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藏医学与中医学之药味理论比较研究
1
作者 夏吾卓玛 占堆 +1 位作者 顿珠 卓玛措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8期112-116,共5页
通过查阅藏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文献,从药味的含义、味源、种类、功效四个角度比较藏药学与中药学的药味理论,发现藏医学与中医学的药味理论有一定的共性也有显著的区别。两者均认为“药味”即舌头遇到药物时所感受到的滋味。在藏医学中有... 通过查阅藏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文献,从药味的含义、味源、种类、功效四个角度比较藏药学与中药学的药味理论,发现藏医学与中医学的药味理论有一定的共性也有显著的区别。两者均认为“药味”即舌头遇到药物时所感受到的滋味。在藏医学中有甘、酸、咸、苦、辛、涩等六味,皆由四源所生;在中医学中把涩味归为酸味,有甘、酸、咸、苦、辛等五味,皆由五行产生,根据天文历算五行可归属于四源。因此两者在药味含义、味源、种类上具有共性。在六味功效方面,甘味在藏医学中具有延年益寿、滋养机体、缓解中毒、医治隆病与赤巴病、诱发培根病等功效,在中医学中具有“能补、能和、能缓”功效。藏医学认为酸味生热开胃、顺气、克制培根病、诱发血液病和赤巴病;中医学认为酸味“能收、能涩”。藏医学认为咸味消除淤积、疏通孔道、生热开胃、克制隆病与培根病、诱发赤巴病及血液病;中医学认为咸味“能软、能下”。在藏医学中苦味主要开胃、解渴、解毒、止吐、治疗麻风病与赤巴病、诱发培根病及隆病;中医学认为苦味“能泄、能燥”。藏医学认为辛味生热开胃、疏通孔道、去腐生肌、消除水肿、克制培根病与隆病、诱发赤巴病;中医学认为辛味“能散、能行”。藏医学认为涩味可提亮肤色、祛除油脂、克制赤巴病和血液病、诱发培根病与隆病;中医学中无涩味。因此两者在六味功效上既有共性也有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学 中医学 药味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