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野生兰科植物多样性调查与分布特征
1
作者 张金魁 陈卫东 +2 位作者 林鹏程 周党卫 王敏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根据青海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分布的典型生态系统特点,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主要调查区域,采用路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连续3年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在青海省共调查到野生兰科植物19属52种,其中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种类最... 根据青海省兰科(Orchidaceae)植物分布的典型生态系统特点,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主要调查区域,采用路线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连续3年的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在青海省共调查到野生兰科植物19属52种,其中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种类最多(9种),占总种数的17.3%;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2属11种,占总种数的21.2%;半数种类有濒危风险(包含易危、近危和濒危),其中濒危种和易危种共5属11种;杓兰属和手参属(Gymndenia R.Br.)种类应重点关注,宽唇角盘兰(Herminium josephii Rchb.f.)和波密杓兰(Cypripedium ludlowii Cribb.)为新记录种。江西林场、玛可河林场、互助北山林场、麦秀林场和仙米林场分别有28、25、24、20和19种兰科植物,为青海省野生兰科植物的主要分布区。综上所述,当前青海省野生兰科植物种类丰富,但部分种类面临较高的濒危风险,亟需加强管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兰科 物种多样性 分布特征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新纪录种:波密杓兰
2
作者 张金魁 林鹏程 +1 位作者 周党卫 角杰本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6期65-68,76,共5页
调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杓兰属分布物种。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法对杓兰物种分布点进行详查,并提供其地理信息、形态描述和照片。结果表明: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兰科植物新纪录种——波密杓兰(Cypripedium ludlowii Cribb),... 调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杓兰属分布物种。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法对杓兰物种分布点进行详查,并提供其地理信息、形态描述和照片。结果表明: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发现兰科植物新纪录种——波密杓兰(Cypripedium ludlowii Cribb),共发现3个居群约200株。波密杓兰为首次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发现,为青海省兰科植物新纪录种,该物种的发现为青海兰科植物增添了新的研究资料,也侧面反映出近年来三江源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明显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兰科植物 新纪录种 波密杓兰
下载PDF
青海斑花黄堇藏药资源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确生 陈卫东 +2 位作者 杨红澎 林鹏程 叶菊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551-2556,共6页
目的:斑花黄堇是藏药"东日斯哇"的重要药材基原,该研究旨在摸清青藏高原斑花黄堇藏药材的野生分布区与资源现状。方法:对青海省内17个样点的斑花黄堇资源进行了文献查阅、走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并结合斑花黄堇适生地的地理... 目的:斑花黄堇是藏药"东日斯哇"的重要药材基原,该研究旨在摸清青藏高原斑花黄堇藏药材的野生分布区与资源现状。方法:对青海省内17个样点的斑花黄堇资源进行了文献查阅、走访调查和实地样方调查,并结合斑花黄堇适生地的地理和气象数据将其分布区划为3个高程带,使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青海省海拔3 200~5 500 m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在3个高程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斑花黄堇主要分布在青海西南高寒流石滩地带,其分布区域较窄,海拔较高,密度较小;海拔、土壤、温度、光照、水分、坡度等是影响斑花黄堇分布、长势、蕴藏量的重要因素;并估算出了其适宜区蕴藏量约为285.1 t;市场用量不断增大,资源枯竭严重。结论:建议将斑花黄堇列入保护植物名录,斑花黄堇的栽培技术必将成为其药材资源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因此,保护斑花黄堇种质资源,收集并建立其种子库,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斑花黄堇的良种选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花黄堇 藏药资源 样方调查 资源保护
下载PDF
沼委陵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4
作者 高世宝 马家麟 +1 位作者 达洛嘉 林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11-13,共3页
从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毒副作用、药理活性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年来沼委陵菜属植物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该属植物的深入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沼委陵菜 西北沼委陵菜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下载PDF
斑花黄堇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确生 陈卫东 +1 位作者 吴江 林鹏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05-2408,共4页
目的研究藏药斑花黄堇Corydalis conspers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斑花黄堇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连碱(1)、巴... 目的研究藏药斑花黄堇Corydalis conspersa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斑花黄堇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连碱(1)、巴马亭(2)、原阿片碱(3)、血根碱(4)、比枯枯灵(5)、紫堇碱(6)、四氢非洲防己胺(7)、(S)-5-羟基-7-甲氧基黄烷酮(8)、2',4'-二羟基双氢查耳酮(9)、芦丁(10)、β-谷甾醇(1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花黄堇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下载PDF
藏菖蒲提取工艺优化及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牛航迪 马迎红 +1 位作者 谢青贵 马玉花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654-659,共6页
目的优化藏菖蒲的提取工艺,并进行模型诊断和工艺验证,并对其醇提物和水提物进行抗菌和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运用Design-Expert 12软件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模型诊断和工艺验证;利用平板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利用... 目的优化藏菖蒲的提取工艺,并进行模型诊断和工艺验证,并对其醇提物和水提物进行抗菌和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运用Design-Expert 12软件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进行模型诊断和工艺验证;利用平板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效果;利用DPPH法、超氧阴离子法和总还原力的测定表达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藏菖蒲醇提物的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5.53%、料液比1∶40.04(g/mL)、提取时间58.39 min(实验调整为60 min)。藏菖蒲醇提物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都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藏菖蒲水提物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藏菖蒲醇提物和水提物对DPPH·、超氧阴离子、总还原能力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为0.25、2.72、0.30 mg·mL^(-1)和0.32、2.77、0.33 mg·mL^(-1),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该优化工艺有效可行,藏菖蒲醇提物具有抗菌作用和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藏菖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菖蒲 响应面设计 提取工艺 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g-CNQDs@Hg^(2+)开关型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其对水环境中碘离子的检测
7
作者 石琳 李晶 +4 位作者 马天锋 徐小花 穆文成 芦永昌 王欢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42-48,66,共8页
以汞离子为桥梁,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raphitephase carbon nitridequantum dots,g-CNQDs)为发光体,成功设计了g-CNQDs@Hg^(2+)开关型荧光探针,并将其应用于水中I^(-)的识别和检测.使用硼酸-氯化钾-氢氧化钠溶液为缓冲液,pH值为7.4时,Hg... 以汞离子为桥梁,石墨相氮化碳量子点(graphitephase carbon nitridequantum dots,g-CNQDs)为发光体,成功设计了g-CNQDs@Hg^(2+)开关型荧光探针,并将其应用于水中I^(-)的识别和检测.使用硼酸-氯化钾-氢氧化钠溶液为缓冲液,pH值为7.4时,Hg^(2+)对g-CNQDs和I对g-CNQDs@Hg^(2+)荧光探针的最佳响应时间分别为180和60s.在最优实验条件下,g-CNQDs@Hg^(2+)的荧光强度与I^(-)的浓度在0.89~89μ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I^(-)检出限为0.35μmol·L^(-1).研究结果表明,g-CNQDs@Hg^(2+)荧光探针对I^(-)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自来水和食盐中I^(-)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7%和84.26%,满足实际样品中I^(-)检测的分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碳量子点 荧光探针 汞离子 碘离子
下载PDF
矮紫堇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田静 张盼盼 +1 位作者 卢永昌 林鹏程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矮紫堇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民间常用藏药,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三萜等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多样,具有解热、抗炎止痛、保护心脏、抗血小板聚集、抗乙酰胆碱酯酶、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作者综述了矮紫堇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以期为矮紫堇的... 矮紫堇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民间常用藏药,主要含有生物碱、黄酮、三萜等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多样,具有解热、抗炎止痛、保护心脏、抗血小板聚集、抗乙酰胆碱酯酶、抗氧化等药理作用。作者综述了矮紫堇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以期为矮紫堇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矮紫堇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GC-MS分析红花绿绒蒿和全缘叶绿绒蒿超临界提取成分 被引量:6
9
作者 廖志明 刘小翠 +1 位作者 孙立卿 林鹏程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82-1885,共4页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红花绿绒蒿和全缘叶绿绒蒿的超临界提取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藏药红花绿绒蒿和全缘叶绿绒蒿中的化学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红花绿绒蒿... 目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红花绿绒蒿和全缘叶绿绒蒿的超临界提取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提取藏药红花绿绒蒿和全缘叶绿绒蒿中的化学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在红花绿绒蒿和全缘叶绿绒蒿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出47和43种成分,占其各自总量的79.78%和69.44%。结论:两种绿绒蒿的提取物成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主要都是亚麻酸等脂肪酸类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绿绒蒿 全缘叶绿绒蒿 气相色谱-质谱 超临界提取物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斑花黄堇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6
10
作者 杜清 吴江 +5 位作者 刘明地 候永强 郭苏城 朋毛措 才让卓玛 任卓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8-613,共6页
目的采用Box-Benhnken设计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斑花黄堇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芦丁标准品溶液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以60%乙醇为溶剂,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斑花黄堇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 目的采用Box-Benhnken设计并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斑花黄堇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芦丁标准品溶液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含量;以60%乙醇为溶剂,考察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斑花黄堇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优化后斑花黄堇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500mL·g^-1,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60min。应用优化后的提取工艺总黄酮的得率为2.94%,与理论值2.99%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7%。结论Box-Benhnken响应面优化斑花黄堇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花黄堇 响应面分析法 总黄酮 Box-Benhnken设计 提取工艺 样品测定
下载PDF
铺散亚菊超临界CO_2萃取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达洛嘉 马家麟 +2 位作者 白雪 高世宝 林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4-7,共4页
[目的]研究藏药铺散亚菊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法萃取铺散亚菊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相对保留指数进行组分分析鉴定,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筛选铺散亚菊挥发油对常见13种致病菌的抑菌... [目的]研究藏药铺散亚菊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法萃取铺散亚菊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相对保留指数进行组分分析鉴定,并通过滤纸片扩散法筛选铺散亚菊挥发油对常见13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铺散亚菊超临界CO_2萃取物中共分离出127个可识别峰,含量高于0.02%的化学成分为46种,占总萃取物的67.30%。铺散亚菊挥发油对乙型副伤寒沙门菌、产气肠杆菌等11种供试菌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GC-MS结合保留指数对铺散亚菊超临界CO_2萃取挥发油进行定性分析,使定性结果更为可靠。该研究结果可为铺散亚菊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散亚菊 超临界CO2萃取 GC-MS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红花超临界提取物的GC-MS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家麟 达洛嘉 +2 位作者 高世宝 曾擎屹 林鹏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172-174,共3页
[目的]了解红花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检测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超临界CO_2提取的红花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滤纸片法检测萃取物对6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红花萃取物中鉴定了41个化合... [目的]了解红花超临界CO_2萃取物的化学成分并检测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超临界CO_2提取的红花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滤纸片法检测萃取物对6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从红花萃取物中鉴定了41个化合物,占总萃取物的52.11%。红花超临界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球菌、枯草芽孢菌有抑制作用。[结论]该试验为红花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超临界CO2萃取 GC-MS 抗菌活性
下载PDF
c-myc在胃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杜清 杨巧红 +5 位作者 张新江 许晓辉 李琳琳 赵波 林鹏程 芦永昌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9期53-58,共6页
c-myc是一种强大的原癌基因,在胃癌的生长、迁移、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胃癌治疗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胃癌细胞的耐药问题,c-myc也是胃癌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本文将对c-my... c-myc是一种强大的原癌基因,在胃癌的生长、迁移、凋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胃癌治疗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绩,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胃癌细胞的耐药问题,c-myc也是胃癌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一个重要诱导因素。本文将对c-myc和胃癌的发生机制、c-myc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及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YC 胃癌 促癌机制 胃癌治疗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液质联用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4
作者 许晓辉 邱国玉 +4 位作者 景武堂 马友振 王小乔 贾汝玲 杜清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1期90-94,共5页
新药应用到临床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筛选研究过程,通过体内体外药理活性筛选出具有较强活性的目标化合物,然后对该化合物进行不断修饰再筛选,直至发现先导化合物,然后发展为候选药物。液质联用技术是将液相色谱分离与质谱检测手段相结合的... 新药应用到临床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筛选研究过程,通过体内体外药理活性筛选出具有较强活性的目标化合物,然后对该化合物进行不断修饰再筛选,直至发现先导化合物,然后发展为候选药物。液质联用技术是将液相色谱分离与质谱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技术,具有分离能力强、检测灵敏度高和专属性强等特点,成为新药研发不同阶段的首选分析技术。液质联用技术主要用于分析新发现的化合物、新合成的化合物、药物药理活性、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DMPK)。本文综述了液质联用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阐述了液质联用技术在新型先导药物结构的确证、药物体外生物活性筛选、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并对液质联用在新药研发中应用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质联用 新药研发 应用
下载PDF
新型6-巯基嘌呤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田静 盛观星 +3 位作者 包婷雯 张盼盼 卢永昌 林鹏程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4-228,共5页
以6-氯嘌呤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新型6-巯基嘌呤衍生物,通过IR、1HNMR和HPLC-MS等方法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测试了其抗菌以及抗肿瘤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N'-(2-氨基乙基)马来酰亚胺基-6-甲巯基嘌呤-9-己酰胺具有... 以6-氯嘌呤为原料,设计合成了新型6-巯基嘌呤衍生物,通过IR、1HNMR和HPLC-MS等方法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测试了其抗菌以及抗肿瘤活性。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N'-(2-氨基乙基)马来酰亚胺基-6-甲巯基嘌呤-9-己酰胺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和抗肿瘤活性。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其对所测试的10个菌种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测试中,对6种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在1. 35和1. 76μmol/L之间,相比对照药物6-巯基嘌呤(IC50=1. 97~4. 53μmol/L)表现出更好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巯基嘌呤衍生物 合成 生物活性
下载PDF
藏药方剂三味豆蔻汤散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金魁 才让南加 +2 位作者 南杰东智 南措吉 李毛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第23期85-87,共3页
藏药三味豆蔻汤散是藏医治疗原发性失眠最常用的经典药物之一。本文着眼于当前社会高发的失眠症和睡眠障碍,对藏药助眠方剂三味豆蔻汤散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该方剂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 藏药方剂 三味豆蔻汤散 失眠 药理作用
下载PDF
藏药安神丸的方药组成及功效考证
17
作者 尕藏扎西 杨杰才让 +3 位作者 才让南加 才让措 盖祥云 龙主多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26-1329,共4页
藏药安神丸源于14世纪著作《千万舍利子》,在该书中名为森杰德吉,首载安神丸方名者为1992年版《青海省藏药标准》。本方曾用名为森杰德吉、十三味槟榔散、十三味沉香、十五味沉香散,在不同时期安神丸的组成有12、13、15味之不同,其中沉... 藏药安神丸源于14世纪著作《千万舍利子》,在该书中名为森杰德吉,首载安神丸方名者为1992年版《青海省藏药标准》。本方曾用名为森杰德吉、十三味槟榔散、十三味沉香、十五味沉香散,在不同时期安神丸的组成有12、13、15味之不同,其中沉香、丁香、肉豆蔻、广木香、铁棒锤、山柰、荜茇、黑胡椒、紫硇砂等9味药物为基本方,具有治疗隆入命脉引起的心悸、生怒、失眠和耳鸣、隆性肾病等作用。藏药安神丸在传承过程中方药组成发生了变化,但符合藏医药理论的配伍规律,且保护和发展了藏医心肾理论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安神丸 方药组成 功效
下载PDF
头花杜鹃叶中精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18
作者 纪若薇 杨扬 林鹏程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3期120-124,共5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色谱保留指数对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精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滤纸片扩散法初步研究了精油对9种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1月头花杜鹃叶精油中分离鉴定出82种...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色谱保留指数对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精油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利用滤纸片扩散法初步研究了精油对9种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1月头花杜鹃叶精油中分离鉴定出82种化合物,6月叶精油中分离鉴定出58种化合物,10月叶精油中分离鉴定出25种化合物。头花杜鹃叶精油对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季节头花杜鹃叶中精油成分差异很大,为头花杜鹃叶中精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 精油成分 抑菌活性
下载PDF
甘青青兰生态因子与其主要功效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19
作者 何旭光 叶菊 +3 位作者 马钰洁 唐媛媛 汪成 马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6-257,共12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藏药甘青青兰主要功效成分与采样地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其主要功效成分累积的关键因子。分别采集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不同产地分布区的甘青青兰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主要功效成分(对羟基苯甲酸,大... 本研究旨在分析藏药甘青青兰主要功效成分与采样地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筛选影响其主要功效成分累积的关键因子。分别采集甘肃、青海、四川及西藏不同产地分布区的甘青青兰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主要功效成分(对羟基苯甲酸,大波斯菊苷,迷迭香酸,白桦酯醇,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含量,采用因子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产地生态因子与主要功效成分含量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迷迭香酸与8月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大波斯菊苷与11月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对羟基苯甲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均与最潮湿季度的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甘青青兰主要功效成分累积随产地降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说明影响其药效品质的关键因子为产地降水量,其中夏季降水量的影响尤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 甘青青兰 不同产地 生态因子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斑花黄堇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13
20
作者 确生 王志波 +2 位作者 李成思 林鹏程 陈卫东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58-362,共5页
目的优化盐酸回流提取藏药斑花黄堇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影响总生物碱提取效果较大的盐酸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的得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nh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评估... 目的优化盐酸回流提取藏药斑花黄堇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选择影响总生物碱提取效果较大的盐酸浓度、液料比、提取温度为自变量,以总生物碱的得率为响应值,进行Box-Benh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评估这些因素对总生物碱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提取斑花黄堇中总生物碱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35 m L·g^(-1),盐酸浓度为0.4%,提取温度为75℃,得斑花黄堇中总生物碱的提取率为0.46 mg·g^(-1)。结论该法优化的提取工艺科学可靠,可用于斑花黄堇总生物碱的提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花黄堇 生物碱 提取工艺 响应面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