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整形美容外科技术治疗急诊面部外伤的疗效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聪 徐冰 +2 位作者 聂芬 王越 刘肃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7期62-66,共5页
目的:探索早期运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急诊患者面部外伤的效果。方法:随访观察2015年9月-2017年1月在笔者医院美容整形科运用整形美容技术进行治疗的面部皮肤外伤患者共223例,收集到2016年8月-2016年1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急诊科运用普通外... 目的:探索早期运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急诊患者面部外伤的效果。方法:随访观察2015年9月-2017年1月在笔者医院美容整形科运用整形美容技术进行治疗的面部皮肤外伤患者共223例,收集到2016年8月-2016年11月就诊于笔者医院急诊科运用普通外科缝合技术进行治疗的面部外伤患者共48例,治疗后调查医生和患者对于急诊科和美容整形科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并参考温哥华瘢痕量表对愈合后的瘢痕进行评分,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就诊于美容整形科的223例患者中,除15例失访外,经专业医师对愈合后效果进行专业评价,96.15%的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患者根据主观感受进行评价满意度达90.87%。急诊科就诊的48例患者中,除3例失访外,专业医师对愈合后效果进行专业评价,64.44%的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患者根据主观感受进行评价满意度达51.11%。根据温哥华瘢痕量表,就诊于整形美容科的患者评分为(5.20±2.55)分,急诊科患者评分为(6.62±1.4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201,P <0.01)。结论:面部外伤后需综合治疗,对面部外伤进行早期美容整形修复的效果优于急诊科普通全层缝合,医、患满意度较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容整形外科技术 面部外伤 早期缝合 瘢痕
下载PDF
TUNEL法和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佟俊杰 苗清 +1 位作者 王志国 徐全臣 《口腔医学》 CAS 2014年第S1期12-15,共4页
目的通过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分析法和TUNEL法检测凋亡,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以成纤维细胞为对象构建细胞体外培养-力学刺激模型,采用多通道细胞牵张应力加载系统,分别给予周期性张应力(频率为10个循环/min,每一循环包括3 s收... 目的通过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分析法和TUNEL法检测凋亡,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以成纤维细胞为对象构建细胞体外培养-力学刺激模型,采用多通道细胞牵张应力加载系统,分别给予周期性张应力(频率为10个循环/min,每一循环包括3 s收缩/3 s舒张,力值定为12%)刺激6、12、24 h,并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TUNEL染色法和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法检测成纤维细胞凋亡。结果 TUNEL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的细胞核固缩,边界清楚,胞质淡染,染色质呈特异的棕黄色着染,而正常细胞的胞核不着染。流式细胞仪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的G0/G1期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多,相对应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而在G2/M期较对照组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6、12h组DNA含量分别为352.0±1.0、301.1±1.1,较未加力组255.2±1.7有显著延长,而24 h加力组DNA含量303.4±10.6与6 h组比较细胞周期却出现了缩短。结论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分析法特异性高,TUNEL法灵敏度高,两种方法相结合检测细胞凋亡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凋亡 流式细胞术 TUNEL
下载PDF
人单核细胞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衍生的巨噬细胞极化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晔 洪润丹 +4 位作者 王志国 刘涵云 孟琛达 王茹 徐全臣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286-292,共7页
目的在成功建立巨噬细胞(Mφ)体外培养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来源Mφ的极化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人重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后培养出PBMC Mφ。人单核细胞系THP-1在100 ... 目的在成功建立巨噬细胞(Mφ)体外培养模型基础上,比较不同来源Mφ的极化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并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人重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后培养出PBMC Mφ。人单核细胞系THP-1在100 nmol·L^-1佛波酯刺激下分化为THP-1 Mφ。上述两种来源的Mφ分别采用不同的极化因子进行诱导,经50 ng·mL^-1脂多糖+20 ng·mL^-1干扰素-γ诱导形成M1型Mφ(M1 Mφ),经20 ng·mL^-1白细胞介素-4诱导形成M2型Mφ(M2 Mφ)。观察两种来源Mφ的细胞形态,比较两种细胞表面极化标记物(CD86和CD206)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甘露糖受体C1样蛋白(MRC1)、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种来源的Mφ经M1极化因子刺激后,TNF-α、IL^-1β的mRNA水平显著上调,CD86表达量增加,与PBMC Mφ相比,THP-1 Mφ中的TNF-α、IL^-1β分泌水平更高;两种Mφ在M2极化因子刺激后MRC1、IL^-10 mRNA水平上调,CD206在PBMC Mφ中表达显著增强,而在THP-1 Mφ中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THP-1可能更适合进行M1极化的研究,而PBMC可能更适合进行M2极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极化 人单核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4种系统治疗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网状Meta分析
4
作者 刘珂 李洋 +2 位作者 乔霞 袁飞飞 陈官芝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5期683-693,共11页
目的:运用网状Meta比较4种系统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时间设定为1994年至2019年7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完成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使... 目的:运用网状Meta比较4种系统治疗和支持性治疗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时间设定为1994年至2019年7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完成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使用R软件和STATA 14.0进行分析。结果:数据库共检索到12,278篇文章,最终纳入17篇文献,共541名患者。在减少完全再上皮化时间方面:环孢素优于激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UCRA排序结果前三名依次为环孢素、IVIG联合激素、支持性治疗。在减少平均住院日方面:环孢素优于单用IVIG,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 【0.05)。SUCRA排序结果前三名依次为环孢素、IVIG联合激素、支持性治疗。结论:本次网状Meta分析结果为临床应用环孢素治疗SJS/TEN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网状Meta分析
下载PDF
机械牵张力加载时间对诱导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向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朱明宇 李雨珊 +1 位作者 王志国 匡瑞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55-59,共5页
目的:探究机械牵张力不同加载时间对诱导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s,NSFB)向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B)转化的影响。方法:同一人体NSFB和HSFB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载0.1Hz、... 目的:探究机械牵张力不同加载时间对诱导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ormal skin fibroblasts,NSFB)向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HSFB)转化的影响。方法:同一人体NSFB和HSFB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载0.1Hz、10%拉伸幅度的机械牵张力3d、5d、7d,对照组细胞均不加力。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SYBR Green q PCR法检测细胞p130Cas、Integrin-β1、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Ⅰ型胶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 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TGF-β_1和Ⅰ型胶原含量;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Integrin-β_1、p130Cas、α-SM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机械牵张力加载5d时,NSFB实验组与HSFB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水平及p130Cas、Integrin-β_1、TGF-β_1、Ⅰ型胶原、α-SMA表达水平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载3d、7d时,以上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1Hz、10%拉伸幅度的机械牵张力加载5d可使NSFB表现出HSFB的部分生化特征,机械牵张力对NSFB向HSFB转化过程有明显的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机械张力 成纤维细胞 细胞转化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相关性Meta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吕乐乐 史同新 +1 位作者 王君 华骋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发生的病因学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学术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筛选之后纳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关系的相关文献,对所得数...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发生的病因学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学术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筛选之后纳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关系的相关文献,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入选的9项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I2=87.5%,P<0.01)。Meta分析显示,口腔扁平苔藓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7.51%)明显高于对照组(2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P<0.05)。回归分析显示,不同检测方法不是异质性来源的因素,不同来源地区是异质性来源的因素。亚组分析显示,不同来源地区对结果会产生影响。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苔癣 口腔 幽门螺杆菌 病因学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皮给药载体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与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7
作者 高媛媛 王志国 +9 位作者 姜长青 孔明 程晓杰 王娟 包子娴 孙国辉 黄聿华 林成兵 依宏君 陈西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65-1276,共12页
本文在研究制备了包载10,11-亚甲二氧基喜树碱(MD-CPT)的透明质酸纳米乳(HANs)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并进行了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皮肤渗透性良好的缓释剂型.从C... 本文在研究制备了包载10,11-亚甲二氧基喜树碱(MD-CPT)的透明质酸纳米乳(HANs)经皮给药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载MD-CPT透明质酸纳米乳的细胞吞噬,并进行了体内药代动力学分析.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得到了皮肤渗透性良好的缓释剂型.从CLSM观察到药物被细胞摄入并传递入细胞核,同时,载药纳米乳的细胞吞噬效率呈时间依赖性,不同细胞株HSF、HUVES、MCF-7、KF的细胞吞噬率略有不同.用Rhodanmine B标记HAN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载药纳米乳透过角质层到达真皮层的拟动态过程.利用HPLC检测MD-CPT血药浓度,测得经皮给药半衰期T1/2是静脉注射的3.6倍,肌肉注射的1.6倍,体内药物滞留时间显著增加;血药浓度峰谷值差异小,曲线平缓,说明经皮给药能保证血药浓度呈现可控的持续性.最终通过活体成像系统和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直观地反映出经皮给药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情况和各组织器官药物含量,确定载药纳米乳主要采取胞间渗透的扩散方式,在局部给药的区域滞留时间较长,有利于对浅表性的病灶区持续给药,延长药效,而剩余的MD-CPT和解离的HANs都进入了血液循环,最终通过新陈代谢被排出体外.为无创型HANs经皮给药系统应用于浅表性肿瘤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质酸 纳米微乳 喜树碱衍生物 经皮给药 体内分布
下载PDF
miR-17-5p调控低氧诱导因子1α介导脂肪细胞分化及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聪 刘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69-1074,共6页
背景:miR-17-5p能够调控脂肪细胞分化,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低氧诱导因子1α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录促进血管生成,且对脂肪细胞生成具有调控作用,然而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脂肪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 背景:miR-17-5p能够调控脂肪细胞分化,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低氧诱导因子1α能够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录促进血管生成,且对脂肪细胞生成具有调控作用,然而低氧诱导因子1α调控脂肪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究miR-17-5p调控低氧诱导因子1α介导脂肪细胞分化及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RT-qPCR方法检测miR-17-5p在成熟脂肪细胞中的表达及成熟脂肪细胞中脂肪分化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iR-17-5p抑制剂、pri-miR-17-5p模拟物及低氧诱导因子1α敲降载体转染后脂肪分化和血管生成相关蛋白的表达,油红O染色及MTT检测miR-17-5p抑制剂、pri-miR-17-5p模拟物及低氧诱导因子1α敲降载体转染后脂肪细胞的增殖情况,EGFP报告基因检测miR-17-5p与低氧诱导因子1α的靶向关系。结果与结论:①与未成熟脂肪细胞相比,miR-17-5p在成熟脂肪细胞中高表达(P<0.05),且过表达miR-17-5p促进脂肪细胞增殖(P<0.05),促进脂肪分化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P<0.05);②miR-17-5p与低氧诱导因子1α的3′UTR靶向结合,敲降低氧诱导因子1α能够显著抑制脂肪细胞增殖(P<0.05),下调脂肪分化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表达(P<0.001);③结果表明miR-17-5p通过调控低氧诱导因子1α介导脂肪细胞分化及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miR-17-5p 因子 低氧诱导因子1Α 脂肪细胞 血管生成 细胞增殖 靶向
下载PDF
富血小板血浆(PRP)结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早期对面部年轻化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殷文锋 郝甜甜 蔡霞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10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结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早期对患者面部年轻化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以面部凹陷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措施,观察组则为富血小...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结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早期对患者面部年轻化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以面部凹陷就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措施,观察组则为富血小板血浆(PRP)结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分析面部情况的改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颞部与额部皮下脂肪厚度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颞部与额部皮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面部色斑VISIA评分为(66.91±20.14)分,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显著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RP结合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方案有利于烧伤患者的面部恢复,治疗效果好,患者整体满意度高,能够达到预期的治疗成效,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PRP)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早期 面部年轻化
下载PDF
机械张力加载时间对成纤维细胞机械传导效应影响
10
作者 朱明宇 李雨珊 +1 位作者 王志国 匡瑞霞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313-316,320,共5页
目的探讨加载机械张力参数为拉伸幅度的10%时,机械张力的加载时间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B)机械传导效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体NSFB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NSFB和HSFB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载机械张力参数为拉伸幅... 目的探讨加载机械张力参数为拉伸幅度的10%时,机械张力的加载时间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NSFB)机械传导效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体NSFB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NSFB和HSFB分别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载机械张力参数为拉伸幅度10%,对照组不加载机械张力。在加载周期性机械张力3、5、7d时,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细胞Integrin-β_1、P130Cas基因表达水平,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细胞Integrin-β_1、P130Cas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加载机械张力5d时,NSFB实验组与HSFB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P130Cas和Integrin-β_1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18,F=0.591、0.079,P>0.05);加载3、7d时,NSFB实验组与HSFB对照组比较,细胞增殖、P130Cas、Integrin-β_1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294^-2.411,F=34.182~872.148,P<0.05)。结论拉伸幅度为10%的机械张力加载5d时,可使NSFB表现出与HSFB相同的机械传导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瘢痕 皮肤 机械感受器 整合素类
下载PDF
通过内眦赘皮的矫正与重建探讨蒙古人种与高加索人种内眦美学特征的文化差异和意义
11
作者 孙瑜 王万腾 +1 位作者 李聪 王志国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10期4744-4750,共7页
内眦作为眼睛的组成部分,对眼睛有着重要影响。内眦赘皮的矫正已经成为受欢迎的眼部手术,但由于不同人种审美观的不同,内眦赘皮的重建手术也并不少见。目前,人们对内眦美学的认识处于不断深入之中,不同时代不同人种对内眦美学有着不同... 内眦作为眼睛的组成部分,对眼睛有着重要影响。内眦赘皮的矫正已经成为受欢迎的眼部手术,但由于不同人种审美观的不同,内眦赘皮的重建手术也并不少见。目前,人们对内眦美学的认识处于不断深入之中,不同时代不同人种对内眦美学有着不同的认知。了解内眦美学的发展历程,能更好地把握这些审美的差异,从而对内眦部的美学形成统一的共识。本文通过介绍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的古今文化差异及内眦赘皮的矫正与重建,来探讨不同时代不同人种内眦美学的文化差异和临床意义,为内眦部整形手术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眦 美学 差异 蒙古人种 高加索人种
下载PDF
改良眶隔法和传统睑板法切开重睑术的临床比较
12
作者 孙晨 李丹怡 +1 位作者 耿锐 张维娜 《临床医学进展》 2020年第12期3110-3115,共6页
目的:比较改良眶隔法和传统睑板法切开重睑术的术后重睑形态、瘢痕发生率及角膜暴露率,探讨改良眶隔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美容整形外科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50例单睑女性求美者(31例采用改良眶隔法,19例采用传统睑板... 目的:比较改良眶隔法和传统睑板法切开重睑术的术后重睑形态、瘢痕发生率及角膜暴露率,探讨改良眶隔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美容整形外科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50例单睑女性求美者(31例采用改良眶隔法,19例采用传统睑板法)。改良眶隔法要点如下:于眶隔中部打开眶隔,去除膨出的眶脂,眶隔下部向下反转后与切口下唇眼轮匝肌缝合固定,行间断缝合下唇皮肤–眶隔后壁筋膜–上唇皮肤,传统睑板法去除眶脂后直接行下唇皮肤–睑板–上唇皮肤缝合。结果:经6个月的随访,眶隔法切开重睑术术后重睑形态优于传统睑板法,切口瘢痕严重程度小于传统睑板法,两组角膜暴露率较术前均有所提升,两组角膜暴露率增加值未见明显差异。结论:改良眶隔法切开重睑术较传统睑板法切开重睑术外观更自然,术后瘢痕程度更轻,患者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开重睑术眶隔 睑板 瘢痕 角膜暴露率
下载PDF
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与传统足趾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福强 刘宏章 +2 位作者 侯书健 陈振雨 孙乐天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比较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SPBRAF)与传统游离足趾皮瓣(TFTF)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修复手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手外科中心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 目的比较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SPBRAF)与传统游离足趾皮瓣(TFTF)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修复手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手外科中心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手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病例资料,共37例,其中男32例,女5例;年龄18~65岁,平均41.5岁。按照手术修复方式分别纳入SPBRAF组(22例)与TFTF组(15例),分别运用SPBRAF与TFTF两种皮瓣进行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综合评价治疗效果,对比评价两组疗效差异,运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评价指标包括皮瓣成活效果、皮瓣远期恢复情况、供区恢复效果、手指总活动度(TAM)、住院时间和返回原工作时间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两组病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SPBRAF组优20例,良2例;TFTF组优14例,良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皮瓣色泽、质地、厚度方面均达到优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TF组TPD为5~6 mm,优于SPBRAF组(TPD为6~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区质地两组均达到优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BRAF组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平均为6周),明显优于TFTF组(平均为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指TAM两组均达到优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和返回原工作时间方面,SPBRAF组平均为8 d和17周,明显短于TFTF组的12 d和2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BRAF修复手部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效果理想,与TFTF相比,虽然皮瓣的感觉和外形方面仍有不及,但是在供区恢复、患者对供区满意度和减少住院时间、返回原工作时间方面,优势较为明显,为修复手指创面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 腕横纹皮瓣 足趾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皮片移植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福强 张彬 +4 位作者 侯书健 孙乐天 刘宏章 娄云鹏 陈振雨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探讨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皮片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们收治的各类原因导致的四肢不同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9例。其中单纯皮肤全层缺损9例,单纯骨外露1例,单纯肌腱外... 目的探讨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皮片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们收治的各类原因导致的四肢不同部位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9例。其中单纯皮肤全层缺损9例,单纯骨外露1例,单纯肌腱外露13例,合并骨质与肌腱外露6例;创面总面积平均30.00 cm^(2)(12.00~56.00 cm^(2)),骨、肌腱外露总面积平均4.00 cm^(2)(1.28~7.88 cm^(2))。所有创面彻底清创后一期双层人工真皮移植,14~21 d后视人工真皮血管化情况行二期自体薄中厚或刃厚皮片移植。观察记录患者人工真皮充分血管化时间、有无并发症、创面愈合时间和供皮区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以上的随访情况,末次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综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8例一期人工真皮均完成血管化,血管化时间为18.50 d(14.00~21.00 d),外露骨、肌腱完全被覆盖,自体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时间为9~16 d,平均(12.89±1.93)d。术后3个月随访,人工真皮移植区皮肤完全愈合,色泽接近正常,弹性良好,无明显瘢痕及挛缩形成,外观和功能良好。1例患者术后3 d发生感染致血管化失败,立即拆除人工真皮、清除感染肌腱和坏死组织,定期反复多次换药,1个月后新鲜肉芽生长良好再次植皮愈合。结论双层人工真皮结合自体皮片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易操作,修复外观和功能良好,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移植 组织工程 人工真皮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姜黄素对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善宇 张龙宵 +6 位作者 高美华 高学军 路超 吴利 李坤 熊乐 蔡霞 《国际免疫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6-151,共6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30只雄性SD大鼠,用6miD.打孔器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4个直径为6mm大小创面模型。每只大鼠的每个创面每天施加不同浓度姜黄素(30、15、0ms/mL)及PBS干...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取30只雄性SD大鼠,用6miD.打孔器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4个直径为6mm大小创面模型。每只大鼠的每个创面每天施加不同浓度姜黄素(30、15、0ms/mL)及PBS干预创面的愈合。在术后第1、3、7、10、14d随机取6只大鼠计算各创面愈合速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中不同时间点各创面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中不同时间点各创面中M1型及M2型巨噬细胞含量。结果溶媒剂对创面愈合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Cur15组及Cur30组创面愈合明显增快;Cur15组及Cur30组术后第7天和第10天创面VE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数值均多于相同时间点Cur0组及PBS组(P〈0.05);Cur15组术后第3、7和10天及Cur30组术后第7天和第10天bF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数值均多于相同时间点CurO组及PBS组(P〈0.05);Cur15组及Cur30组术后第3和7天创面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thase,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均少于相同时间点CurO组及PBS组(P〈0.05);Cur15组术后第3和7天及Cur30组术后第3、7、10和14天创面CD68与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均多于相同时间点Cur0组及PBS组(P〈0.05)。结论Cur能够明显促进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Cur对M1与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调节有关;Cur浓度为15mg/mL时创面愈合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创面 巨噬细胞 极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