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海拔脓毒症大鼠细胞因子表达和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李衍飞 邓勇 +3 位作者 樊海宁 任利 颜景旺 谢潭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73-79,108,共8页
目的分析海拔因素对脓毒症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和肺损伤的影响,探讨细胞因子网络与脓毒症及某些高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将果洛州玛多组(4268m)、西宁组(2276m)和郑州组(112m)各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24... 目的分析海拔因素对脓毒症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表达和肺损伤的影响,探讨细胞因子网络与脓毒症及某些高原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将果洛州玛多组(4268m)、西宁组(2276m)和郑州组(112m)各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假手术组(n=24)和模型组(n=24)。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模型,于造模后2、6、12、24h处死大鼠,假手术组在相同时间点处死大鼠,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6、IL-10水平;留取各时间点完整左肺组织做病理切片,右肺组织测定湿干(W/D)比重;记录模型组各时间点脓毒症大鼠死亡例数,统计其死亡率。结果模型组各时间点TNF-α、IL-6、IL-10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1);各组间相比较,随着海拔升高,炎症细胞因子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肺组织损伤情况呈递进性加重;模型组于造模6h以后肺湿干比重差异显著(P<0.01);模型组脓毒症大鼠死亡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模型组各时间点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海拔越高,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越高,肺组织损伤越严重,脓毒症症状较低海拔者越重,脓毒症大鼠死亡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脓毒症 细胞因子 肺损伤
下载PDF
硫化氢对氧应激下大鼠肝星状细胞的收缩和黏附作用
2
作者 王海久 任利 +5 位作者 邓勇 王聪 李衍飞 阳丹才让 侯立朝 樊海宁 《青海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对氧应激下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收缩和黏附作用影响。方法将HSC分为空白组(B组,HSC-T6);对照组(C组,HSC-T6+500μmol/L FeN-TA);NaHS组(N组,N1:HSC-T6+500μmol/L FeNTA+100μmol/L NaHS;N2:HSC-T6+500μm...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对氧应激下大鼠肝星状细胞(HSC)收缩和黏附作用影响。方法将HSC分为空白组(B组,HSC-T6);对照组(C组,HSC-T6+500μmol/L FeN-TA);NaHS组(N组,N1:HSC-T6+500μmol/L FeNTA+100μmol/L NaHS;N2:HSC-T6+500μmol/L FeNTA+200μmol/L NaHS;N3:HSC-T6+500μmol/L FeNTA+300μmol/LNaHS;N4:HSC-T6 500μmol/L FeNTA+400μmol/LNaHS);GLBN组(G组,G1:HSC-T6+500μmol/L FeNTA+200μmol/LGLBN;G2:HSC-T6+500μmol/L FeNTA+400μmol/LGLBN)。应用500μmol/L次氮基三乙酸铁(FeNTA)制备氧应激模型。采用聚硅酮膜法直观检测氧应激模型大鼠肝星状细胞收缩情况、甲苯胺兰染色法测定细胞黏附率、Boyden Chamber小室法测定HSC跨膜迁移数量。给予不同浓度的外源性H2S供体NaHS和KATP通道阻断剂格列本脲(GLBN),在不同刺激条件下,观察上述指标。结果 HSC被NaHS处理后可见聚硅酮膜由于细胞收缩而引起明显皱纹,能够明显促进HSC收缩,而且随H2S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HSC收缩程度增强,这些作用能够被格列本脲阻止。加入200、400μmol/L H2S的HSC黏附抑制率分别为62.4%、81.7%,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100、200、300、400μmol/L 4种不同浓度NaHS的HSC细胞迁移数量为6.43×103、8.85×103、11.34×103、14.86×103,与对照组(2.52×103)比较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H2S在氧化应激下能促进HSC的收缩。H2S通过抑制细胞黏附、增加HSC跨膜迁移数量发挥细胞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氧应激 肝星状细胞 收缩 黏附
下载PDF
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在中晚期乳腺癌中临床疗效的分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武海军 周瀛 石印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388-1392,共5页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在中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II~III期乳腺癌9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41例(保乳组,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和改良根治术56例(...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在中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II~III期乳腺癌97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新辅助化疗联合保乳手术41例(保乳组,术前行新辅助化疗)和改良根治术56例(改良根治组,术前未行化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保乳组客观缓解率高于改良根治组(73.17%vs.57.14%,P<0.05)。经23.2个月中位随访,保乳组全部存活,局部复发1例,未发生远处转移;改良根治组局部复发6例,5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3例死亡;保乳组与改良根治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32.3个月和22.1个月(P<0.05)。保乳组乳房外形评价82.93%为优;患者美观满意度90.24%为非常满意,7.32%为基本满意。结论:保乳术前辅助化疗可明显使中晚期乳腺癌临床分期降低,且术后近期疗效和美观效果均好,这对部分中晚期患者来说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外科学 乳腺癌 中晚期 新辅助化疗 保乳手术 改良根治术
原文传递
肝泡型包虫病在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7
4
作者 潘徐彪 樊海宁 +2 位作者 王宏宾 张国华 牛海峰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71-574,共4页
肝泡型包虫病是一种预后极为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该病主要依据B型超声、CT、MRI等经典影像学检查所示组织、脏器解剖学改变进行诊断及治疗。然而,上述成像技术亦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病灶浸润带显示不清以及无法判断其生物活性... 肝泡型包虫病是一种预后极为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目前该病主要依据B型超声、CT、MRI等经典影像学检查所示组织、脏器解剖学改变进行诊断及治疗。然而,上述成像技术亦存在诸多不足,包括病灶浸润带显示不清以及无法判断其生物活性程度等,以致治疗后期出现较高的复发率。近年来以影像学手段显示疾病过程中细胞和分子水平异常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有关肝泡型包虫病诊断及治疗的诸多问题得以解决。本文旨在通过综述该病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发展,为今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型包虫病 分子影像学 浸润带 根治性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