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羊流产类疾病原因分析及防控方法
1
作者 王光华 简莹娜 +2 位作者 王戈平 李秀萍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1期45-50,共6页
随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羊业已成为青海省乃至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类疾病的发生,其中流产类疾病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有些地区妊娠母羊经常会发生早产、流产等现象,严重影响羊群... 随着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养羊业已成为青海省乃至我国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也伴随着各类疾病的发生,其中流产类疾病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有些地区妊娠母羊经常会发生早产、流产等现象,严重影响羊群的健康和繁殖能力,对农牧民的经济收入造成较大影响。引起母羊流产的病因较多,综合起来主要分为病原性因素和非病原性因素,有时为多种因素并存。对这类疾病应做到早期发现、提前预防、全面分析、科学防治,将流产、早产等疾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流产 病因 防治方法
下载PDF
青海牧区犊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毒力基因及血清型分布特征研究
2
作者 石田 韩生义 +3 位作者 李淑萍 胡国元 李玲霞 李生庆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5,共6页
为掌握青海牧区致牦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以期为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对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北地区采集的99份犊牦牛腹泻相关样本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培养及O抗原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扩增... 为掌握青海牧区致牦牛腹泻大肠埃希氏菌病的流行特征,以期为牦牛大肠埃希氏菌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对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北地区采集的99份犊牦牛腹泻相关样本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分离培养及O抗原血清分型、毒力基因扩增及小鼠毒性试验等研究。结果显示,分离菌株主要携带F17、ompA、fimC、espA、HPI、LEE、VT1、SLT2等毒力基因,未检出K88、K99、LT1等毒力基因,小鼠最低致死剂量为2.5×10^(9)CFU/mL,优势血清型为O25、O55和O107,分别占定型血清的25.40%、14.29%和19.05%,系统主要发育群为B1群。研究结果将为后续青海地区致犊牦牛腹泻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发病机制探讨及疫苗研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毒力基因 血清分型 系统发育
下载PDF
青海省互助县藏羊部分疾病的血清学调查
3
作者 王林业 章石楠 +3 位作者 胡国元 石田 李淑萍 韩生义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2期42-44,共3页
采集青海省互助县3个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80份藏羊血液,分离血清进行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小反刍兽疫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检测,结果显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率为0;小反刍兽疫阳性率为37.50%;羊巴氏杆菌病阳性率为1.25%。结果表明,上... 采集青海省互助县3个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的80份藏羊血液,分离血清进行了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小反刍兽疫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检测,结果显示,羊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率为0;小反刍兽疫阳性率为37.50%;羊巴氏杆菌病阳性率为1.25%。结果表明,上述3个养殖基地几种主要羊传染病的感染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羊 传染性胸膜肺炎 小反刍兽疫 巴氏杆菌病 血清学检测
下载PDF
2022年青海省部分牧区羊只棘豆中毒情况调查及分析
4
作者 马利青 阚威 +10 位作者 黄金云 张立成 王小红 切环 王贵元 李长云 李秀萍 简莹娜 胡勇 王戈平 王光华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4期55-58,共4页
2022年8月,青海省部分牧区陆续出现羊只死亡病例。根据对患羊临床症状的了解,并经剖解检查、当地有毒杂草调研以及实验室相关毒素检测,判断羊只死亡是由棘豆中毒而引起的。
关键词 有毒杂草 毒素检测 棘豆中毒
下载PDF
一例羊黑疫的诊断与防治
5
作者 张成 李秀萍 +5 位作者 李生福 简莹娜 胡勇 王光华 王戈平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3期69-70,共2页
经临床观察、剖检和实验室检测,此羊疫病确诊为B型诺维氏梭菌引起的羊黑疫,建议驱杀肝片吸虫,并及时注射羊黑疫疫苗。
关键词 绵羊 B型诺维氏梭菌 黑疫
下载PDF
牦牛源腐败梭菌病的病原分离鉴定及生物学信息分析
6
作者 李淑萍 韩生义 +5 位作者 阿保地 刘成录 胡国元 石田 章石楠 李生庆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1期14-19,23,共7页
为了研究青海果洛地区牦牛源腐败梭菌病的生物学特性,对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兽医站送检的3份病死牦牛脏器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分离的病原菌株进行了PCR特异性扩增及系统发育树比对。结果表明,从病死牛脾脏... 为了研究青海果洛地区牦牛源腐败梭菌病的生物学特性,对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兽医站送检的3份病死牦牛脏器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并对分离的病原菌株进行了PCR特异性扩增及系统发育树比对。结果表明,从病死牛脾脏中分离到的菌种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该菌在pH 8.0的VF厌气肝汤中生长良好,在PH8.0的羊血琼脂培养基上能长出光滑凸起、边缘圆润并伴有溶血现象的菌落;将分离菌纯培养物递倍稀释后经皮下注射0.2 mL昆明系小白鼠,小鼠在24 h内全部死亡;从生长曲线可看出0~2 h为迟缓期,>2~14 h为对数期,>14~24 h为平稳期,24 h之后开始衰退。经特异性扩增得到与预期结果相符的大小为1 300 bp的ɑ毒素条带,16SrRNA扩增得到1 450 bp的目的条带,进化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为腐败梭菌。经实验室分离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确诊为牦牛腐败梭菌病,此诊断结果为该地区疫病的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腐败梭菌 分离鉴定 16SrRNA扩增 生长曲线
下载PDF
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羊口疮病毒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学勇 简莹娜 +3 位作者 李志 郭志宏 严永盛 朵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1-275,共5页
为建立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ORFV B2L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温度与时间初步建立了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的ORFV检测方法。优化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37℃反应40 min检... 为建立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ORFV B2L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温度与时间初步建立了基于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的ORFV检测方法。优化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在37℃反应40 min检测效果最佳。采用该方法对ORFV、山羊痘病毒、O型和A型口蹄疫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等临床常见症状相似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除对ORFV的检测结果为阳性外,对羊的其他病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特异性较强。将质粒标准品10倍倍比稀释(1×10^(9)拷贝/μL~1×10^(0)拷贝/μL)后为模板,利用本研究建立的RAA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ORFV质粒标准品的最低检测限为1×10^(4)拷贝/μL,敏感性较高。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95份临床样品(15份组织样品和80份血液样品)检测,结果显示:该RAA方法能够对临床样品快速检测,组织样品和血液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5/15)和6.25%(5/80),该检测结果与普通PCR检测方法的符合率均为100%,表明本实验建立的RAA方法能够满足临床样品的检测需求。本研究建立的ORFV RAA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反应快速等特点,为ORFV的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技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口疮病毒 B2L基因 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技术 快速检测
下载PDF
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 被引量:2
8
作者 邢东阳 张学勇 +1 位作者 朵红 郭志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第6期42-43,共2页
为了解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的弓形虫感染情况,分别在乌兰县柯柯镇和铜普镇、刚察县沙柳河镇、贵南县茫曲镇、海晏县甘子河乡采集藏羊血液样本272份。利用间接血凝实验(IHA)检测藏羊血清弓形虫抗体。结果显示,检出6份血清阳性,总阳性率为2... 为了解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的弓形虫感染情况,分别在乌兰县柯柯镇和铜普镇、刚察县沙柳河镇、贵南县茫曲镇、海晏县甘子河乡采集藏羊血液样本272份。利用间接血凝实验(IHA)检测藏羊血清弓形虫抗体。结果显示,检出6份血清阳性,总阳性率为2.21%(6/272)。说明青海省部分地区藏羊存在弓形虫病的感染,应引起重视,加强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形虫 藏羊 间接血凝试验 血清学调查
下载PDF
刚察县牦牛主要寄生虫病高效低残留防治技术示范效果
9
作者 才让周在 李春花 +7 位作者 蔡进忠 宋永武 尕日玛加 李万顺 韩元 徐彬 孙建 雷萌桐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6期41-44,共4页
为评价牦牛主要寄生虫病高效低残留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效果,按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0.2 mg/kg体重剂量进行规模防治技术示范,通过粪便虫卵检查法和体外寄生虫检查法评估给药后的防治效果,通过牦牛体重、成活率等指标评估防治效益。结果表... 为评价牦牛主要寄生虫病高效低残留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效果,按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0.2 mg/kg体重剂量进行规模防治技术示范,通过粪便虫卵检查法和体外寄生虫检查法评估给药后的防治效果,通过牦牛体重、成活率等指标评估防治效益。结果表明,防治给药后7、14、35、151 d,牦牛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100%、100%、100%和80%,减少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1.5%;防治给药后7、14、35、151 d,原圆科线虫幼虫转阴率分别为83.3%、100%、100%和80%,减少率分别为93.7%、100%、100%和87.2%;防治示范后第7、14、35、151 d,对寄生于牦牛的牛颚虱的杀灭率均达100%;示范应用剂量对牦牛使用安全,防治技术示范群比未防治对照群的牦牛平均多增重8.26±2.13 kg/头,幼年牦牛成活率提高了2.83%。可见该防治技术对牦牛主要寄生虫病具有高效、安全、低残留的防治效果,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普利诺菌素注射剂 牦牛 寄生虫病 高效低残留防治技术 示范
下载PDF
牛巴贝斯虫病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韩元 李春花 +4 位作者 马豆豆 林伟山 李志 蔡进忠 雷萌桐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2期49-55,共7页
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其流行范围广,呈全球性分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严重时可导致牛死亡,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牛巴贝斯虫病的病原种类、传播媒介、流行概况... 牛巴贝斯虫病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其流行范围广,呈全球性分布。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等。严重时可导致牛死亡,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总结牛巴贝斯虫病的病原种类、传播媒介、流行概况、诊断与防制等,为牛巴贝斯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贝斯虫 病原种类 流行概况 防制
下载PDF
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神经毒素的破坏强度分析
11
作者 李生庆 胡国元 +2 位作者 李淑萍 范玉霞 韩生义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1-327,共7页
为探明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强度与害鼠对毒素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及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的灌胃半数致死剂... 为探明高原牧区不同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强度与害鼠对毒素的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霍恩氏法测定了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及青海松田鼠(Neodon fuscus)的灌胃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测定3种害鼠胃肠内容物及其上清液与D型肉毒毒素作用后的毒素残留量。结果表明:D型肉毒毒素对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及青海松田鼠的LD50分别为5110、5840、50100 MLD/kg。害鼠胃肠内容物对毒素的破坏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青海松田鼠、高原鼢鼠、高原鼠兔。3种害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作用存在差异,且LD50与毒素残留量之间呈正相关性。胃肠道环境差异是导致不同害鼠对D型肉毒毒素产生敏感性差异的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对今后选育高效、特异性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鼠害 D型肉毒毒素 肠内容物 破坏强度 青藏高原牧区
下载PDF
羊口疮病毒青海株的分子鉴定及其遗传进化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学勇 简莹娜 +5 位作者 朵红 李志 付永 马怡隽 沈秀英 郭志宏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第4期1-8,共8页
青海祁连地区某规模化养殖场羊群疑似感染羊口疮,为准确鉴定此地羊口疮病原并对流行毒株进行遗传变异研究,采集疑似羊口疮病毒感染的羊唇部结痂组织并进行PCR鉴定,对鉴定的3株ORFV毒株的抗原基因B2L和F1L及毒力基因VIR和GIF分别进行克... 青海祁连地区某规模化养殖场羊群疑似感染羊口疮,为准确鉴定此地羊口疮病原并对流行毒株进行遗传变异研究,采集疑似羊口疮病毒感染的羊唇部结痂组织并进行PCR鉴定,对鉴定的3株ORFV毒株的抗原基因B2L和F1L及毒力基因VIR和GIF分别进行克隆、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从病料中鉴定出3株ORFV,并分别命名为ORFV1/Ovis/QL/Qinghai/2021/China、ORFV2/Ovis/QL/Qinghai/2021/China和ORFV3/Ovis/QL/Qinghai/2021/China。经分析显示,ORFV1、ORFV2和ORFV3的B2L、F1L、VIR和GIF与数据库中ORFV参考株的相应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21%~97.27%和99.74%~97.35%、99.12%~95.41%和99.12%~92.69%、98.19%~95.29%和96.72%~91.26%、99.62%~95.21%和100.00%~93.96%。基于ORFV的4个基因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中国青海祁连ORFV毒株分别聚在中国株的进化分支上(B2L基因),印度毒株和中国毒株的进化分支上(F1L基因),印度毒株、中国毒株和阿根廷毒株的进化分支上(VIR基因),中国毒株德国株、美国株、日本株、新西兰株、英国株、法国株、芬兰株的进化分支上(GIF基因);青海祁连ORFV流行株具有多样性,与疫苗株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流行株间也有差异。结果表明,该养殖场确实发生了羊口疮疫病,病原为ORFV,且ORFV来源可能不同,4种基因发生了较大的变异,有必要开展更为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为防控青海地区的羊口疮疫病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口疮病毒 分子鉴定 遗传进化分析 青海
下载PDF
D型肉毒毒素灭鼠剂对棕背雪雀危害机理的试验研究
13
作者 李生庆 李淑萍 +4 位作者 胡国元 雷萌桐 韩生义 刘成录 王林业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64-969,共6页
以大白鼠(Rattus norvegicus)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照组,分别开展D型肉毒神经毒素对高原鸟类棕背雪雀(Pyrgilauda blanfordi)灌胃半数致死量(LD_(50))、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蛋白的破坏强度,以及棕背雪雀、高原鼠兔、... 以大白鼠(Rattus norvegicus)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对照组,分别开展D型肉毒神经毒素对高原鸟类棕背雪雀(Pyrgilauda blanfordi)灌胃半数致死量(LD_(50))、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蛋白的破坏强度,以及棕背雪雀、高原鼠兔、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和青海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体内VAMP1蛋白转录组测序分析,试图探析D型肉毒毒素生物灭鼠剂对高原牧区环境动物的安全性差异产生的机理,以及对高原牧区生境中与高原鼠兔同穴而居的棕背雪雀的危害程度。结果显示:棕背雪雀对D型肉毒毒素的敏感性介于高原鼢鼠与青海田鼠之间,LD_(50)为2.71万~3.16万MLD/kg(95%可信限为1.69万~4.88万MLD/kg);大白鼠胃肠内容物对D型肉毒毒素的破坏强度明显高于高原鼠兔及棕背雪雀;在基因编码区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水平上,棕背雪雀体内的VAMP1氨基酸序列(GenBank No.GQ905710)与昆明系小鼠完全相同,VAMP1氨基酸序列在第48号氨基酸位点(为48M型,而非48Ⅰ型)属于D型肉毒毒素敏感型氨基酸,表明棕背雪雀对D型肉毒毒素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现地鼠害防治中应精准控制鼠药投放剂量,建议采取药物警戒色趋避鸟类食毒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肉毒毒素 棕背雪雀 敏感性差异机理 毒饵安全性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贺曦 冶贵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30-1134,共5页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导致人与动物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坏死性肠炎、气性坏疽、食物中毒等主要病症。群体感应是细菌之间一种重要的通讯机制,参与调节细菌毒素分泌和致病相关等重要过程。通过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群...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条件致病菌,可以导致人与动物多种疾病,其中包括坏死性肠炎、气性坏疽、食物中毒等主要病症。群体感应是细菌之间一种重要的通讯机制,参与调节细菌毒素分泌和致病相关等重要过程。通过对产气荚膜梭菌的群体感应研究现状进行系统介绍,主要描述该菌所含群体感应系统的种类,各个群体感应与生物膜、毒素等致病相关表型的调控机制。产气荚膜梭菌已被证明具有两种群体感应系统,参与该菌毒素产生、生物被膜形成、孢子形成等致病性状。本研究进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产气荚膜梭菌致病相关机理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防控提供新的思路。今后研究应绘制出产气荚膜梭菌完整的QS系统,进一步寻找安全有效的抗感染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 群体感应 毒素因子 生物被膜 孢子
下载PDF
青藏高原田鼠源多刺带绦虫囊尾蚴的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15
作者 张学勇 简莹娜 +8 位作者 朵红 郭志宏 马霄 张青 赵存哲 郭帅 马万里 李志 付永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93-1198,共6页
为鉴定我国青藏高原分离的田鼠源绦虫囊尾蚴的种类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该囊尾蚴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绦虫cox1基因通用引物,利用PCR扩增并测序,初步鉴定该囊尾蚴。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该囊尾蚴为小型虫体,虫体背部和腹部稍扁平... 为鉴定我国青藏高原分离的田鼠源绦虫囊尾蚴的种类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该囊尾蚴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绦虫cox1基因通用引物,利用PCR扩增并测序,初步鉴定该囊尾蚴。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该囊尾蚴为小型虫体,虫体背部和腹部稍扁平,长度约为200.0 mm,虫体横截面直径约为2.5 mm;虫体分为3部分:前端部分直径通常略小,中间部分表面为皱褶区域,约占整个虫体的一半,后端部分细长,相对光滑,有平行的横向凹陷;PCR结果显示,在约440 bp处出现与预期目的片段大小相符的条带,测序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多刺带绦虫(T.polyacantha)cox1基因序列(EU544581)的同源性高达97.0%。初步表明该囊尾蚴属于多刺带绦虫囊尾蚴。采用多刺带绦虫线粒体cox1、nad1和12S rRNA特异性基因引物经PCR进一步鉴定并测序。将3个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的多刺带绦虫的相应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并构建这3个基因的进化树,分析它们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PCR结果显示,分别扩增到约390 bp(cox1)、480 bp(nad1)和240 bp(12S rRNA)的目的条带。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3个基因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多刺带绦虫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9.4%、98.7%和100.0%。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虫株的3个基因均与不同宿主的多刺带绦虫处于同一分支。本研究在国内首次鉴定到青藏高原田鼠源多刺带绦虫囊尾蚴,并分析其线粒体基因的同源性及遗传演化关系,为多刺带绦虫的分类、鉴定和种群遗传进化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等奠定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刺带绦虫 囊尾蚴 田鼠 鉴定 遗传进化
下载PDF
发酵床养殖模式对牦牛寄生虫病防治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李英 赵明川 +15 位作者 冶有义 安志兴 陈建军 仲海顺 马玉春 赵琰 康世花 吴振霞 李中余 赵荣 胡晓宇 何永彩 张勤文 高小龙 王稳 李增魁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3年第9期110-114,共5页
为探讨发酵床牦牛养殖模式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将120头体重均匀、体况良好的牦牛随机分为3个组(A、B、C),其中A组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并在试验期内进行2次驱虫,B组只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C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3个组分... 为探讨发酵床牦牛养殖模式对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将120头体重均匀、体况良好的牦牛随机分为3个组(A、B、C),其中A组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并在试验期内进行2次驱虫,B组只对垫料进行堆积发酵处理,C组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3个组分别在发酵处理前15 d(-15 d)、处理当天(0 d),及进牦牛后45、90、120 d,采集发酵床表层垫料及新鲜牦牛粪样,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虫卵沉淀法、麦克马斯特氏法进行寄生虫虫卵定性和定量检测,同时测定各组牦牛的体长和体高;从垫料发酵开始,每天测量3组试验牦牛发酵床垫料表层下20cm处的温度,连续测量15d。结果显示:A组、B组垫料最高温度分别达到(60.1±0.2)℃和(60.1±0.3)℃,其中A组显著高于C组(P <0.05),B组极显著高于C组(P <0.01),且发酵过程中A组和B组垫料的温度均维持在50℃以上;3组的垫料中都发现有蛔虫卵、吸虫卵、绦虫卵和球虫卵,但A组在牦牛进入后45 d时蛔虫卵和绦虫卵转阴,B组在试验期间始终能检测到虫卵,但有下降趋势,而C组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有虫卵存在,且数量呈持续上升趋势;A组牦牛的体高与体长在进入发酵床后显著高于B组(P <0.05),极显著高于C组(P <0.01)。结果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结合定期驱虫,能有效降低牦牛场寄生虫感染率,提高牦牛生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床 牦牛 粪污资源化利用 寄生虫虫卵 生产性能
下载PDF
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遗传分化特征
17
作者 付永 张海宁 +7 位作者 陈旺开 师正合 张学勇 郭志宏 朵红 沈秀英 孟茹 李志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9-315,共7页
目的 对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遗传分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青海省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玉树、果洛、黄南藏族自治州等棘球绦虫主要自然疫源地捕捉小型哺乳动物,剖检采集包囊,提取包囊组织基因组DNA,PCR扩增细... 目的 对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遗传分化特征进行分析,为青海省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玉树、果洛、黄南藏族自治州等棘球绦虫主要自然疫源地捕捉小型哺乳动物,剖检采集包囊,提取包囊组织基因组DNA,PCR扩增细胞色素氧化酶1 (cox1)基因并测序,运用DnaSP v6、Iqtree、BEAST v2.7.4等软件进行单倍型分析、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系统进化树构建及棘球绦虫属分化时间估算。结果从2 864只小型哺乳动物中共获得55份棘球蚴包囊。55份包囊DNA样品均扩增出长度约800 bp的cox1条带,其中37份为多房棘球绦虫,18份为石渠棘球绦虫,青海田鼠多房棘球蚴患病率为1.96%(37/1 884),高原鼠兔石渠棘球蚴患病率为1.84%(18/980)。37条多房棘球绦虫cox1序列共有单倍型5个,以EmH3单倍型为主(占33/37),单倍体多样性指数为0.207,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33 55,共有156个变异位点。18条石渠棘球绦虫cox1序列共有单倍型8个,以EsH2单倍型为主(占8/18),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778,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60 52;共有14个变异位点。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的13个单倍型上传GenBank,单倍型EmH1~EmH5的登录号依次为OR821706、 OR821707、 OR830343、 OR830344、 OR826123, EsH1~EsH8登录号依次为OR835156、 OR835157、OR830376、OR830378、OR831110、OR875250、OR835161、OR841080。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多房棘球绦虫的5个单倍型与多房棘球绦虫亚洲株聚为一支,石渠棘球绦虫的8个单倍型与GenBank中的石渠棘球绦虫聚为一支。基于cox1基因的分化时间结果显示,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和伏氏棘球绦虫的共同祖先存在于约5.67百万年前(Mya)(95%CI:4.72~6.66 Mya),细粒棘球绦虫、石渠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平均分化时间约为2.02 Mya (95%CI:1.51~2.49 Mya)。结论 青海地区多房棘球绦虫和石渠棘球绦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多房棘球绦虫以EmH3单倍型为主,石渠棘球绦虫以EsH2单倍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房棘球绦虫 石渠棘球绦虫 单倍型 cox1基因 系统发育分析 分化时间
原文传递
D型肉毒毒素对鱼类毒性及不同介质中的降解试验
18
作者 胡国元 李秀萍 +2 位作者 李淑萍 韩生义 李生庆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3期11-14,共4页
为探讨新型生物灭鼠剂D型肉毒毒素灭鼠剂的环境安全性,本文用D型肉毒毒素对鱼类毒性进行水解、光解及土壤降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鱼在供试物浓度达100 mg/L时未出现死亡。D型肉毒毒素在25℃,pH4、pH7及pH9的缓冲液中的水解半衰期t 0.5均... 为探讨新型生物灭鼠剂D型肉毒毒素灭鼠剂的环境安全性,本文用D型肉毒毒素对鱼类毒性进行水解、光解及土壤降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鱼在供试物浓度达100 mg/L时未出现死亡。D型肉毒毒素在25℃,pH4、pH7及pH9的缓冲液中的水解半衰期t 0.5均为30 d;在50℃,pH4、pH7及pH9的缓冲液中水解半衰期t 0.5均小于5 d;在氙灯4000 luminance(光照度)下,水中光解半衰期为t 0.5=10 h。土壤对D型肉毒毒素吸附率为99.95%~100%。实验证明该生物毒素灭鼠剂靶向性强,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光解、水解及土壤吸附作用易降解,对鱼类安全,环境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型肉毒毒素 鱼类毒性 水解 光解 土壤降解
下载PDF
牦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才让周在 丁晓宇 +5 位作者 简莹娜 李秀萍 王光华 王戈平 胡勇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3期5-10,共6页
本研究对刚察县沙柳河镇某养殖场中病死牦牛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PCR检测、分型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于死亡牦牛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到荚膜A型脂多糖L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株对多粘菌素、多粘菌素B、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 本研究对刚察县沙柳河镇某养殖场中病死牦牛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PCR检测、分型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于死亡牦牛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到荚膜A型脂多糖L3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株对多粘菌素、多粘菌素B、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头孢唑林、呋喃妥因、恩诺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氧氟沙星、头孢唑林/先锋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共14种药物敏感;对新生霉素、万古霉素、阿米卡星3种药物耐药;对强力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中敏。该研究为本地区流行菌株疫苗研制以及药物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鉴定 药敏试验 防治
下载PDF
天峻县牦牛牛出败的诊治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贵元 简莹娜 +4 位作者 扎西东主 王戈平 胡勇 李秀萍 马利青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3年第3期65-66,共2页
采用实地调查、临床剖解、细菌分离培养及PCR检测等方法,对来自天峻县木里镇某养殖户的病死牦牛进行诊断,从死亡牦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到巴氏杆菌,经PCR检测发现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条带,因此该病例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牛出败而导致死... 采用实地调查、临床剖解、细菌分离培养及PCR检测等方法,对来自天峻县木里镇某养殖户的病死牦牛进行诊断,从死亡牦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到巴氏杆菌,经PCR检测发现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条带,因此该病例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牛出败而导致死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检测 牦牛 多杀性巴氏杆菌 牛出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