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化隆沙隆卡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考古学研究
1
作者 郭荣臻 肖永明 +4 位作者 靳桂云 梁官锦 卢悦 蔡林海 张占仓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 沙隆卡遗址2016年度发掘的浮选结果表明,细石器时期居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以野生物种为主;仰韶文化时期,粟、黍在当时生业模式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齐家文化时期,作物种类有粟、黍、小麦、大麦、燕麦、大豆等,农业生产呈现出以粟类作物为主的多种旱地作物种植特点;卡约文化时期,作物仅见粟、黍、大麦,仍以粟作为主。粟、黍等本土作物,与小麦、大麦等西来作物在该聚落的交汇可能是史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隆卡遗址 炭化植物 齐家文化 生业模式
下载PDF
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绿松石原石产源初探
2
作者 马斌成 李欣桐 +2 位作者 秦小丽 韩建华 李冀源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128,共8页
本文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17件绿松石原石以及产自邻近乌兰县断层山绿松石矿区的30件矿样进行了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及其他已发表数据对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绿松石原石产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 本文采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的17件绿松石原石以及产自邻近乌兰县断层山绿松石矿区的30件矿样进行了测试。结合测试数据及其他已发表数据对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绿松石原石产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出土的绿松石原石与乌兰矿区有密切关系。这说明至少在8世纪青海本地的绿松石就已得到开发和利用,并很有可能作为商品向东西方出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8血渭一号墓 乌兰绿松石 产源分析
下载PDF
青海史前农业考古研究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乔虹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14年第2期26-29,共4页
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引进浮选法、孢粉分析法、同位素分析法等研究手段,分析考古发掘的植物种子、果实、孢粉,人骨及动物骨骼等资料,获得更加丰富的科学信息,有力地推... 近年来,随着考古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合作,运用现代科技设备,引进浮选法、孢粉分析法、同位素分析法等研究手段,分析考古发掘的植物种子、果实、孢粉,人骨及动物骨骼等资料,获得更加丰富的科学信息,有力地推动了对史前农业的研究。史前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初级形态,是史前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产生是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标志着人类从依赖自然到改造自然的巨大转变。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衣食之源,而且奠定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前农业 考古研究 青海 社会文化发展 孢粉分析 改造自然 史前考古学 新石器时代
下载PDF
浅析青海都兰哈日赛墓地M7出土服饰
4
作者 高志伟 唐思玥 +1 位作者 严明圣 张小云 《文物春秋》 2024年第2期20-30,共11页
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哈日赛墓地发掘7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吐蕃时期墓葬7座,出土470余件不同材质的器物。其中M7出土的服饰经整理修复后形制比较完整,包括褐色圆领短上衣、黄地条纹小口合裆裤和黑色长靿尖头... 2019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哈日赛墓地发掘7世纪中叶至9世纪末吐蕃时期墓葬7座,出土470余件不同材质的器物。其中M7出土的服饰经整理修复后形制比较完整,包括褐色圆领短上衣、黄地条纹小口合裆裤和黑色长靿尖头靴等。分析服饰面料和制作工艺可知:圆领短上衣主体面料为平纹绢,领、袖缘边镶以织锦,用平面裁剪法裁制而成;小口合裆裤主体面料为黄地条纹提花山形斜纹绫,裆部面料为蓝色条纹染缬平纹绢,依身形裁剪而成;长靿尖头靴为牛皮质地,靴靿前片、后片和靴面分别裁制,共有6道缝线。对比不同时期同类型服装的形制可知,哈日赛M7出土短上衣融合了魏晋时期胡服上衣的短小和唐代袍服圆领、直襟的特点,长裤具有波斯条纹裤的形制风格,长靿靴则属于典型的胡服,这种多元素的搭配方式显示了青海地区吐蕃时期居民服饰穿着的随意性,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服饰交融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日赛墓地M7 圆领短上衣 小口合裆裤 乌皮六合靴 吐蕃时期 青海都兰
下载PDF
青海化隆沙隆卡遗址生业经济研究--来自淀粉粒的证据 被引量:3
5
作者 赵珍珍 肖永明 +4 位作者 郭荣臻 蔡林海 梁官锦 卢悦 靳桂云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0-125,共6页
通过对沙隆卡遗址陶片及石器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来自禾本科粟(Setaria italica)、小麦族(Triti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数量较为丰富,种属来源较为多样,显示了沙隆卡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 通过对沙隆卡遗址陶片及石器表面残留淀粉粒的分析,发现了来自禾本科粟(Setaria italica)、小麦族(Triticeae)、壳斗科栎属(Quercus)、块根块茎类植物的淀粉粒,数量较为丰富,种属来源较为多样,显示了沙隆卡遗址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的多样性。壳斗科栎属、块根块茎类淀粉粒的发现,弥补了大遗存研究的不足,提供了沙隆卡先民植物性食物资源利用的新证据,为青海东部地区史前生业经济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隆卡遗址 淀粉粒 植物资源利用 生业经济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古地震喷砂磁化率异常现象与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欧阳杰 朱诚 +5 位作者 叶茂林 任晓燕 钟建 蔡林海 何克洲 朱青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11期128-128,共1页
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67,2008)指出“地震考古”的目的是:通过考古学中发现的遗迹,分析历史上的地震信息,这就首先需要在考古遗址中找出可靠的标准来识别古地震。目前,国外学者虽然对磁化率的微观研究比较深入,国内学者在实... 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567,2008)指出“地震考古”的目的是:通过考古学中发现的遗迹,分析历史上的地震信息,这就首先需要在考古遗址中找出可靠的标准来识别古地震。目前,国外学者虽然对磁化率的微观研究比较深入,国内学者在实际应用领域亦取得成果,但是,对磁化率异常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遗址 异常机制 磁化率 古地震 异常现象 喷砂 青海 科学计划
下载PDF
青海民和县出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科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杨真真 夏寅 +2 位作者 王丽琴 高志伟 兰德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1-92,共12页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彩陶 矿物颜料 黑锰矿 赤铁矿
下载PDF
青海哇沿水库出土皮革文物保护修复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勇剑 席琳 +3 位作者 胡晓军 赵西晨 孙丽娟 迪丽热巴·阿迪力 《草原文物》 2019年第1期103-114,共12页
一、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狩猎动物,食其血肉,用其皮毛。从猎物身上取下来未加工的皮叫做生皮,由于生皮极易腐坏,所以有了使生皮减缓腐坏并保持柔软的加工--鞣。
关键词 皮革 保护修复 板结 对比
下载PDF
树木年轮在青海西部地区吐谷浑与吐蕃墓葬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9
作者 肖永明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7-63,共7页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 本文以树木年轮的定年结果为依据,将近年来都兰热水、德令哈等地所发现和发掘的一批墓葬分为吐谷浑时期和吐蕃时期,根据墓葬形制的渊源关系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墓葬的族属进行了分析,认为封土堆中有无梯形石砌边框是区分海西地区吐蕃时期外来吐蕃人与被征服的吐谷浑人墓葬的重要标志。由此推断都兰热水墓主人的主体应属于外来吐蕃人,而德令哈一带吐蕃时期的墓主人主体属于被征服后的吐谷浑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西部 树木年轮 吐谷浑 吐蕃 墓葬族属
下载PDF
青海原始农业考古概述 被引量:17
10
作者 尚民杰 《农业考古》 1987年第1期62-70,共9页
目前,在青海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地点已不算少。从时代上说主要包括了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汉代及以后各时期。从已分出的文化类别来说,有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齐家文化... 目前,在青海地区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地点已不算少。从时代上说主要包括了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汉代及以后各时期。从已分出的文化类别来说,有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的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和以“唐汪式陶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近些年来,有些同志提出在卡约文化中还可以分出“上孙类型”、“阿哈特拉类型”和“大华中庄类型”。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资料中的大部分还未能系统整理,本文仅就已经发表的资料对青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农业生产的状况作一个大致的阐述,并就几个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齐家文化 卡约文化 农业生产 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辛店文化 文化遗存 陶器 青铜时代
下载PDF
青海互助县金禅口遗址的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倩倩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3年第5期156-159,181,共5页
金禅口遗址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加塘村金禅口社西侧大通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201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房址5座、灰坑15个、墓葬1座、窑址2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该遗址的发... 金禅口遗址位于青海省互助县加定镇加塘村金禅口社西侧大通河南岸的二级阶地上,2012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了齐家文化房址5座、灰坑15个、墓葬1座、窑址2座,出土遗物丰富,有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该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大通河流域的齐家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禅口遗址 大通河 齐家文化 窑址
下载PDF
青海省出土古文物选粹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小何 许新国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2,共1页
汉双马铜牌 互助县丹麻乡东汉墓出土。为模铸双马形铜牌,马腹有一副宽大马镫,马背上立一小马,是典型的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斯基泰——匈奴文化遗物。
关键词 古文物 选粹 青海 铜牌 匈奴文化 东汉墓 斯基泰 北方草原 互助县 模铸
下载PDF
从青海考古发掘看古羌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杏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6-49,共4页
羌族是世居青海的古老民族。羌族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西汉中叶,由于中原势力进入青海,中原汉文化对羌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到东汉末年,羌族文化基本上与中原文化融合。
关键词 青海 考古 古羌族文化 中原文化 差异 影响 融合
下载PDF
多维视野下青海文物保护与民族旅游开发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国宁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2期22-25,共4页
本文从文物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科学发展观理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对处理好青海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做出探讨,以期实现保护文化遗产和旅游业发展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 多维视野 文物保护 旅游开发 科学发展
下载PDF
青海史前文化缺首葬俗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倩倩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4期176-180,共5页
缺首葬是青海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现象。本文对考古中发现的缺首葬现象进行了介绍与分类。并从考古学和民族学材料方面对这种葬俗进行了诠释,通过与民族学材料的对比,指出了考古学所具有的局限性。
关键词 青海 史前文化 缺首葬俗
下载PDF
青海明长城夯土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蒲天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4期92-94,共3页
青海省境内遗存着规模较大的明长城遗址,长期以来,受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遗址发生变形破坏甚至倒塌毁灭。因此,应用地质工程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为青海境内明长城遗址保护提供有益参考,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关键词 青海 明长城 夯土 工程性质
下载PDF
青海史前文化中骨器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兆年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7-70,共4页
骨制品是史前时期先民们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之一,青海史前诸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制品,包括骨铲、骨刀、骨勺、骨镞、骨管、骨纺轮、骨锥、骨针、骨珠等,早自中石器时代的拉乙亥文化,晚至青铜时代卡约文化,丰富多彩的骨制品,构成... 骨制品是史前时期先民们重要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之一,青海史前诸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骨制品,包括骨铲、骨刀、骨勺、骨镞、骨管、骨纺轮、骨锥、骨针、骨珠等,早自中石器时代的拉乙亥文化,晚至青铜时代卡约文化,丰富多彩的骨制品,构成了青海史前文化的重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史前文化 骨器
下载PDF
青海地区细石器之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乔虹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78-81,共4页
细石器是用间接加工法或软锤技术加工制成的一种细小石器,青海地区的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早期,甚至青铜时代仍在使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青海细石器文化遗存的梳理,对其分布范围及时代特点作... 细石器是用间接加工法或软锤技术加工制成的一种细小石器,青海地区的细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盛行于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早期,甚至青铜时代仍在使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考古发现的青海细石器文化遗存的梳理,对其分布范围及时代特点作出初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地区 细石器 研究
下载PDF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陶保护修复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小云 《文物天地》 2022年第6期37-37,共1页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陶保护修复项目中的163件彩陶,出土于青海民和、阳洼坡、阳山及乐都双耳东坪等地区,大部分属于马家窑文化,该批彩陶在考古工地曾进行临时修复,因修复材料的自然老化、保存环境等原因,彩陶出现破损、断裂、酥粉...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彩陶保护修复项目中的163件彩陶,出土于青海民和、阳洼坡、阳山及乐都双耳东坪等地区,大部分属于马家窑文化,该批彩陶在考古工地曾进行临时修复,因修复材料的自然老化、保存环境等原因,彩陶出现破损、断裂、酥粉、盐析、表面片状脱落等不同程度的病害。根据彩陶病害特征,通过偏光显微镜、拉曼光谱及扫描电镜能谱等仪器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修复 马家窑文化 自然老化 扫描电镜能谱 仪器分析 修复材料 病害特征 彩陶
原文传递
青海省出土古文物选粹
20
作者 许新国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121-121,共1页
1、齐家文化铜镜 齐家文化以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的首次发掘而得名。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255±140年,时代和马厂中晚期相当。距今四千年左右,晚期相当于夏代或早商。属于青铜时代文化。该铜镜出土于海南州贵南县尕马台墓地25号墓,背... 1、齐家文化铜镜 齐家文化以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的首次发掘而得名。其年代测定为公元前2255±140年,时代和马厂中晚期相当。距今四千年左右,晚期相当于夏代或早商。属于青铜时代文化。该铜镜出土于海南州贵南县尕马台墓地25号墓,背面为不规则七角星几何纹图案,角与角之间饰以斜线纹,因镜钮已损,另在镜的边缘凿有两小孔,作为系绳穿挂之用。经鉴定其铜和锡的比例是1:0.096,属青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物 选粹 青海 齐家文化 银币 早商 贵南县 年代测定 中西交通 系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