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特色经济发展途径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华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6期53-55,共3页
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是青海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为此,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转变发展观念挖掘特色和优势;二是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三是通过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通过搭... 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是青海适应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作出的战略选择。为此,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通过转变发展观念挖掘特色和优势;二是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培育区域特色产业;三是通过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四是通过搭建发展平台大力扶持特色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特色经济 发展途径
下载PDF
青藏铁路对青海经济发展的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7年第1期42-44,共3页
青藏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长814公里,成为青海省中北部东西交通大动脉。第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长1142公里,结束... 青藏铁路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南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长814公里,成为青海省中北部东西交通大动脉。第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长1142公里,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我国“铁路版图”得到进一步扩充、完善。青藏铁路近千公里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区域通过,其中500多公里是多年连续冻土地带。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路线最长的高原铁路,堪称世界交通史上的伟大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青海省 经济发展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藏自治区 评价 标志性工程 一期工程
下载PDF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柴达木盐化企业发展模式探讨
3
作者 郭华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07年第5期14-17,共4页
盐湖资源是柴达木地区富集的主要矿产资源之一。据统计,柴达木盆地分布着33个有价值的盐湖,天然无机盐类储量达3832亿吨。其中石盐、镁盐、锂盐和锶矿的保有储量在全国均占首位,钾的储量占我国已探明钾总储量的96%以上,其潜在价值... 盐湖资源是柴达木地区富集的主要矿产资源之一。据统计,柴达木盆地分布着33个有价值的盐湖,天然无机盐类储量达3832亿吨。其中石盐、镁盐、锂盐和锶矿的保有储量在全国均占首位,钾的储量占我国已探明钾总储量的96%以上,其潜在价值达16.4万亿元。依托盐湖资源开发,柴达木盆地孕育了一批富有活力的盐湖化工企业,目前,海西州有各类盐化企业42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湖资源开发 企业发展模式 柴达木地区 循环经济理念 柴达木盆地 潜在价值 矿产资源 化工企业
下载PDF
青海省人力资源开发刍议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晓静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2期54-57,共4页
本文分析了青海省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就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创新人才机制、完善法律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青海 人力资源开发 对策
下载PDF
张家川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爱平 《发展》 2008年第5期45-46,共2页
一、张家川县概况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张家川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1.97万,其中回族人口为22.15万,约占总人口的69.28%,农业人口为30.35万,约占总人口的94.93%。是全国129个民族自治县之一,198... 一、张家川县概况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张家川县)总面积1311.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1.97万,其中回族人口为22.15万,约占总人口的69.28%,农业人口为30.35万,约占总人口的94.93%。是全国129个民族自治县之一,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县。该县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也很发达,有闻名全国的龙山皮毛市场,主要矿产有铁、铜、石灰石、花岗岩等,森林面积57万亩,农副产品有蕨菜、蚕豆、麻子、莜麦、荞麦、胡麻、药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川县 经济发展研究 民族自治县 县域 农业人口 森林面积 总人口 皮毛市场
下载PDF
青海城市化水平滞后的问题分析
6
作者 包颖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1期14-15,共2页
青海城市化水平滞后有自然、区位、经济、产业结构等原因。青海城市化要改变滞后状态必须完善城市体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制度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 青海 城市化 分析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婚嫁习俗与婚姻法 被引量:16
7
作者 裴庚辛 郭旭红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1,共6页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婚俗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婚姻观念习俗的变化,婚姻法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民国时期婚姻法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规定有名而无实;"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剧烈的时期,婚俗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婚姻观念习俗的变化,婚姻法的变化也在所难免;但民国时期婚姻法对于一夫一妻制的规定有名而无实;"新旧并存,中西共用"是这一时期婚姻习俗演变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婚姻观念习俗 婚姻法
下载PDF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翟瑞雪 翟岁显 《民族论坛》 2006年第10期26-27,共2页
循化是全国重点扶贫县,又是全国惟一的撒拉族自治县,循化县的小康社会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关键词 循化县 全面小康 途径 撒拉族自治县
下载PDF
会计信息质量探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鸿霞 《青海师专学报》 2006年第1期64-67,共4页
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从明晰产权、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及... 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对性和动态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由于会计制度不完善,产权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所带来的会计信息失真,提出从明晰产权、加强会计规范建设、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以及强化契约关系等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 质量 思考
下载PDF
从城乡统筹看农村劳动力转移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素娟 郭晓玲 《集团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2X期89-90,共2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0%左右,表明该国家基本上完成农业富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大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一般来说,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0%左右,表明该国家基本上完成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而人地矛盾是我国农业中最为突出的矛盾。有效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可避免我国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城乡统筹 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 农业剩余劳动力 经济发展程度
下载PDF
人事“双轨制”下政府公务员聘任机制的补充与完善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松 张林盛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65-66,73,共3页
人事"双轨制"下的政府公务员聘任制作为现行公务员制度的补充机制,在满足政府职能动态发展,建立"灵活、高效"政府等方面成绩卓越。然而,伴随行政实践的日渐成熟,其内在的制度缺陷也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人事双轨制 公务员 聘任制 补充 完善
下载PDF
人事“双轨制”下政府公务员培训机制的补充与完善
12
作者 陈松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54-56,共3页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聘任制得到法理确认。因此,人事双轨制正式确立。然而,伴随行政实践的渐行渐远,人事双轨制下的公务员培训机制呈现诸多弊端,本文仅试图从人事双轨制的视角对政府公务员的培训机制进行补充...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聘任制得到法理确认。因此,人事双轨制正式确立。然而,伴随行政实践的渐行渐远,人事双轨制下的公务员培训机制呈现诸多弊端,本文仅试图从人事双轨制的视角对政府公务员的培训机制进行补充和完善,即对终身制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采取相差异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事双轨制 公务员 培训机制 补充与完善
下载PDF
“十五”期间省内外需求对青海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及启示
13
作者 徐建龙 《青海人大》 2008年第1期47-49,共3页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把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一条重要政策提了出来。各省区市也应重视和处理好这一关系。以青海为例,从需求角度来看,拉动青海经济增长的“三驾...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把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作为国家的一条重要政策提了出来。各省区市也应重视和处理好这一关系。以青海为例,从需求角度来看,拉动青海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资本形成总额(即投资)、最终消费额及商品和服务净出省额中,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额可归结为省内需求(即内需),商品和服务净出省额可归结为省外需求(即外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青海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取决于二者的综合作用。那么,“十五”期间内需和外需对青海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各有多大呢?有什么启示意义?本文对此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期间 生产总值 青海 外需 资本形成总额 温家宝总理 五年规划 社会发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