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多台资料对比识别南北地震带震相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广华 白香玲 《高原地震》 2008年第1期7-13,共7页
利用多台资料对比震相识别方法,采用台网中心对地震较精确的定位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强化观测台网中心所记录到的地方震、近震、远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构造区域介质的差异性,地震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各地区所记录到的地震... 利用多台资料对比震相识别方法,采用台网中心对地震较精确的定位结果,对南北地震带强化观测台网中心所记录到的地方震、近震、远震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不同构造区域介质的差异性,地震波传播路径不同,导致各地区所记录到的地震震相特征不同。通过对不同区域地震震相特征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找出各区域震相特征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以后台网中对震相识别和精确定位都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相 介质 传播路径 震相识别
下载PDF
周边大地震对中国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指示作用及统计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屠泓为 都昌庭 +1 位作者 万秀红 高慧慧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29-835,共7页
据1900年以来的世界大震目录,在统计周边大震与中国大陆地震的对应的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巴基斯坦及邻近区域的大地震发生后3年内,我国的7级大震有着明显的呼应性,对应率分别达到了90%和93%以上,并且有着明显的周期性... 据1900年以来的世界大震目录,在统计周边大震与中国大陆地震的对应的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和巴基斯坦及邻近区域的大地震发生后3年内,我国的7级大震有着明显的呼应性,对应率分别达到了90%和93%以上,并且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其优势周期分别为1.2和1.6年,分析认为周边这些区域的大地震对中国大陆地震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震 中国大陆地震 指示作用 统计分析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在2011年盈江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黄浩 付虹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15,323,共6页
选取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0月24日盈江地区发生的1 458次地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获得1 048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向为58 m,NS向为34 m,垂直方向为93 m.结果表明:... 选取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0月24日盈江地区发生的1 458次地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其进行定位,最终获得1 048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统计定位误差(两倍标准偏差)在EW向为58 m,NS向为34 m,垂直方向为93 m.结果表明:(1)重定位后,震中位置明显集中,主要在NE—SW向呈条带状(长约10 km)分布,另外还在SSE向优势分布;(2)前震和余震的震中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前震仅在大盈江断裂两侧呈NE—SW向条带分布,而余震不仅在NE—SW向分布,还在大盈江断裂中段和北东段转折处向SSE向迁移;(3)主震发生在断裂转折处及前震在震源区往返跳动的现象,可能是由于断裂转折处属于构造脆弱区、地应力易于集中造成的;最大强余震震源机制的明显变化及余震新的优势分布,可能反映了余震活动除了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主震引发的局部应力场控制;(4)在相同区域应力场的控制下,深度沿大盈江断裂的分布具有分段性,即深度在相邻的AA'剖面SW段和BB'剖面NW段都分布在1~9 km,而在AA'剖面NE段主要集中在6 ~9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波形互相关 震源参数 盈江地震
下载PDF
都兰和大武地电场观测干扰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高慧慧 孟凡博 +1 位作者 文勇 李科长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124-132,共9页
采用都兰和大武地震台地电场观测资料,收集整理了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干扰源;利用常规变化干扰的识别方法,对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观测物理量的原因,地电场观测所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通过对典型干扰事件进行列举论证,阐述了如... 采用都兰和大武地震台地电场观测资料,收集整理了影响地电场观测的干扰源;利用常规变化干扰的识别方法,对各种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由于观测物理量的原因,地电场观测所受到的干扰因素比较多,通过对典型干扰事件进行列举论证,阐述了如何正确识别干扰异常和非干扰异常,对今后正确排除各类干扰源,鉴别地电场震前异常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兰地震台 大武地震台 地电场 观测数据 干扰因素
下载PDF
地磁Z分量日变幅加卸载响应比法在青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霞 马玉虎 +1 位作者 马震 赵玉红 《高原地震》 2016年第1期14-18,共5页
针对2007-2014年青海及临近地区(甘、川)部分地磁观测数据,运用垂直分量Z的日变幅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处理,结合实际震例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初步给出了适用于青海地区震例特征的磁异常判别指标。
关键词 加卸载响应比 地磁Z分量 青海地区 异常指标
下载PDF
差分GPS在中国地磁监测网地理方位角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李秋红 辛长江 +2 位作者 许康生 舒雷 高慧慧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62-866,883,共6页
中国地磁监测网由地磁台站和流动地磁测点构成,实现对观测网内地磁场的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它的绝对观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F、D、I测量仪器组合,其中地磁偏角D是地理北和地磁北的夹角。对地磁偏角D的绝对测量要求在地磁台站投入正常... 中国地磁监测网由地磁台站和流动地磁测点构成,实现对观测网内地磁场的相对记录和绝对观测。它的绝对观测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F、D、I测量仪器组合,其中地磁偏角D是地理北和地磁北的夹角。对地磁偏角D的绝对测量要求在地磁台站投入正常观测前必须完成观测墩和观测标志的地理方位角测量,流动地磁测点在每次地磁偏角D观测前后至少进行地理方位角测量各一次。据地磁监测网《观测规范》要求,地磁偏角D的观测精度必须≤6″,所以中国地磁监测网采用天文和差分GPS地理方位角两种测量方法,且两种方法观测精度相当,均≤6″。与天文测量相比,差分GPS观测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限制,操作简单,观测快捷,数据处理计算机程序化。随着GPS技术的普及,中国地磁监测网差分GPS地理方位角测量方法已基本取代了天文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差分GPS在中国地磁监测网地理方位角测量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磁监测网 地磁场 差分GPS 地理方位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