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占银 阿尖措 苏桂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第12期139-142,共4页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疼痛、活动障碍表现,经手术确诊为为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感染的84例...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价值。方法以2015年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后出现疼痛、活动障碍表现,经手术确诊为为假体松动或假体周围感染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展开回顾性分析。于显像前1周内行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并行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检查,获得SPECT血流相、血池相、延迟相、SPECT断层图像、CT断层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将实验室检查及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确诊结果对照,比较二者鉴别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84例患者,经假体翻修术确诊为假体周围感染者52例,假体松动32例;实验室检查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Kappa值为0.224,一致性较差;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Kappa值为0.796,一致性较好;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显著高于实验室检查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9.621,16.460,P均<0.05)。结论较之于常规实验室检查,SPECT/CT结合三相骨显像诊断效能更高,更接近手术确诊结果,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ECT/CT融合图像 三相骨显像 假体周围感染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术中术后失血及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27
2
作者 赵洪顺 阿尖措 +2 位作者 高顺红 李永刚 郭立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3-498,共6页
背景:多数研究是在全髋关节置换开始前将氨甲环酸静脉注射入患者体内,观察其对显性及隐形失血的影响,很少有研究观察氨甲环酸治疗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失血以... 背景:多数研究是在全髋关节置换开始前将氨甲环酸静脉注射入患者体内,观察其对显性及隐形失血的影响,很少有研究观察氨甲环酸治疗后血液中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应用对全髋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失血以及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青海红十字医院就诊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在安置假体后给予氨甲环酸静脉点滴,对照组38例在相同时间给予等量的氯化钠静脉点滴。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量及输血率;测量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刻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记录2组患者发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1)治疗组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输血率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2)治疗组术后3 h、1 d、3 d、7 d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3)术后3 h、1 d及3 d时2组患者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逐渐升高,且对照组升高更多(P <0.05);(4)围置换期2组患者无发热、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提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全髋关节置换后出血,且能够降低白细胞介素6及C-反应蛋白释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失血 手术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组织工程 全髋关节置换 围关节置换期 置换后出血
下载PDF
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占银 阿尖措 +2 位作者 郝岩 马继伟 贾生龙 《青海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1-7,共7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接受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 目的:探讨一期后外侧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03例接受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胸腰椎结核患者。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植骨融合情况。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脊柱畸形改善(Cobb角)及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0~2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0.3±4.1)个月;手术时间(90~210)min,平均手术时间(163±55)min;术中出血量(200~1 200)mL,平均术中出血量(610±350)mL。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2例发生伤口浅表感染,无其他严重手术不良并发症。ASIA分级E级人数比例从术前49.5%(51/103)上升至术后1年84.5%(87/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ESR与CRP在术后1个月及1年均有明显下降(P <0.001)。脊柱后凸Cobb角从术前(56.1±12.4)°降低至术后1周(26.1±5.2)°,术后1个月(23.2±5.0)°及术后1年(19.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疼痛VAS评分从术前(8.0±2.2)分,下降至术后1周(5.0±1.3)分,术后1个月(3.2±1.2)分,术后1年下降至(2.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该手术能有效校正脊柱畸形、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疼痛及患者结核中毒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结核 椎间孔入路 病灶清除 椎间非结构性植骨融合 一期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