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高校学报的社会文化功能 被引量:2
1
作者 戴燕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56-59,共4页
关键词 高校学报 社会文化 科技论文 新观念 高校职能 社会变革 大学职能 社会稳定 编辑出版物 等院校
下载PDF
编辑活动与编辑主体论 被引量:1
2
作者 戴燕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105-108,共4页
关键词 编辑活动 编辑主体 精神产品 编辑个体 文化选择 编辑出版 知识材料 编辑劳动 社会公众 社会化
下载PDF
六朝的文学编辑思想及特点
3
作者 阿忠荣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3期60-65,共6页
六朝的文学编辑思想表现出文质并重意识、正本溯源意识以及注重时文和发展的意识。其编辑特点和方法也出现了诸如文学类总集和分体编纂及趋于规范化的序文提示等等。这既代表着古代文学编辑学的重要成果,对我们现时代的文学编辑思想和... 六朝的文学编辑思想表现出文质并重意识、正本溯源意识以及注重时文和发展的意识。其编辑特点和方法也出现了诸如文学类总集和分体编纂及趋于规范化的序文提示等等。这既代表着古代文学编辑学的重要成果,对我们现时代的文学编辑思想和方法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文学编辑 思想 特点 启示
下载PDF
春秋战国礼俗的差异性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兼论秦俗是影响秦国变法彻底的原因之一 被引量:3
4
作者 蔡锋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1991年第3期58-62,共5页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在各诸候国显示了不同的结果,这已为当时的历史所证明,并由此影响了各自社会历史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其各自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外,礼俗的地区差异性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礼俗的差异性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在各诸候国显示了不同的结果,这已为当时的历史所证明,并由此影响了各自社会历史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其各自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外,礼俗的地区差异性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礼俗的差异性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 礼俗 差异性 变法 秦国 心理素质 经济变革 文化素质 社会历史
下载PDF
简评当代关于文学语言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培基 韩海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77-81,共5页
关于文学语言特征的研究,纵观我国现当代学者的研究,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多,体现了较高的时代研究水平。从成果类型看,文论界和修辞学界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尤为丰富。本文仅是对文论家和修辞学家研究的简要评议。他们的研究成果... 关于文学语言特征的研究,纵观我国现当代学者的研究,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较多,体现了较高的时代研究水平。从成果类型看,文论界和修辞学界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尤为丰富。本文仅是对文论家和修辞学家研究的简要评议。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奠基性质。为了文学语言特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特征 文学语言研究 语言特点 形象性 研究文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 语言特色 文艺学 文学作品语言 语言的特征
下载PDF
科学精神与50年辉煌成就
6
作者 戴燕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10-13,共4页
关键词 科学精神 科学技术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教兴国 发展生产力 社会发展
下载PDF
“五四”时期域外文学与当代域外文学内在特征比较
7
作者 李静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79-84,共6页
“五四”时期和开放时期是中国域外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同处于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层面,但两类创作群体的视点与动机却明显不同:一个侧重于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的弘扬,试图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个则侧重... “五四”时期和开放时期是中国域外文学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同处于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层面,但两类创作群体的视点与动机却明显不同:一个侧重于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的弘扬,试图在两种文明的碰撞中寻求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个则侧重于自我意识与个人价值的重构,试图在跨文化的时空域境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定位。这种文化选择与审美意识的相异性,既反映了两代人文化特质的差异,又显示了各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的不同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域外文学 “五四”时期 开放时期 审美特征 文化意识
下载PDF
儒家仁学思想对传统秩序的建构与制约
8
作者 郭洪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9-34,共6页
建立在古老农业文明之上的儒家仁学体系,不仅是统摄一切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系统,而且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约束系统。孔子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仁心”追求,政治措施方面的“仁政”思想,社会制度方面的“仁道”理论,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 建立在古老农业文明之上的儒家仁学体系,不仅是统摄一切道德行为的社会价值系统,而且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约束系统。孔子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仁心”追求,政治措施方面的“仁政”思想,社会制度方面的“仁道”理论,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仁礼教化思想等,对传统秩序的建构与制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孔子 道德行为 社会价值系统 农业文明 社会制度 伦理秩序 教化思想 道德修养 中国社会
下载PDF
儒家民本学说的内在理路与国家主义形态
9
作者 郭洪纪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5期17-20,共4页
儒家民本学说的内在理路与国家主义形态郭洪纪一、儒家民本主义的渊源及其演变作为农耕社会的本质特征,早期的国家不仅要从政治形式上维系一个民族整体的存在,而且必须参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为其成员的生存提供相应的环境和秩序。因... 儒家民本学说的内在理路与国家主义形态郭洪纪一、儒家民本主义的渊源及其演变作为农耕社会的本质特征,早期的国家不仅要从政治形式上维系一个民族整体的存在,而且必须参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为其成员的生存提供相应的环境和秩序。因此,民本思想和国家观念出于相同的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主义 国家主义 儒家 形态 学说 社会秩序 社会共同体 农耕社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