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应霞 王进英 +4 位作者 董国鑫 雷风 苏学民 白琴 陈霞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38,共8页
为有效提高油脂品质,以亚麻籽、油菜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为原料,对其进行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并压榨制油,研究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主体组分、挥发性组分和微量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和湿热预处理... 为有效提高油脂品质,以亚麻籽、油菜籽、花生、芝麻和葵花籽为原料,对其进行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并压榨制油,研究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主体组分、挥发性组分和微量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指标均有影响,总体上可提高植物油的感官品质,但会使酸值和过氧化值有所增加;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5种植物油中共检测出了8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后,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明显增加,葵花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显著增加;焙炒和湿热预处理能有效提高植物油总酚含量,特别是湿热预处理芝麻油,其总酚含量是未处理的1.9倍;焙炒和湿热预处理葵花籽油的V_(E)含量较未处理的分别增加了12.7%和19.2%,但对其他植物油的V_(E)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焙炒和湿热预处理在不影响油脂理化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了其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是理想的油料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炒 湿热 植物油 感官品质 脂肪酸 挥发性组分 微量组分
下载PDF
真空冷冻干燥和超声波预处理对植物油品质特性的影响
2
作者 王淑珍 王进英 +5 位作者 雷风 甘生睿 苏学民 白琴 陈霞 王树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32,共8页
为探究低温预处理技术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芝麻为原料,进行超声波和真空冷冻干燥预处理,采用螺旋榨油机压榨制油,分析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黏度、透明度、滋味)、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色... 为探究低温预处理技术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芝麻为原料,进行超声波和真空冷冻干燥预处理,采用螺旋榨油机压榨制油,分析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黏度、透明度、滋味)、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营养组分(脂肪酸、甘油三酯、总酚、维生素E)及挥发性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超声波预处理,植物油的透明度、滋味和气味较好,而真空冷冻干燥预处理植物油的黏度、气味和滋味与未处理组相比变化不明显;经2种方式预处理后,5种植物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挥发性成分有明显变化;经真空冷冻干燥和超声波预处理,除超声波预处理葵花籽油外,植物油中总酚含量分别是未处理组的1.04~1.90倍和1.10~1.55倍,除菜籽油外,植物油中维生素E含量分别比未处理组增加了0.50%~26.56%和1.40%~49.99%。总体而言,超声波和真空冷冻干燥预处理不会造成植物油感官品质、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含量的下降,且能提高微量营养组分的含量,获得综合品质较好的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真空冷冻干燥 超声波 预处理 品质
下载PDF
菜籽预处理方法对菜籽饼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甘生睿 王进英 +4 位作者 董国鑫 雷风 李应霞 苏学民 白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73-181,共9页
以菜籽为原料,分别经3种热处理(烘烤、焙炒、微波)和3种非热处理(超声、冻融、真空冷冻干燥)再螺旋压榨后提取菜籽油,获得菜籽饼,对比不同预处理对菜籽出油率、菜籽饼的基本营养成分(粗灰分、水分及挥发性物质、粗蛋白、总磷)、蛋白氨... 以菜籽为原料,分别经3种热处理(烘烤、焙炒、微波)和3种非热处理(超声、冻融、真空冷冻干燥)再螺旋压榨后提取菜籽油,获得菜籽饼,对比不同预处理对菜籽出油率、菜籽饼的基本营养成分(粗灰分、水分及挥发性物质、粗蛋白、总磷)、蛋白氨基酸含量及其组成评价和抗营养因子(硫苷、植酸、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炒组出油率最高,为33.00%,3种热处理组的出油率均显著高于3种非热处理组;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会对菜籽饼水分及挥发物、粗蛋白、总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尤其是粗蛋白,焙炒组相较于烘烤组粗蛋白含量减少了19.78%,制油前预处理对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7种菜籽饼的氨基酸总量在405.11~491.15 mg/g;烘烤组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最高,冻融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最低,焙炒组的氨基酸组成最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氨基酸模式,超声组则相差最大;3种热处理均能有效降低菜籽饼粕中植酸和硫苷含量,真空冷冻干燥预处理能显著降低植酸含量(P<0.05)。该研究为后续菜籽饼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处理 菜籽饼 营养成分 氨基酸 抗营养因子
下载PDF
烘烤和微波预处理对植物油品质特性影响的研究
4
作者 杨芙蓉 王进英 +5 位作者 雷风 陈霞 甘生睿 李应霞 苏学民 白琴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1-129,共9页
选用亚麻籽、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进行烘烤预处理和微波预处理,利用螺旋压榨制得5种植物油。研究2种预处理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主体组分、挥发性组分和微量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预处理后5种植... 选用亚麻籽、油菜籽、花生、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进行烘烤预处理和微波预处理,利用螺旋压榨制得5种植物油。研究2种预处理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理化指标、主体组分、挥发性组分和微量营养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预处理后5种植物油感官评价总分比微波预处理组高4.2~1.9分,说明烘烤预处理更有利于保持5种植物油的感官品质。预处理后5种植物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都有显著变化(P<0.05),其中,烘烤预处理后亚麻籽油、葵花籽油过氧化值分别增加了1.2倍和2.4倍,但均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种热处理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微波预处理后,除了芝麻油,其他4种植物油UFA/SFA比例增加0.45~1.02 g/100 g。2种预处理对5种植物油挥发性物质含量也产生影响,尤其微波预处理后菜籽油和花生油中杂环类物质吡嗪类和呋喃类增加到10.25%和18.54%。2种预处理后都有利于提升5种植物油中总酚和VE含量,其中,微波预处理后芝麻油中总酚含量提升了1.7倍、葵花籽油中VE含量提升了1.5倍(1.08 g/kg)。烘烤预处理有利于提升这5种植物油感官品质,微波预预处理是制备浓香型植物油的理想工艺,同时,2种预处理都能提升植物油自身抗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油 烘烤处理 微波处理 品质特性
下载PDF
GC-MS同时测定菜籽油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
5
作者 李应霞 王进英 +3 位作者 董国鑫 雷风 苏学民 白琴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44-149,共6页
建立一种通过GC-MS同时测定菜籽油中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正庚烷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5(g/mL)、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15 min。方法测定的菜籽油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的含量,... 建立一种通过GC-MS同时测定菜籽油中角鲨烯、生育酚、植物甾醇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方法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正庚烷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5(g/mL)、超声温度60℃、超声时间15 min。方法测定的菜籽油中角鲨烯、生育酚和植物甾醇的含量,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其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93%、99.44%、99.59%,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检出限为0.003~0.028 mg/mL。建立的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菜籽油中微量组分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籽油 角鲨烯 生育酚 植物甾醇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和多目标决策的货位优化策略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晓艳 张东洋 +2 位作者 苏学斌 代钰贺 赵春东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5-80,共6页
为了解决自动化立体仓库的随机库存在线动态货位分配问题,针对仓库货物出入库效率、货物分类存储的合理性和货架整体稳定性方面的需求,基于加权归一化处理多目标决策构建了货位分配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二次优化遗传算法(quadrat... 为了解决自动化立体仓库的随机库存在线动态货位分配问题,针对仓库货物出入库效率、货物分类存储的合理性和货架整体稳定性方面的需求,基于加权归一化处理多目标决策构建了货位分配优化数学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二次优化遗传算法(quadratic optimization genetic algorithm,QOGA),并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收敛速度大幅提高,出入库效率、货架稳定性明显提升,货物分类存储更加合理.由多目标决策结果验证了改进QOGA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货位优化 多目标决策 遗传算法 建模仿真
下载PDF
螺旋压榨制油法对不同植物油品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甘生睿 李应霞 +4 位作者 雷风 苏学民 白琴 陈霞 王进英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4-171,共8页
以菜籽、花生、亚麻籽、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螺旋压榨法制油(热榨),与未处理组(冷榨)作对比,研究螺旋压榨制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透明度、黏度、滋味)、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色泽... 以菜籽、花生、亚麻籽、葵花籽、芝麻5种油料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螺旋压榨法制油(热榨),与未处理组(冷榨)作对比,研究螺旋压榨制油法对5种植物油感官指标(色泽,气味、透明度、黏度、滋味)、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皂化值、色泽、水分及挥发物)、主体组分(脂肪酸、挥发性组分、甘油三酯)、微量组分(总酚、维生素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制油方法对植物油的感官品质、理化指标产生显著影响(P<0.05);制油方法对植物油脂肪酸组成及甘油三酯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但会使植物油特征香气组分发生明显变化;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菜籽油、热榨芝麻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总酚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2、1.7、1.1、1.5、1.5倍;热榨亚麻籽油、热榨花生油、热榨葵花籽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冷榨工艺的1.07、1.06、1.14倍,冷榨菜籽油、冷榨芝麻油的维生素E含量分别是热榨工艺的1.02、1.0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压榨 焙炒预处理 热榨 冷榨 植物油
下载PDF
焙炒处理对不同植物油品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国鑫 王淑珍 +4 位作者 雷风 白琴 苏学民 宋杨波 王进英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9-25,共7页
为了研究焙炒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和芝麻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液压压榨法制油(热榨油),分析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主体组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甘三酯组成及含量、... 为了研究焙炒对植物油品质的影响,以油菜籽、亚麻籽、花生、葵花籽和芝麻为原料,经焙炒处理后采用液压压榨法制油(热榨油),分析植物油的理化指标(酸值、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色泽)、主体组分(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挥发性组分)和总酚含量,并与未焙炒处理直接压榨制取的油(冷榨油)作对比。结果表明:热榨油酸值和过氧化值显著高于冷榨油(p<0.05),其中,热榨亚麻籽油酸值(KOH)最高(0.96 mg/g),热榨菜籽油过氧化值最高(1.02 mmol/kg);冷榨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显著高于热榨油(p<0.05),其中冷榨花生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最高(0.16%);热榨油的色泽较冷榨油深,其中热榨菜籽油的色泽最深(R1.1,Y31);焙炒对植物油脂肪酸和甘三酯组成及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热榨油中醇类、醛类和酸类等挥发性组分较少,但杂环类物质较多;热榨菜籽油、亚麻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芝麻油总酚含量分别是其冷榨油的1.38、1.57、1.51、1.80倍和1.27倍。因此,焙炒对植物油品质影响较大,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合适的预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焙炒处理 植物油 理化指标 脂肪酸组成 甘三酯组成 挥发性组分 总酚
下载PDF
辣椒品种对辣椒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9
作者 李应霞 王进英 +4 位作者 董国鑫 雷风 苏学民 白琴 陈霞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57-263,共7页
采用6个不同品种的辣椒(线辣椒、朝天椒、二荆条、七星椒、三鹰椒、天等椒)制备辣椒油,测定其感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色度值和挥发性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6种辣椒油中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感官评价结果表明,6种辣椒油... 采用6个不同品种的辣椒(线辣椒、朝天椒、二荆条、七星椒、三鹰椒、天等椒)制备辣椒油,测定其感官指标、酸价、过氧化值、色度值和挥发性物质,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研究6种辣椒油中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感官评价结果表明,6种辣椒油的单一风味强度和整体风味强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5与其他5个样品比较,表现出相对较强的辛香味、胡椒味、香甜味和整体风味,其感官评分最高。辣椒油的酸价为0.11~0.17 mg/g,过氧化值为0.53~1.13 mmol/kg,均达到Q/TRX 0004S—2020《辣椒油(食用调味油)》中指标要求;S4辣椒油的亮度值(L^(*)值)和黄值(L^(*)值)最高,S3的红值(L^(*)值)最大。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检测出60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有醛类、酯类、醇类和烯烃类,不同品种的辣椒对辣椒油中挥发性物质的含量有显著影响。芳樟醇、正己醛、反-2,4-庚二烯醛、反-2,4-癸二烯醛、壬醛、乙酸甲酯、β-水芹烯、右旋萜二烯、桧烯、月桂烯和柠檬烯是导致辣椒油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这11种化合物对辣椒油整体香气的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成分分析显示,反-2,4-庚二烯醛、反-2,4-癸二烯醛、β-水芹烯、右旋萜二烯对S1样品的影响较大,芳樟醇、柠檬烯、月桂烯、壬醛等对S5样品的影响较大,与其他辣椒油样品区别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油 气相色谱-质谱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