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注射室新入职护士静脉输液培训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葛玉虹 张玲 吴秀芬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6年第9期153-155,共3页
目的介绍儿童注射室新入职护士静脉输液培训方法和体会。方法对22名新入职护士采取集中授课、班前小讲课、模拟培训、实战培训的培训模式,严格考核管理。结果儿科注射室新护士静脉穿刺水平在短时间内(4个月)提升至90%以上,执业自信心增... 目的介绍儿童注射室新入职护士静脉输液培训方法和体会。方法对22名新入职护士采取集中授课、班前小讲课、模拟培训、实战培训的培训模式,严格考核管理。结果儿科注射室新护士静脉穿刺水平在短时间内(4个月)提升至90%以上,执业自信心增强。结论对儿科新护士进行系统的静脉输液培训,可以为其打下较扎实的操作基础,稳定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沟通能力,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使其较快地适应儿科注射室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护士 儿科注射室 培训
下载PDF
婴幼儿腹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薛爱国 李海燕 +1 位作者 宋冬 丁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第7期7-9,共3页
目的:研究青岛市2013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 目的:研究青岛市2013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的分布、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为临床预防以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初步诊断为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新鲜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并以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定性检测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526份粪便培养共检出病原菌6种80株,检出率为15.2%(80/526)。检出沙门菌38株(47.5%),志贺菌8株(10.0%),致泻性大肠杆菌8株(10.0%),金黄色葡萄球菌4株(5.0%),铜绿假单胞菌19株(23.7%),白假丝酵母菌3株(3.75%)。8株志贺菌7株为福氏志贺菌,1株鲍氏志贺菌。沙门菌和志贺菌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8.7%、76.9%)、复方新诺明(21.1%、38.5%)、环丙沙星(15.8%、15.4%)、头孢曲松(6.25%、15.3%)。526份标本中A群轮状病毒阳性107份。结论2013年青岛市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以沙门菌为主,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为主;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1岁以下婴儿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由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A群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病原。应规范临床用药,加强细菌耐药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感染性腹泻 病原学 耐药性 轮状病毒
下载PDF
降低儿科门诊留置针应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2
3
作者 葛玉虹 吴秀芬 +1 位作者 张玲 于文军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31期199-200,共2页
目的探讨降低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护理对策。方法本文对2014年1月至6月在儿科门诊应用留置针患儿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2014年7月至12月份与2014年1月至6月份留置针应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 目的探讨降低儿科门诊静脉留置针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护理对策。方法本文对2014年1月至6月在儿科门诊应用留置针患儿发生的不良事件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比较2014年7月至12月份与2014年1月至6月份留置针应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5.46%下降到实施后的4.33%。结论针对留置针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实施护理对策干预,可有效保证留置针在儿科门诊的使用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门诊 留置针 不良事件 护理对策
下载PDF
门诊小儿留置针防压疮的固定技巧 被引量:1
4
作者 葛玉虹 王丽华 王丽 《青岛医药卫生》 2012年第5期384-384,共1页
R720.5小儿留置针套管柔软,易于固定,留置时间长,病人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能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畅通,减少普通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对浅表静脉的损伤,不易外渗,容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应针对... R720.5小儿留置针套管柔软,易于固定,留置时间长,病人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能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畅通,减少普通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及对浅表静脉的损伤,不易外渗,容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广泛应用于临床[1],但应针对儿科患者皮肤娇嫩易引起压疮这一特点进行妥善固定,现将工作中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留置针 防压疮
下载PDF
婴儿戈谢病(Gaucher's)一例基因型与表型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性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曲先锋 张琳 +1 位作者 葛玉红 朱雪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4年第5期143-144,106,共3页
目的通过1例我院确诊的戈谢病(GD)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GD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戈谢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8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戈谢病(GD)患儿进行辅助检查及基因结果的分析,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此... 目的通过1例我院确诊的戈谢病(GD)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GD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以期提高儿科医生对戈谢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8月青岛妇女儿童医院确诊的1例戈谢病(GD)患儿进行辅助检查及基因结果的分析,并对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此例临床表型为1型,是GD的常见类型。基因型为L444P/L444P,是我国最常见的基因型。具有典型的临床、血液学特征。结论此病罕见,临床易误诊,注意鉴别诊断,有条件者尽早予酶替代治疗(ERT)。戈谢病人相似的表型可有多种不同基因型,而相同的基因型的患者,其临床表现、病程及治疗效果也不同。但某些基因型与神经系统受累有-定的相关性。我国最常见的突变等位基因为L444P,其他较常见的突变为F213I、N188S、V375L和M416V。基因突变类型谱与白种人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已明确70%的基因突变类型,通过基因分析进行GD的临床诊断和产前诊断已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谢病 基因型 临床表型 产前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