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土族文化艺术的保护与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曹娅丽 《青海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土族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社会学角度讲 ,土族文化艺术尚处在原生形态 ,依然保存着古朴原始的遗风 ,从中可窥探到土族先民的精神寄托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 ,探寻到土族的历史以及与多民族交融的轨迹。从文化... 土族文化艺术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社会学角度讲 ,土族文化艺术尚处在原生形态 ,依然保存着古朴原始的遗风 ,从中可窥探到土族先民的精神寄托和对文化艺术的审美追求 ,探寻到土族的历史以及与多民族交融的轨迹。从文化学角度讲 ,土族文化艺术积淀厚重 ,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这种原生态的文化艺术已成为研究土族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成为世人瞩目、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基于此 ,文中通过对其艺术的全面审视与分析 ,提出建构三个文化生态保护圈和一个研究保护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土族 文化艺术遗产 文化艺术类型 生态文化价值 人文价值 遗产保护
下载PDF
青海果洛“格萨尔”藏戏艺术 被引量:7
2
作者 曹娅丽 《西藏艺术研究》 2003年第4期64-68,共5页
关键词 青海 果洛藏族自治州 藏戏艺术 《格萨尔王传》 英雄史诗 演出特点 表演形式
下载PDF
青海坛城艺术
3
作者 张青勇 《党的生活(青海)》 2016年第5期66-67,共2页
青海坛城,梵文叫“曼荼罗”,藏语称“吉廓”,是藏传佛教密宗中最为重要的图像之。坛城艺术是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具有近千年的历史渊源。据统计,坛城有100多种,名称、图案各不相同.式样丰富多彩,分类也十分繁杂。
关键词 艺术 青海 藏传佛教 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曼荼罗
下载PDF
关于昆仑文化作为青海省标志性文化的思考 被引量:8
4
作者 赵宗福 鄂崇荣 +1 位作者 解占录 霍福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3期31-38,共8页
本文对昆仑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特色项目及其地位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梳理和分析。认为昆仑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既包括各类精英文化,也包括各民族民间文化,昆仑文化可以作为涵盖青海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并在对青海... 本文对昆仑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特色项目及其地位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梳理和分析。认为昆仑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既包括各类精英文化,也包括各民族民间文化,昆仑文化可以作为涵盖青海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并在对青海省近年来昆仑文化的开发模式进行回顾的同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文化 内涵 分类 地位 发展
下载PDF
青海宗日舞蹈盆的文化符号学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霍福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54,共7页
本文通过符号和数的分析,认为青海宗日舞蹈盆中的实心圆点代表的是太阳,锥立状人代表了古代的“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一年有两次和太阳有关的卜筮内容,叫做“十辉法”。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 本文通过符号和数的分析,认为青海宗日舞蹈盆中的实心圆点代表的是太阳,锥立状人代表了古代的“九巫”,他们在进行一种原始的迎日送日仪式,一年有两次和太阳有关的卜筮内容,叫做“十辉法”。其中的连臂舞蹈为太阳舞,是后世连臂舞的最初意义和形态。这件舞蹈盆既是一部古代的巫书,也是历书,还是地理志,更是民俗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 宗日文化 舞蹈纹彩陶盆 文化符号学 卜筮 连臂舞蹈
下载PDF
村落民俗的文化结构浅析——以青海省湟中县苏木世村的民俗结构分析为个案 被引量:2
6
作者 霍福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4期193-198,共6页
本文以青海省湟中县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等文化事象为视角,分析了一个多民族村落的静态文化结构和动态文化结构,认为动态文化结构包括四种基本结构,即"信仰—仪式"结构、"文化—权力"结构、"礼仪—道德&qu... 本文以青海省湟中县苏木世村的农事祭祀活动等文化事象为视角,分析了一个多民族村落的静态文化结构和动态文化结构,认为动态文化结构包括四种基本结构,即"信仰—仪式"结构、"文化—权力"结构、"礼仪—道德"结构、"价值—观念"结构,这些结构建立在静态结构基础之上,在村落文化的建构中发挥着真正的作用。由于这些结构的解构和建构是经常的,村落文化因此表现出动态演变的特点。而推动和维护这些结构关系的,正是民间的"交换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苏木世 村落民俗 静态结构 动态结构 个案研究
下载PDF
浅谈《格萨尔》唐卡艺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冶青措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9年第3期82-84,共3页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它在民间的流传形式很多,《格萨尔》唐卡就是其中一主要的流传形式。本文结合两者的关系进而分析《格萨尔》唐卡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 格萨尔 唐卡 仲唐 艺术
下载PDF
青海土族“纳顿”文化现象解读 被引量:5
8
作者 马达学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79-84,共6页
土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在青海高原上的民族群体,并创造了自己的乡土文化。而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纳顿"会,涵盖了宗教、民俗、艺术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在今天它仍渗透到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某些方面。它既... 土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在青海高原上的民族群体,并创造了自己的乡土文化。而民和三川地区的土族"纳顿"会,涵盖了宗教、民俗、艺术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科学领域,在今天它仍渗透到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某些方面。它既保持了自身文化的主体精神,又成为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族纳顿 乡土文化 民族宗教 艺术特色
下载PDF
音乐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罗成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97-98,共2页
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是一种经验的方式,是对音乐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音乐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音乐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又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本文应用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 音乐社会学的研究是一种经验的方式,是对音乐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种社会音乐现象所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音乐社会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又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本文应用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结合作者从事音乐创作研究的实践经验对其进行新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社会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南京竹子巷”与青海汉族移民——民族学视野下民间传说故事的记忆和流变 被引量:6
10
作者 霍福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8-28,共11页
寻找自己的本源,是各民族中常见的话题。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来自“南京竹子巷”。本文运用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对这个传说进行解读,认为传说有事实背景。故事的传播源不在南京,而在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 寻找自己的本源,是各民族中常见的话题。青海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传说,认为青海汉族来自“南京竹子巷”。本文运用文本资料和民俗资料,对这个传说进行解读,认为传说有事实背景。故事的传播源不在南京,而在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的麻地沟,这里的汉传佛教寺院能仁寺所主持的《目连戏》演出是传说的传播源,河湟地区的社火是传说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些周期性的文化活动通过其特有的宣教功能,使一个宗教记忆的符号形成了一个汉文化影响圈,并使河湟地区的各民族都认为是信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汉族 祖源传说 故事解读
下载PDF
青海黄南藏戏的改革的提高与文人的参与 被引量:3
11
作者 曹娅丽 《西藏艺术研究》 2006年第4期24-29,共6页
藏戏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发展,不断进行新的综合,使它保持青春活力。黄南藏戏之所以发展较快,名声显赫,就是有一批文人的参与,他们为黄南藏戏的形成、革新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可以说,黄南藏戏是僧侣文... 藏戏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也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革新发展,不断进行新的综合,使它保持青春活力。黄南藏戏之所以发展较快,名声显赫,就是有一批文人的参与,他们为黄南藏戏的形成、革新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可以说,黄南藏戏是僧侣文人以及藏汉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戏 文人 青海 继承传统 艺术家 剧种
下载PDF
藏族《格萨尔》唐卡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冶青措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1-114,共4页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博大精深的英雄史诗,它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藏族《格萨尔》唐卡,则以绘画的形式形象而艺术地再现了史诗的主要内容。作为藏族民族民间艺术的精品和瑰宝,其继承和发展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格萨尔》 唐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青海民间藏戏面具文化之印象 被引量:2
13
作者 马达学 《西藏艺术研究》 2005年第4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面具文化 藏戏 青海 80年代 研究成果 传统剧目 表演风格 审美价值
下载PDF
藏族节日是传承藏族艺术的载体 被引量:3
14
作者 冶青措 《西藏艺术研究》 2009年第2期83-85,共3页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藏族节日,反映了藏族人民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艺术创造和审美情趣,是展示藏族艺术的舞台,是传承和弘扬藏族艺术的盛会。
关键词 藏族 节日 艺术
下载PDF
浅谈河湟“花儿”的艺术魅力及其保护与发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桂花 《青海师专学报》 2007年第1期36-41,共6页
河湟“花儿”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由于河湟“花儿”艺术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从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从文化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它凝聚着青海... 河湟“花儿”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由于河湟“花儿”艺术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从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从文化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它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河湟“花儿”应予以充分地保护与发展,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魅力 保护 发展
下载PDF
青海化隆地区回族宴席舞考察报告
16
作者 马桂花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7年第3期61-66,共6页
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青海省化隆地区的回族宴席舞的历史渊源、现状及如何发掘、保护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回族宴席舞作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与保护。
关键词 回族宴席舞 历史渊源 表演特征 现状 传承
下载PDF
青海目连手抄本述略
17
作者 霍福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3期115-119,共5页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青海民和,同时发现了目连戏剧和目连说唱两个手抄本,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手抄本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目连 目连戏 目连说唱 手抄本 内容简述
下载PDF
青海图巴营村的“交雨粮”仪式调查报告
18
作者 霍福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2-127,共6页
在青海省湟中县拦隆口镇的图巴营村,流传着一个"交雨粮"的民间祭祀活动。每年正月初一半夜时分,村民们到附近的山神庙处向雷部交公粮,以求当年秋天时庄稼免遭冰雹的侵害。笔者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并作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 青海 图巴营 交雨粮 民间祭祀
下载PDF
青海门源地区回族宴席舞考察报告
19
作者 马桂花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125,共5页
文章在青海省海北地区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宴席舞进行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宴席舞的历史渊源、现状作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并提出回族宴席舞做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应予以充分的发掘与保护。
关键词 回族宴席舞 历史渊源 表演特征 现状与传承
下载PDF
音情舞韵 意境时尚——评大型音画史诗《秘境青海》
20
作者 罗成 《西藏艺术研究》 2009年第2期43-49,共7页
2009年2月20日——25日,由青海省政府组织策划、北京成桥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编排,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音画史诗《秘境青海》在北京保利剧院连续隆重上演五场。该剧以昆仑神话作为大背景,围绕西王母这位昆仑神话中的... 2009年2月20日——25日,由青海省政府组织策划、北京成桥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编排,青海省民族歌舞剧院演出的大型音画史诗《秘境青海》在北京保利剧院连续隆重上演五场。该剧以昆仑神话作为大背景,围绕西王母这位昆仑神话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宣扬天人合一、人类和谐的象征主义的寓言故事;采用现代和远古、东方和西方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突出“新、奇、美”的剧情,以新颖独特的构思、气度恢宏的场面、精雕细刻的编排、技艺精湛的表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海省 史诗 北京保利剧院 时尚 意境 有限责任公司 艺术表现形式 昆仑神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