伴有广泛坏死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临床 病理形态分析 苏木精-伊红染色 免疫组化SP法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癌82例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新刚 李福年 孙玲玲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1年第3期248-249,251,共3页
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直径≤1.0 cm的甲状腺微小型癌,因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病理特点认识不足,易导致漏诊、误诊,对其治疗也存在诸多争议。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甲状腺微小癌患... 甲状腺微小癌是指直径≤1.0 cm的甲状腺微小型癌,因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病理特点认识不足,易导致漏诊、误诊,对其治疗也存在诸多争议。我院2000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甲状腺微小癌患者8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小细胞
下载PDF
BRAF基因V600E突变与Ⅰ~Ⅱ期乳头状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昊 卢瑞春 +1 位作者 董娴宁 梁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1100-1103,共4页
目的 探讨I~Ⅱ期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V600E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374例Ⅰ~Ⅱ期PTC患者组织样本中BRAF基因V600E突变,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 目的 探讨I~Ⅱ期乳头状甲状腺癌(PTC)患者肿瘤组织中BRAF基因V600E突变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374例Ⅰ~Ⅱ期PTC患者组织样本中BRAF基因V600E突变,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374例PTC患者标本中BRAF基因V600E的突变率为40.37% (151/374).BRAF基因V600E突变与包膜侵犯、多灶、多次131Ⅰ治疗相关(P<0.05).374例PTC患者中31例复发,复发患者中有BRAF基因V600E突变的22例.31例复发病例中,BRAF基因V600E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3年(95% CI:3.9~6.7年),未突变患者为7.0年(95% CI:5.1~8.9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RAF基因V600E突变及包膜侵犯是Ⅰ~Ⅱ期PT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RAF基因V600E突变可能是Ⅰ~Ⅱ期PTC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F基因突变 乳头状甲状腺癌 预后
下载PDF
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伟 李玉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52-556,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MCS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CS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现盆腔肿物1年,无明显不适及内分泌症状。大体上肿瘤为多房囊性...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囊腺瘤合并性索-间质肿瘤(MCSC)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起源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MCSC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现盆腔肿物1年,无明显不适及内分泌症状。大体上肿瘤为多房囊性,囊内壁可见散在的实性结节,镜检肿瘤由黏液性囊腺瘤和性索间质肿瘤两种成分组成,前者囊壁衬覆良性肠型黏液柱状上皮,性索间质成分瘤细胞呈小管状、条索状、梁状排列,局部有黄素化,两种成分混合存在,未见移行。免疫组化:性索成分瘤细胞呈Melan A弥漫强阳性;αInhibin和CD56局灶阳性;并见CKpan、vimentin、ER及PR的阳性表达;而EMA、CEA、CD99、S-100、CgA、Syn、nestin及SMA均阴性;Ki-67指数小于5%。结论MCSC是罕见的卵巢肿瘤,性索间质成分可能是黏液性囊腺瘤囊壁内间质的一种反应性增生。诊断时需与类癌、伴异源成分的支持-间质细胞瘤、畸胎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黏液性囊腺瘤 性索-间质肿瘤 组织发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