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藏“诸国侯印”考略
- 1
-
-
作者
毛洪东(文/图)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大众考古》
2024年第3期71-76,共6页
-
文摘
汉代是中国篆刻史上的一个高峰,保存下来的名印有文帝行玺、皇后之玺、广陵王玺、石洛侯印、汉委奴国王印等。即墨在两汉时期是东方名城,即墨区博物馆藏有大量汉代文物,其中尤以金质“诸国侯印”最为珍贵。“诸国侯印”整体由黄金浇铸而成,印呈扁正方体,长、宽均为2.5厘米,通高2.1厘米,重96克。印钮龟形,龟首稍短,微上扬,呈站立状,似欲爬行。
-
关键词
博物馆藏
广陵王玺
两汉时期
行玺
即墨
侯印
正方体
青岛市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试论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
被引量:4
- 2
-
-
作者
王新夏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26期166-169,共4页
-
文摘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见证与载体,其中蕴含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中文物保护措施的研究,能促进博物馆文物保护水平的提升,让各种文物体现出更大的作用与价值。文章以博物馆文物管理中文物保护的措施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博物馆文化管理中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并从制度建设、职业素养、保护措施、工作模式、群众教育5个层面提出文物保护的创新策略。
-
关键词
博物馆
文物管理
文物保护
创新
-
Keywords
Museum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Cultural relic protection
Innovate
-
分类号
G642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博物馆事业发展浅思
- 3
-
-
作者
史祖津
王新夏
姜保国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神州》
2019年第7期275-275,共1页
-
文摘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本文作者多年从事博物馆工作,结合工作实际,浅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到可行应对策略。
-
关键词
博物馆
事业
发展
-
分类号
G26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博物馆陈列中文字说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
-
-
作者
王新夏
姜保国
史祖津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
出处
《神州》
2019年第7期71-71,共1页
-
文摘
文物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陈列是一门综合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说明是博物馆的灵魂。本文就陈列语言中文字说明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提出一些看法。
-
关键词
博物馆陈列
文字说明
优化对策
-
分类号
G276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明代御史蓝田《蒲石图轴》考释
- 5
-
-
作者
韩璐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第10期13-16,F0004,共5页
-
文摘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的《蒲石图轴》,由明代御史蓝田所绘。蓝田年少得美誉,赐宴赴琼林,廷杖不屈服,冠带终赋闲,绝意不入仕,是他人生经历的概括。《蒲石图轴》是一幅逸品,具有典型的人文画特征,既平静闲逸,又有刚正之气;展现绘画意蕴的同时呈现作者彼时心境。
-
关键词
蓝田
蒲石图
文人
心境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K2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探析谱牒资料在文史研究中的功用
- 6
-
-
作者
姜保国
史祖津
王新夏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神州》
2019年第7期32-32,共1页
-
文摘
谱牒,是记载以父系作为传承主体的家族族源及家族文化延续的图集,是由一种文化现象逐渐形成为一门有着广泛联系的社会文化学科,成为我国独有的“谱牒学”文化。经过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沿续,成为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史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也日益成为文史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
关键词
谱牒
作用
研究
功用
-
分类号
K207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清代《周铭旂题先臬宪公像》人物事迹考略
- 7
-
-
作者
姜保国
-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文物天地》
2024年第5期88-92,共5页
-
文摘
清代《周铭旂题先臬宪公像》,是描绘即墨周氏家族的一件肖像人物作品,是周氏家族兴衰发展的一件重要实物资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及其记录的历史事件具重要史料价值。
-
关键词
周铭旂
臬宪公
周日熙
琴鹤图
丁卯之乱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K249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20.9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旷世经卷: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
被引量:1
- 8
-
-
作者
毛洪东
王灵光
孙艳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法音》
2021年第7期53-56,共4页
-
文摘
聚沙戏为塔,尚为佛所赞。何况以金银,恭敬书经卷。庆历传至今,几经桑海换。十年劫火烧,幸未遭毁散。感君意殷勤,亲奉与我看。天雨曼陀罗,到眼光烂漫。端庄杂流丽,书法殊精湛。明人补缺处,笔态隔霄汉。谛视亦可珍,精诚有一贯。是为国之宝,不独一市冠。庆此殊胜缘,合掌再三叹。这是1988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观瞻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馆藏北宋金银书画《妙法莲华经》后,敬题一诗,赵朴初会长给予此经以极高的评价。那么这样一部宋代金银写就的经卷是如何发现的呢?
-
关键词
《妙法莲华经》
赵朴初
中国佛教协会
博物馆馆藏
曼陀罗
君意
经卷
-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
-
题名早期中国“龙”形象的发展演变
- 9
-
-
作者
毛洪东
王灵光
孙艳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
出处
《寻根》
2020年第1期4-8,共5页
-
文摘
龙是中华民族的共有图腾,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龙图腾崇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龙是中国先民虚构的形象,仅仅是先民崇拜的图腾,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直到1996年“新中国龙”化石在贵州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出土。
-
关键词
龙的传人
神话传说
图腾崇拜
中国先民
关岭县
中华传统文化
新铺乡
形象
-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
-
题名戈的起源与发展
- 10
-
-
作者
毛洪东
王灵光
杨丁
-
机构
青岛市即墨区博物馆
烟台市博物馆
-
出处
《寻根》
2018年第6期67-72,共6页
-
文摘
戈是华夏文明独有的兵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石戈进行战斗。最早的青铜戈出现在二里头文化早期,一直到秦代,戈都是中国古代战场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兵器。戈的结构 戈,古称勾兵,是一种以勾杀为主要伤害方式的兵器,通常由戈头、、帽和组成。戈头的结构并不复杂:接者为“内”;长条形的锋刃为“援”,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位,其前部为“锋”,下部为“下刃”,上部为“上刃”,是故,戈既可啄击,又可勾杀;援下刃弯曲下垂的部分称作“胡”,胡上之孔为“穿”,胡和穿的作用都是加强戈头与秘的联结,使之不易松落;“阑”是援与内交接处突起的凸棱,其作用是阻拦戈头,使之在勾啄时不至于陷入中,内、援交接处突出援的部分称为上下阑。
-
关键词
起源
新石器时代
二里头文化
华夏文明
兵器
青铜戈
“内”
“穿”
-
分类号
K875.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