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功能、内生逻辑与实现路径——以青海省曲麻莱县为例
1
作者 刘子平 努尔东江·努尔买买提 《克拉玛依学刊》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国之大者”的主旨回归,也是对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积极响应,更是区域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自古以来,三江源牧区就有各族人民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形成的地理形胜枢纽、人口迁徙... 三江源牧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对“国之大者”的主旨回归,也是对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积极响应,更是区域社会安全稳定的保障。自古以来,三江源牧区就有各族人民共同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中形成的地理形胜枢纽、人口迁徙分布、婚姻往来层面、语言学习使用、民俗风尚和衣食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困苦生活中的同病相怜、应对灾难时的守望相助,构成了三江源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据此,文章认为应从党的政治建设、发展社会经济、提升文化教育、建设生态文明诸方面来推动三江源牧区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牧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近代青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在与自觉
2
作者 徐长菊 郑洪斌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的形成,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一直是多民族劳动、生息、交融发展的地区。近代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它的形成,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青海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一直是多民族劳动、生息、交融发展的地区。近代以来,我国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青海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在反抗列强侵略、反对分裂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完整和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在近代一百多年的艰苦斗争中,青海各族群众的民族认同感不断提升,青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了由自在到自觉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自在 自觉 青海
下载PDF
饮食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下南关街为例
3
作者 田斯琪 《民风》 2024年第8期0130-0132,共3页
下南关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青海省西宁市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受到了青海以及周边游客的追捧。它的存在不仅展现着西宁人民适应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中赖以生存的智慧,更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 下南关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青海省西宁市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受到了青海以及周边游客的追捧。它的存在不仅展现着西宁人民适应自然环境与历史变迁中赖以生存的智慧,更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本文以饮食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分析下南关街饮食文化的历史情况,结合下南关街的饮食构成,探讨下南关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经验,最后提出饮食人类学视角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思考。新时代,应充分挖掘下南关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人类学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下南关街
下载PDF
节日庆典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文化认同建构——基于青海省同仁市热贡六月会的考察
4
作者 王雪霞 《民风》 2024年第8期0136-0138,共3页
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媒介,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上发挥着集体记忆、集体情感和集体信仰等重要作用。集体记忆的生成逻辑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程式化的节日庆典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解构和共同体意识的重塑。在新时代,... 民族节日文化作为文化认同建构的重要媒介,在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上发挥着集体记忆、集体情感和集体信仰等重要作用。集体记忆的生成逻辑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程式化的节日庆典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解构和共同体意识的重塑。在新时代,热贡地区的六月会作为一种节日庆典,逐渐有了新的内涵表达和功能呈现,不仅在民族“三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凝聚作用,而且对于建构文化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节日文化 集体记忆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多元联动与协同共建:民族地区产业兴旺的实践与启示--以青海省T乡光伏产业为个案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彭毛卓玛 郑磊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18,共8页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在发展实践中反响突出。“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在乡村形成新业态产业,其在“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反馈出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生计、文化等多元素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重塑乡村生... 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保障,在发展实践中反响突出。“光伏”作为一种新能源,在乡村形成新业态产业,其在“产业兴旺”的实践中反馈出包括政治、经济、生态、生计、文化等多元素相互交错的关系网络。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重塑乡村生计结构,T乡光伏产业发展引导牧民生计变迁,牧民通过社会行动整合、调适生计方式。在实践过程中,行动规范、程序正当、主体间有效协商以及方案落实等不同程度地受限,实现“兴旺”在当下面临困境,运行机制有待优化。面向未来,产业兴旺需要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联动,共同构建协商平台,各主体主动承担“受赋”责任,以期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共建 民族地区 产业兴旺 光伏产业
下载PDF
青海民族大学科研成果简介
6
作者 钟华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2,161,共2页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2014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建平与我校撒拉族学者马成俊教授、马伟教授合作编写的《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一书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基督教传教... 《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2014年8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建平与我校撒拉族学者马成俊教授、马伟教授合作编写的《影像记忆:20世纪30年代的撒拉族社会》一书由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的200多张照片是基督教传教士海映光(Rev.Carter Hol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简介 基督教传教士 大学科研 合作编写 青海民族 哲学学院 马伟 社会生活状况 循化县 街子清真
下载PDF
民族地区生态价值治理及其制度效能
7
作者 张秋雯 陈文烈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2-219,共8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民族地区实现生态价值治理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责任、最大价值和最大潜力。纵观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十四五”时期的治理重点与制度效能,生态价值治理有显著优势。论文基于价值伦理、价值传递、评价导向三个维度阐释了生态价值治理的内涵,并进一步分析了生态价值生产、整合和吸纳机制。得出结论:民族地区在发展的价值目标上,亟须解决单向度发展、增长主义带来的端口闭塞滞后的实际,消弭简单生态经济学偏废理论对民族地区生态价值建构可能带来的“贬值”风险;在生态价值治理运行上,夯实生态价值治理、政策框架与政治使命整合的互生互造,涵育三者双向赋能的发展伦理,充分释放民族地区在生态文明实践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价值治理 民族地区 生态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陇西走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8
作者 康逸 马成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52,共11页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的现实需要。而陇西走廊在历史上形成的多民族交融杂居、多元文化融合情景,就是典型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互利互惠的经济共生、多元并蓄的文化共享、胜似兄弟的情感相亲共同构成了陇西走廊多民族关系的四重维度;尤以经济上的互惠为主线,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搭建起有效的连接、沟通桥梁,最终促成了陇西走廊内外各民族间文化上的融合与情感上的相亲,直接推动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并延续至今。陇西走廊的这种“三交”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也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陇西走廊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近十年知网收录青海民族大学科研论文计量分析——基于VOSviewer软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9
作者 柳卓萍 《青藏高原论坛》 2020年第3期49-58,共10页
本文采用以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分析为主,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以机构"青海民族大学"为第一检索条件,对近十年(2010年~2019年)知网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量趋势、被引频次、主题分布、... 本文采用以文献计量软件VOSviewer分析为主,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为辅的研究方法,以机构"青海民族大学"为第一检索条件,对近十年(2010年~2019年)知网收录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数量趋势、被引频次、主题分布、学科类别、研究层次、基金项目等方面展开。研究表明该校近十年科研论文产出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学科间论文发表不均衡,高质量论文数量不足等现象。本论文旨在分析青海民族大学论文产出现状、科研领域及科研水平的基础上,为科研院所未来规划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发展态势,为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民族大学 科研论文 VOSviewer软件文献计量分析
下载PDF
青海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骆桂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6期113-118,共6页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 青海民族地区在西部发展、区域稳定、生态保护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青海民族地区民族宗教的多样性、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地方资源的竞争性、区域利益的博弈性在客观上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多元文化与民族关系、贫困与反贫困、生态移民与生态区产业转型等多重社会矛盾,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剧,关注青海民族地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子与机制分析,是构建青海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利益、区域利益、民生利益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基础,是推动青海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民族地区 社会稳定 机制分析
下载PDF
我国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评价
11
作者 郭云冬 陈文烈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3-28,76,共7页
自我国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组建以来,有效实现了财政资金支农政策的延伸。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政策性农业担保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以2020年政策性农业担保数据为基础,对民族地区政策... 自我国政策性农业担保体系组建以来,有效实现了财政资金支农政策的延伸。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政策性农业担保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三阶段DEA模型,以2020年政策性农业担保数据为基础,对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整体水平偏低,各省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差异显著。(2)环境因素和随机扰动因素对民族地区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影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对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农业受灾情况对政策性农业担保支农效率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农业科技水平则有利于政策性农业担保技术转化效率提升。提出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担保投入规模、不断提升政策性农业担保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A 民族地区 政策性农业担保 支农效率
下载PDF
短视频传播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12
作者 韩鹏瑜 《领导科学论坛》 2024年第1期88-91,共4页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重要场域,其中短视频媒介发展迅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新的机遇,应抓住机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短视频媒介既拥有着自身的优势,同时又存在发展中的问题,应... 当前网络空间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重要场域,其中短视频媒介发展迅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新的机遇,应抓住机遇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短视频媒介既拥有着自身的优势,同时又存在发展中的问题,应辩证看待并充分利用短视频媒介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能。文章从优势、存在问题、策略分析等方面,进一步对短视频传播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优势 策略分析
下载PDF
传承、困境与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民族舞蹈——以“撮泰吉”为案例视角
13
作者 郑磊 杨再旺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文化的诞生是物质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它之所以能传承和发展得益于适应文化变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遵循传承—困境—路径的逻辑,聚焦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的理念,借以彝族传统舞蹈撮泰吉为表述对象,以田野调查... 文化的诞生是物质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它之所以能传承和发展得益于适应文化变迁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遵循传承—困境—路径的逻辑,聚焦发展和传承优秀文化的理念,借以彝族传统舞蹈撮泰吉为表述对象,以田野调查为主,辅以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撮泰吉的产生条件和存续生态;揭示撮泰吉内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舞蹈撮泰吉因其地方性的文化特性以及传承艺人职业转型等,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困境。因而有必要采取相关必要措施,汲取多元民族舞蹈的优秀元素融入其中,培养传承人,并通过舞蹈实践增强传承人的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舞蹈 撮泰吉
下载PDF
边疆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意义及路径
14
作者 彭科文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4年第7期16-19,共4页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具有边疆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意识、坚定民族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由... 边疆民族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概念,具有边疆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特点,在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意识、坚定民族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果。由于当代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一定威胁,成为制约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前行的瓶颈。因此,通过提升民族地区发展水平,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等方式助力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全面蓬勃发展,确保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地区 民族教育 现代化
下载PDF
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再构——以青海尖扎地区的神箭文化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德扬措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6-152,共7页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在日益缩小,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以青海尖扎地区的神箭文化为例,在文化...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在日益缩小,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以青海尖扎地区的神箭文化为例,在文化自信等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对当地神箭文化的传承和再构过程进行了阐释,以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地方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神箭文化 传承 再构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质量动态评价体系构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文烈 李燕丽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76-91,共16页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破解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整齐划一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民族地区的实践而言并不能达到按图索骥的效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了“分类推进”的思想,通过建构一套反映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破解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整齐划一的乡村振兴路径,对于民族地区的实践而言并不能达到按图索骥的效果,《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了“分类推进”的思想,通过建构一套反映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质量动态评价体系对于厘清乡村振兴实施效果、调整相关政策具有重要作用。将民族八省区(除西藏外)的53个自治县按照基本资源与条件、区位资源与条件、战略资源与条件政策以及功能区发展定位四个识别框架进行分类;通过2010—2020年计算结果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评价导向与进路建议,乡村振兴质量动态评价体系,为民族地区深入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经济 乡村振兴 质量动态评价 分类推进
下载PDF
民族省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基于青海省四地两体系发展定位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文烈 郭云冬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5-84,共10页
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基本方针。研究表明,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对环境和产业政策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水平和制... 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解决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基本方针。研究表明,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对环境和产业政策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调整,涉及经济发展方式、技术水平和制度体系的深层次变革。如何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是青海省生态文明战略的核心议题,本文从青海省四地两体系发展定位出发,深刻剖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理论基础和运行机理,解析青海省四地两体系建设和生态文明战略实践中的制约因素。四地两体系建设迫切需要摆脱环境治理手段与传统产业政策的政策组合,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建设和完善青海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关键是促进四地两体系建设与市场机制以及产业和环境政策的协调,注重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互补,形成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四地战略 生态文明 高质量绿色发展
下载PDF
关于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秀兰 孙璐 《青藏高原论坛》 2022年第2期15-19,共5页
道德治理是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其在青海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少数民族(藏族)伦理道德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本土化环境。为进一步提高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文从青海民族地区治... 道德治理是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之一,其在青海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特别是少数民族(藏族)伦理道德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本土化环境。为进一步提高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本文从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切入点,着重讨论该地区治理现代化的(藏族)道德基础,为青海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中的道德治理提出学术性的完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民族地区 治理现代化 道德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在青海茶卡盐湖的空间实践研究
19
作者 张海云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5,共10页
现代化并非一种模式或一个标准,现代性是开放、流动、多种可能性和多样化发展的包容性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青藏高原茶卡盐湖空间生产是基于我国独特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发展目标而实践... 现代化并非一种模式或一个标准,现代性是开放、流动、多种可能性和多样化发展的包容性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青藏高原茶卡盐湖空间生产是基于我国独特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以及发展目标而实践出的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有效路径,蕴含了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产生的地名演变、民俗文化在旅游空间的现代延续、工业盐湖在地理空间的生产实践、旅游新业态在流通空间的升级更新、旅游社区参与推动的共同富裕及旅游区块空间扩展等系统性社会文化网络。茶卡盐湖的空间生产承载着人、物、思想的流动,其科旅融合的生态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青藏高原的具体实践,其逻辑表明各国、各地区和族群应基于自身历史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为不确定的世界提供多样化的现代性个案,应以满意度、幸福感和生态平衡来确定现代性的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茶卡盐湖 空间生产 中国式现代化 流动性
下载PDF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为《青海民族研究》公开发行20周年而作
20
作者 贾晞儒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1,共5页
回顾《青海民族研究》成长的历程,阐述她的学术品格、特色和优势,展望她的发展前景和趋势,提出加强编辑力量、提高编辑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青海民族研究》 品格 优势 建议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