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0 kaBP以来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来源及沉积过程
1
作者 陶菁 刘升发 +8 位作者 艾丽娜 曹鹏 黄牧 张辉 吴凯凯 齐文菁 方桐冰 孟元库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6,共11页
通过对阿拉伯海中部AS06-13岩芯的地球化学特征、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分析,结合有孔虫壳体AMS14C年龄和氧同位素数据建立的年代框架,探讨了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过程。结果显示:AS06-13岩芯涵盖了阿拉伯海90 kaBP以来的沉积... 通过对阿拉伯海中部AS06-13岩芯的地球化学特征、黏土矿物组成特征分析,结合有孔虫壳体AMS14C年龄和氧同位素数据建立的年代框架,探讨了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的来源及沉积过程。结果显示:AS06-13岩芯涵盖了阿拉伯海90 kaBP以来的沉积序列,平均沉积速率为2.34 cm/ka;稀土元素含量为64~194μg/g,平均值为114μg/g,δEu(平均值为0.71)负异常显著;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平均含量为56%)、坡缕石(平均含量为18%)、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5%)、高岭石(平均含量为8%)和蒙脱石(平均含量为2%)组成。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模式,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以陆源碎屑为主,通过δEuUCC-(La/Yb)UCC判别图进一步将90 kaBP以来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来源变化划分为3个阶段:S1阶段(90~73 kaBP)研究区主要接受印度河入海物质和阿拉伯半岛风尘物质的输入;S2阶段(73~11 kaBP)仍然以印度河和阿拉伯半岛风尘的物质输入为主,但逐渐受到印度半岛的片麻岩区物质的影响;S3阶段(11~0 kaBP)主要接受来自印度河的河流沉积物、阿拉伯半岛风尘、印度半岛的片麻岩区和德干高原物质的共同沉积。坡缕石含量和高岭石/伊利石比值指示90 kaBP以来阿拉伯海中部海域沉积物的陆源物质输入和沉积演化主要受季风和海平面的共同控制,西南季风的减弱和海平面下降导致印度河、德干高原物质对研究区的输入量增多,东北季风的增强和西北风相对增强使阿拉伯半岛的风尘输入增加;全新世海平面快速上升使输入阿拉伯海的河流沉积物急剧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稀土元素 黏土矿物 物源 沉积过程 阿拉伯海
下载PDF
冰期旋回中南大洋与热带太平洋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
2
作者 熊志方 王家凯 +2 位作者 秦秉斌 郭景腾 李铁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8-453,共16页
南大洋翻转环流推动南半球高低纬度之间水团的交换,热带太平洋是全球水汽和热量的重要源区,推动着哈德利和沃克环流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关键过程的发生。这些过程有效地将热量从热带地区传送至高纬度地区,也在年际至年代际时... 南大洋翻转环流推动南半球高低纬度之间水团的交换,热带太平洋是全球水汽和热量的重要源区,推动着哈德利和沃克环流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关键过程的发生。这些过程有效地将热量从热带地区传送至高纬度地区,也在年际至年代际时间尺度上促进了南半球高低纬度之间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热带太平洋与南大洋之间在冰期旋回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海洋与大气环流间的相互作用,涉及物质、能量与水汽的交换,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明显影响。迄今为止,高纬冰芯和沉积岩心记录已深入地揭示了冰期旋回中受类ENSO过程影响出现南大洋海水温度和海冰与南极降雪等的演变过程。同时,热带沉积岩心记录也显示在冰期旋回期间,印度洋-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的升温是南大洋积累的过剩热量,通过浅层翻转环流向北,经由亚热带环流向低纬度传输的结果。这些记录不仅支持南大洋流通性增强会影响低纬度大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观点,同时也表明冰期旋回中,印-太暖池升温引发的类ENSO式变化可能主导着热带太平洋大气环流模式,并对南大洋地区的大气环流产生影响。然而,由于目前在多时间尺度上与热带遥相关有关的古海洋记录有限,使得目前对南大洋与热带太平洋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的理解与评估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此,持续开展多指标环南极柱状沉积物的调查分析工作可以为热带遥相关气候模型提供更真实的环境变化参数,从而减少这些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ENSO/SAM 大气桥梁 海洋隧道 热带遥相关 古海洋记录 南大洋 热带太平洋
下载PDF
辽河口浅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来源
3
作者 丁喜桂 叶思源 +3 位作者 苏大鹏 袁红明 王锦 郭志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8,共11页
基于辽河口浅海湿地采集的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试其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含量,系统分析了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分子组合特征,对正构烷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双峰群分布为主,表明本区有机质受陆... 基于辽河口浅海湿地采集的5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测试其正构烷烃的组成及含量,系统分析了正构烷烃的组成、分布及其分子组合特征,对正构烷烃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以双峰群分布为主,表明本区有机质受陆源和海源共同作用;前峰群偶碳数正构烷烃优势明显,以海洋浮游藻类和细菌来源为主;后峰群奇碳数正构烷烃占明显优势,以陆生高等植物来源为主,其中木本植物来源约占49%,草本植物来源约占39.6%;陆、海源烷烃含量之和的比值(ΣT/ΣM)对有机质来源的指示与陆、海源优势烷烃含量之和的比值(TAR)均指示本研究区域陆源有机质贡献大于海源有机质。特别是,高比值区均集中分布于辽河河口近岸区域,且显示自近岸向外呈降低的趋势,表明河口处陆源输入最强。对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特征指数的深入剖析表明辽河口浅海湿地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定量估算结果显示陆生植物贡献比例最大,平均为66.41%±10.74%。研究结果表明,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对近岸海区的碳汇贡献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正构烷烃 有机质 浅海湿地 辽河口
下载PDF
末次盛冰期以来冰岛南部陆坡沉积物来源变化及其对周边冰盖消涨的响应
4
作者 孙舒玮 赵嵩 +2 位作者 刘焱光 吴东 胡宁静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8,共16页
冰岛南部陆坡岩芯沉积物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洋沉积物来源可以反映千年尺度的冰盖及洋流变化。本文利用冰岛南部陆坡ARC05/IS-2A岩芯沉积物浮游有孔虫AMS14C测年数据构建年代框架,并进行了粒度、颜色反射率以及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 冰岛南部陆坡岩芯沉积物记录的末次盛冰期以来海洋沉积物来源可以反映千年尺度的冰盖及洋流变化。本文利用冰岛南部陆坡ARC05/IS-2A岩芯沉积物浮游有孔虫AMS14C测年数据构建年代框架,并进行了粒度、颜色反射率以及高分辨率X射线荧光光谱仪元素地球化学测试。根据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结果,通过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IS-2A岩芯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结合前人对冰盖及洋流变化的研究,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来冰岛南部陆坡沉积物来源的演化过程,讨论了沉积物来源变化及其与周边主要冰盖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末次盛冰期以来IS-2A岩芯沉积物以陆源输入为主。其中,末次盛冰期研究区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冰岛冰盖、不列颠-爱尔兰冰盖和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而在末次冰消期初期,陆源碎屑物质整体增加,它们主要来自近源冰岛冰盖、斯堪的纳维亚冰盖和不列颠-爱尔兰冰盖以及远端劳伦德冰盖。末次冰消期中后期,由于搬运条件的减弱,劳伦德冰盖的陆源输入有所减少,反映了冰盖活动对研究区沉积物来源的制约。进入全新世后,现代洋流体系形成,在冰岛-苏格兰溢流水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共同作用下,沉积物主要来自冰岛和欧洲西部,拉布拉多半岛的碎屑物质也有部分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沉积物 物质来源 因子分析 冰岛南部 末次盛冰期
下载PDF
全球海滩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永红 黄伊恒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1-65,共15页
海滩粗颗粒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常被忽视,但是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海滩沉积物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海滩及周边的动植物和人类产生严重的损害,并降低了海滩质量和旅游及生态价值,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要及时... 海滩粗颗粒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常被忽视,但是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造成了海滩沉积物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对海滩及周边的动植物和人类产生严重的损害,并降低了海滩质量和旅游及生态价值,这一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此要及时了解海滩重金属污染的程度、范围、生态风险及其检测方法。本文在查阅全球海滩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大量数据基础上,总结了海滩重金属在全球范围内的污染程度及分布特征,阐明了海滩重金属的污染评估结果及生态风险,揭示了海滩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在沉积物中的扩散规律,并分析了海滩重金属污染的检测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将对有效治理海滩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及健康发展旅游经济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滩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评估 重金属扩散 海滩管理
下载PDF
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夏季营养盐污染与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李赛赛 裴绍峰 +3 位作者 赵俐红 朱志强 廖名稳 段云莹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52,共14页
基于2022年夏季对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营养盐结构和限制性分析与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法分别对该区表层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系统评价,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统计... 基于2022年夏季对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营养盐结构和限制性分析与富营养化状态指数法分别对该区表层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对其富营养化状况进行系统评价,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营养盐污染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水域富营养化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该区氮(N)、磷(P)污染较为严重,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含量超过国家第Ⅲ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站位数量占比分别为55%和80%;海水表层N/P和Si/P比值失衡,分别有20%和5%的站位水体浮游植物生长存在P和Si潜在限制。调查区叶绿素a(Chla)含量主要受水体透明度的影响,呈现东部高于西部、湾外高于湾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湾外东部水域Chla含量较高,表明藻类细胞密度较大,存在暴发赤潮的风险。化学耗氧量(COD)的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总体有机污染并不显著,95%的站位符合国家第Ⅲ类水质标准。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该区90%的站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其中40%的站位为重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因子对E值的贡献排序为COD>DIN>DIP。初步研究表明,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存在N、P营养盐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值得关注并有待开展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营养盐 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 影响因素
下载PDF
OPC-MCA固化剂对盾构废泥的固化性能及其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7
作者 张恒根 王卫华 +2 位作者 邓声贵 何昊 刘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92-1508,共17页
通过添加高炉矿渣(GGBS)、脱硫石膏(FGDG)、铝酸钙粉、生石灰和明矾到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OPC)中,制备一种新型盾构废泥改良材料OPC-MCA。首先,通过正交测试法确定OPC-MCA中各原料的最优配比。然后,使用该材料和OPC在10%~40%的掺量... 通过添加高炉矿渣(GGBS)、脱硫石膏(FGDG)、铝酸钙粉、生石灰和明矾到普通硅酸盐水泥P.O42.5(OPC)中,制备一种新型盾构废泥改良材料OPC-MCA。首先,通过正交测试法确定OPC-MCA中各原料的最优配比。然后,使用该材料和OPC在10%~40%的掺量下处理芜湖市城南过江隧道工程产生的盾构废泥,并检测不同固化时间(3、7、28 d)下的抗压强度。最后,采用扫描电镜(SEM)、工业CT系统和X射线衍射(XRD)观察和分析固化后废泥试样的微观形貌、孔隙和裂纹特征以及矿物成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OPCMCA的最优材料配比为51%OPC、32%GGBS、8%FGDG、5%铝酸钙粉、3%生石灰、1%明矾;OPCMCA对芜湖盾构废泥的固化能力比OPC的强,在低掺量情况下更是如此;固化剂掺量和固化时间的增加会导致试样强度增加、脆性增强,并使部分试样转变为拉伸破坏;在OPC-MCA固化的试样中检测到了OPC固化试样中未检测到的水化硅铝酸钙(C-A-S-H)和单硫型硫铝酸盐(AFm),并且钙矾石(AFt)含量也更高;在同等掺量下,OPC-MCA固化试样中大尺寸孔隙的比例以及孔隙的总体积均比OPC固化试样的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废泥 固化剂 CT扫描 力学性能 反应机理
下载PDF
黄河现行流路与启用刁口流路不同情景下调水调沙期间入海水沙扩散特征与影响因素
8
作者 宋怡菲 林新怡 +5 位作者 罗佳贝 刘舒 徐金亚 毕乃双 王厚杰 吴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6,共12页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指出,规划期内仍主要利用清水沟流路行河,保持流路相对稳定,清水沟流路使用结束后,优先启用刁口备用流路。为探究黄河启用刁口流路后入海水沙扩散特征及其与现行流路的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水沙入...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中指出,规划期内仍主要利用清水沟流路行河,保持流路相对稳定,清水沟流路使用结束后,优先启用刁口备用流路。为探究黄河启用刁口流路后入海水沙扩散特征及其与现行流路的差异,本研究选取黄河水沙入海的主要时期——调水调沙期,通过FVCOM三维数值模式,模拟研究了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经两条流路入海情况下的盐度、悬沙浓度及河口动力特征,对比发现(1)两条流路沿岸流系总体变化趋势一致,入海径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整体向东偏转,局部流场存在差异,刁口流路入海时无明显环流;(2)两种流路下羽流和悬沙的扩散特征对调水调沙不同阶段的水沙变化存在一致性的响应;然而,受河口地形和岸线的影响,刁口流路情景下羽流和悬沙的扩散范围显著大于现行流路;(3)伴随着流路变化,三角洲不同区域的演化特征将产生快速响应:刁口流路启用后,现行河口三角洲将进入蚀退期,刁口三角洲叶瓣进入快速造陆期。此外,模型结果显示,由于刁口外较浅的水深和平缓的地貌特征,相同条件下刁口流路情景下三角洲的造陆速率在短期内可能高于现行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闾改道 调水调沙 羽流 水沙输运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深海黏土定年研究进展
9
作者 贺湘锋 刘建兴 +2 位作者 毕东杰 高建华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3-198,共16页
深海黏土广泛分布在水深超过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以下的大洋盆地中,其沉积速率十分缓慢,只有少量的生物组分(主要是生物磷灰石)被保存,通常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海洋沉积物常用的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相结合的定年手段通常不能有效使... 深海黏土广泛分布在水深超过碳酸盐补偿深度(CCD)以下的大洋盆地中,其沉积速率十分缓慢,只有少量的生物组分(主要是生物磷灰石)被保存,通常具有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海洋沉积物常用的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相结合的定年手段通常不能有效使用。因此,深海黏土沉积年龄框架的建立一直存在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严重阻碍了对沉积环境演化和稀土超常富集机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本文回顾总结了20世纪以来逐步发展应用的多种深海黏土定年方法,主要包括磁性地层、鱼牙87Sr/86Sr定年、鱼牙U-Pb定年、10Be测年、230Thex测年、187Os/188Os定年、鱼鳞石生物地层、恒定Co通量模型以及常用的地层对比方法。这些方法各具优缺点,单一使用以上任何一种定年方法几乎都难以获得完整可靠的年龄框架。因此,综合运用多种定年方法,对获得的年龄框架进行系统对比和验证,将会更为有效地提高深海黏土年龄框架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黏土 定年方法 磁性地层 鱼牙/鱼鳞石 综合年代学
下载PDF
山东半岛东部典型砂质海岸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魏霞 高伟 +4 位作者 李萍 刘杰 徐元芹 张卓立 李安龙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2-324,共13页
利用岸滩剖面高程监测、沉积物粒度变化和动力环境分析的方法,以海阳市沙滩侵蚀演化过程为例分析了山东半岛东部典型砂质海岸的侵蚀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阳市沙滩整体以侵蚀为主,2018—2019年沙滩总侵蚀量为2.48×10^(4)m^(3... 利用岸滩剖面高程监测、沉积物粒度变化和动力环境分析的方法,以海阳市沙滩侵蚀演化过程为例分析了山东半岛东部典型砂质海岸的侵蚀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阳市沙滩整体以侵蚀为主,2018—2019年沙滩总侵蚀量为2.48×10^(4)m^(3)。其中,丁字嘴沙滩以侵蚀为主,但两侧受河口的影响呈现局部滩面稳定和后滨弱淤积的现象;潮里—庄上—羊角畔沙滩滩面侵蚀从西向东逐渐增强;万米沙滩中部侵蚀严重,两端相对较弱。表层沉积物由陆向海逐渐变细,但整体上呈现粗化的趋势。波浪和极端天气是控制沙滩侵蚀变化的重要动力因素,而坡度则是导致沙滩剖面形态变化和表层沉积物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海岸 海岸侵蚀 侵蚀强度 影响因素 海阳
下载PDF
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1
作者 陈延军 李萍 +2 位作者 徐元芹 高伟 刘杰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2-544,共13页
热液区沉积物通常蕴含着热液活动的相关信息,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指示物质来源。本文以龙旂热液区及其周边区域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特征元素三角图解、稀土元素标准化图解、... 热液区沉积物通常蕴含着热液活动的相关信息,其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指示物质来源。本文以龙旂热液区及其周边区域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特征元素三角图解、稀土元素标准化图解、元素热液贡献计算等方法,探讨了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与热液贡献。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为钙质生源沉积物和含碎屑沉积物;含碎屑沉积物TFe2O3、MnO、P2O5、Ni、Cr、V、Cu含量高于钙质生源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整体偏低,呈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Ce负异常的特点;由钙质生源、火山碎屑、热液组分及海水作用形成的化学元素构成了主要沉积物物质来源;在含碎屑沉积物中,不同样品热液贡献呈现差异性;热液区对沉积物样品主要影响元素为Fe、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印度洋中脊 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热液活动 龙旂热液区
下载PDF
渤海有机碳埋藏对近百年沉积汞的约束
12
作者 贾梦娇 白亚之 +3 位作者 杜佳宗 张钰莹 林福东 胡利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9-139,共11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近海陆架有机碳埋藏及其环境效应不仅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环节,而且对全面认识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3年在渤海中部泥质区由箱式取样器采集的53 cm长的沉积岩芯,综合分析了近百年来... 全球变暖背景下,近海陆架有机碳埋藏及其环境效应不仅是海洋碳循环的关键环节,而且对全面认识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13年在渤海中部泥质区由箱式取样器采集的53 cm长的沉积岩芯,综合分析了近百年来总有机碳(TOC)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生物标志物和沉积汞等指标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探讨了不同来源有机碳的演变特征及其对沉积汞埋藏的约束作用。通过对有机碳δ^(13)C进行Suess效应校正,并利用双端元混合模型,估算得到海源有机碳贡献率约为59%~90%,且自1970年以来显著增加。海源有机碳与菜籽甾醇和甲藻甾醇的演化趋势基本一致,指示自1970年以来海洋初级生产力显著增加,可能与营养物质输入和气候变暖有关。沉积汞的埋藏记录与上述生产力参数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并与1970年后的海源有机碳等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近几十年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增加可能对沉积汞的累积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生物作用可能对近海汞的沉积和归宿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进一步对比了近期人为大气汞的排放量和沉积汞埋藏量的相对变化,发现大约2000s以后,沉积汞埋藏的比率明显下降(相对于排放量),这可能与同期营养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改变(如甲藻显著增加)导致的生物对汞的清除作用效率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沉积记录 生物泵 沉积汞 渤海
下载PDF
氧同位素3早期以来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在日本海北部的磁学记录
13
作者 邹庆超 石学法 +5 位作者 葛淑兰 吴永华 邹建军 贺湘锋 Sergey A.Gorbarenko 刘建兴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21,共16页
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其沉积物处于强烈的还原环境中而导致相应的磁学信号非常微弱,以致常用的磁学方法在该区的应用一直受限。为深入探讨磁学指标在日本海古环境与古海洋学研究中是否有效,本文对位于研究... 日本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长期以来普遍认为其沉积物处于强烈的还原环境中而导致相应的磁学信号非常微弱,以致常用的磁学方法在该区的应用一直受限。为深入探讨磁学指标在日本海古环境与古海洋学研究中是否有效,本文对位于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北部一根626 cm长的柱状沉积物岩心(LV87-2-3孔,水深740 m)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测试分析以及高分辨率的AMS14C测年和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岩心系约48.3 ka BP以来的沉积记录,其55 cm以下层位的原生亚铁磁性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已被大量还原而生成黄铁矿,导致磁性极弱。这与Dansgaard-Oeschger(D-O)旋回间冰阶水体分层加强和表层生产力提高等因素密切相关。然而,在此背景下仍存在4个以高矫顽力矿物(如赤铁矿和针铁矿)占比较高为明显特征的强磁性层位,即“硬磁异常”层;其很好地对应了海因里希(Heinrich)事件,指示了东亚冬季风(EAWM)增强和高盐度对马暖流(TWC)注入而导致的相对减弱的还原环境。上述变化在沉积物粒度上却未见清晰体现。因此,该研究不仅表明磁学参数对于指示末次冰期日本海古海洋与古环境演化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也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海沉积物 磁性矿物 岩石磁学 古环境 HEINRICH事件
下载PDF
长岛第四纪黄土中的有孔虫化石分布特征及指示意义
14
作者 仇晓华 王奎峰 +4 位作者 王兆忠 常凤鸣 王圣雯 陈海涛 孙思涵 《微体古生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8-277,共10页
提要通过对取自长岛4个黄土剖面(北长山岛店子剖面、南长山岛王沟剖面、大黑山岛北庄剖面、砣矶岛后口剖面)中有孔虫化石的鉴定统计,总结了长岛第四纪黄土中有孔虫化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4个黄土剖面中,北长山岛店子剖面有孔虫化石... 提要通过对取自长岛4个黄土剖面(北长山岛店子剖面、南长山岛王沟剖面、大黑山岛北庄剖面、砣矶岛后口剖面)中有孔虫化石的鉴定统计,总结了长岛第四纪黄土中有孔虫化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4个黄土剖面中,北长山岛店子剖面有孔虫化石绝对丰度最高,平均值为13.11枚/50克;后口、王沟、北庄剖面有孔虫化石丰度分别为2.26枚/50克、0.56枚/50克、0.11枚/50克。北长山岛店子剖面有孔虫化石群落以浮游有孔虫为主,主要属种有Globigerinoides rub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等,其余剖面保存的有孔虫化石以底栖有孔虫为主。有孔虫化石属种的差异指示了黄土物质的不同来源,推测黄土中的底栖有孔虫化石来源为近源的渤海海底沉积物,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海底荒漠化,经风力搬运而来;浮游有孔虫则可能来自于远源的东海,末次间冰期时由黄海暖流带入渤海,末次冰期时出露,受风力搬运作用堆积到长岛各岛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化石 黄土 第四纪 长岛
原文传递
中国东部近海沉积有机碳的分布、埋藏及碳汇效应
15
作者 石学法 吴斌 +9 位作者 乔淑卿 姚政权 胡利民 白亚之 胡珊 盛洁 刘焱光 刘升发 王昆山 邹建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13-3133,共21页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性碳库.有机碳作为海洋固碳的主要形态,其沉积和埋藏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利用采自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5796个站的沉积有机碳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参数,编制了系列图件,总结阐述了中国东...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性碳库.有机碳作为海洋固碳的主要形态,其沉积和埋藏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利用采自渤海、黄海和东海海域的5796个站的沉积有机碳含量及相关地球化学和沉积学参数,编制了系列图件,总结阐述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有机碳分布和埋藏规律;基于获得的现代沉积物收支数据,系统估算了渤海、黄海和东海有机碳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估了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碳汇效应强度,基本摸清了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有机碳“家底”.研究结果表明,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有机碳含量介于0.00%~2.12%之间,平均含量为0.47%±0.26%.有机碳含量主要受细粒沉积物组分控制,泥质区有机碳含量平均值比非泥质区高39%.渤海、黄海和东海现代沉积有机碳主要埋藏在七大泥质区,其沉积有机碳埋藏通量合计约为8.20Mt C a^(–1).其中,生源有机碳埋藏通量为6.92Mt C a^(–1),与我国东部九大水系流域硅酸盐风化强度相当.在自然状态下,中国东部近海沉积物中每年固定的有机碳相当于25.37Mt大气CO_(2),具有非常可观的碳汇效应.渤海、黄海和东海陆源有机碳的分布和埋藏主要受大河输入和海区复杂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但筑坝等人类活动已显著改变了近海泥质区有机碳的埋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有机碳 埋藏通量 碳汇效应 碳循环 中国东部近海
原文传递
自生黄铁矿指示海底甲烷渗漏
16
作者 张企盈 苗晓明 +3 位作者 常鑫 孔凡兴 谷玉 刘喜停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9-601,共13页
海底甲烷渗漏是海洋环境中甲烷的重要来源,对全球碳循环和极端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示踪和重建海底(古)甲烷渗漏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甲烷渗漏活动过程中,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普遍发育,从而改变孔隙水地球... 海底甲烷渗漏是海洋环境中甲烷的重要来源,对全球碳循环和极端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示踪和重建海底(古)甲烷渗漏活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甲烷渗漏活动过程中,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普遍发育,从而改变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并导致自生矿物的形成。其中,自生黄铁矿是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的典型自生矿物之一,可作为记录甲烷渗漏活动的良好指标。综述了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衍生自生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貌特征,评估了其在示踪和重建海底(古)甲烷渗漏活动的潜力。结果表明,自生黄铁矿的硫和铁同位素及原位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可以有效识别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作用过程,甲烷渗漏环境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形貌和含量与正常海洋沉积物存在明显差异,彰显了自生黄铁矿示踪和重建海底(古)甲烷渗漏事件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渗漏 自生黄铁矿 硫同位素 微量元素 微生物硫酸盐还原
原文传递
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Hemler、Vlinder和Il’ichev海山熔岩的成因及其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17
作者 位荀 张艳 +1 位作者 石学法 张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3-1900,共18页
经典的“地幔柱假说”能够很好解释年龄随空间位置线性变化的大洋板内火山链的成因.而位于西太平洋的众多海山群,空间分布广、年龄-位置关系杂乱,很难用经典的“地幔柱假说”来解释,其成因存在争议.本研究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Hemle... 经典的“地幔柱假说”能够很好解释年龄随空间位置线性变化的大洋板内火山链的成因.而位于西太平洋的众多海山群,空间分布广、年龄-位置关系杂乱,很难用经典的“地幔柱假说”来解释,其成因存在争议.本研究选择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群Hemler、Vlinder和Il’ichev海山熔岩,对其进行40Ar-39Ar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以及Sr-Nd-Pb-Hf同位素分析,来揭示其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 Hemler、Vlinder和Il’ichev海山熔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碧玄岩/霞石岩和粗面岩, MgO>8wt.%的熔岩具有较高的CaO、FeOT和TiO2含量,是碳酸盐化榴辉岩熔融的熔体与橄榄岩反应的产物.这些熔岩具有较高的Zr/Hf比值(40.6~45.2)和Zr-Hf负异常,指示它们的地幔源区存在碳酸盐组分. Hemler、Vlinder和Il’ichev海山熔岩富集不相容元素,其Sr-Nd-Pb-Hf同位素显示EM1(1型富集地幔)特征,与Rarotonga和Samoa热点相似.虽然产出于同一个海山, Il’ichev碱性玄武岩与Il’ichev碧玄岩的同位素组成明显不同:前者具有更为亏损的Sr-Nd-Hf同位素特征.结合板块构造恢复结果, Hemler(100.1Ma)、Vlinder造盾前(100.2Ma)和造盾期后((87.5±0.4)Ma)以及Il’ichev((56.4±1.2)Ma)海山熔岩的形成时间明显偏离了南太平洋Macdonald、Arago、Rarotonga和Samoa热点的运移轨迹,因此它们并非来源于深部地幔柱的直接熔融,更可能是浅部过程的产物.麦哲伦海山群所在的大洋板块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岩石圈断裂带在该区域广泛分布.我们提出,在中白垩世当麦哲伦海山群所在的太平洋板块经过Rarotonga地幔柱上方时, Rarotonga地幔柱直接熔融形成Vlinder(造盾期)、Pako和Ioah海山.随着地幔对流分散在周围软流圈中的Rarotonga和Samoa地幔柱物质,在岩石圈裂隙处发生减压熔融,形成Hemler和Vlinder造盾前和造盾期后熔岩;Il’ichev海山碱性玄武岩和碧玄岩是岩石圈裂隙诱发的软流圈中不均一富集组分熔融的产物.这种不均一组分最可能是滞留在软流圈中的不同地幔柱的物质,也有可能是残留在软流圈中的再循环的地球表层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柱 麦哲伦海山链 碳酸盐化地幔 热点 岩石圈伸展
原文传递
固废基地质聚合物固化沿海软土的力学机理与劣化性能研究
18
作者 张顶飞 刘涛 +3 位作者 郝琪 余刘成 衣向阳 何昊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582-1596,共15页
我国沿海地区的软土承载力低,无法直接作为地基进行工程建设.此外,矿渣和电石渣等工业废渣的利用率也较低.为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了矿渣-电石渣基地质聚合物固化沿海软土的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发展机理.通过响应面试验和数值分... 我国沿海地区的软土承载力低,无法直接作为地基进行工程建设.此外,矿渣和电石渣等工业废渣的利用率也较低.为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探索了矿渣-电石渣基地质聚合物固化沿海软土的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发展机理.通过响应面试验和数值分析得出,矿渣、电石渣和硅酸钠的最佳掺量分别为16.8%、6.9%和3.6%(命名KDG固化剂).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定性、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试验比较了KDG固化剂与水泥在不同环境下的固化效果.在7d和28d龄期,相较于水泥固化土,KDG固化土有着更好的抗压强度、韧性、水稳性、抗干湿循环和抗冻融循环性能.根据X射线衍射(XRD)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结果,7d时KDG固化土水化产物主要为絮状水化硅酸钙(C-S-H),28d时絮状C-S-H逐渐发育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内部孔隙得到填充,促使固化土力学性能得到提高.KDG固化剂对软土的固化效果显著,提高了废渣的利用率,实现“以废治废”,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期该研究对沿海软土地基处理工程和以软土为基材的预拌固化土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响应面法 干湿循环 冻融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