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初中地理新教材浅析
1
作者 周海元 《大观周刊》 2011年第23期211-211,共1页
初中地理新教材以新的理念,对新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具有如下一些突出的特点 1突出了活动内容,优化结构编排 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以大篇幅的容量表述“活动”,既动眼动脑,又动口动手,给... 初中地理新教材以新的理念,对新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教材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具有如下一些突出的特点 1突出了活动内容,优化结构编排 活动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以大篇幅的容量表述“活动”,既动眼动脑,又动口动手,给学生以最大限度的思维空间,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这是以往的教材所无法比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材 基础教育 活动内容 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 思维空间 容量表
下载PDF
初中数学复习方法初探
2
作者 杨毛加 《大观周刊》 2011年第23期251-251,共1页
在初中数学每学期的总复习中,复习面广,内容较多,时间紧迫,极易引起两极分化的特点。加强反馈,不断提高是一种有的放矢的针对性复习,使复习课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可以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关键词 复习方法 数学 初中 复习课 时间
下载PDF
浅谈班级管理的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3
作者 巴桑卓玛 《大观周刊》 2011年第23期249-249,共1页
班主任是每个教学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影响着他们一生的成长道路。班主任只有立足学生实际,勇于创新,掌握适应学生整体发展的本领,实现班级管理的创新,才能促进学生走向成功。
关键词 创新意识 班级管理 班主任 学生 领导者
下载PDF
浅析中学汉语文综合性学习路径探究
4
作者 马晓芳 《大观周刊》 2012年第45期311-311,共1页
《汉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培养及科学思想方法的掌握,对教材的安排要求“有开放性和弹性”,除了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中学汉语文 综合性学习 探究
下载PDF
浅谈对新课标下中学汉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5
作者 项欠多杰 《大观周刊》 2012年第45期310-310,共1页
通过一定模式或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从中可以学到"渔"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写作;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在一定时间内寻求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流行学与练的... 通过一定模式或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从中可以学到"渔"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写作;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课堂讨论,在一定时间内寻求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流行学与练的结合,使学生当堂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最后对所学课文或每个单元进行归纳或总结,寻求借鉴之路。具体做法为:自主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指导——总结感悟——练习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汉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试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初中汉语文教学质量
6
作者 刘桂花 《大观周刊》 2012年第45期307-307,共1页
新课程改革强调汉语文教学要使学习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本文探讨了在新型的学习模式下进行初中汉语文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 汉语文教学 初中 创新
下载PDF
浅谈中学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7
作者 德吉措 《大观周刊》 2012年第28期232-232,共1页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本文从几个方面来浅谈中学汉语言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教学 文化
下载PDF
语文教学方法略谈
8
作者 林红霞 《魅力中国》 2011年第18期356-356,共1页
讨论训练法给学生在课堂上大量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在成功或失败中积累语文基础知识、锻炼基本技能。这样培养的学生,不但应试能力强,而且实际能力强,达到高分高能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略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