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个别前牙反的三维数字化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旭 章晶晶 +5 位作者 原福松 王郁 李成皓 Juha Eerik Varrela 岳江 葛立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32-537,共6页
目的: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混合牙列期儿童个别前牙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例存在个别前牙反的混合牙列期患儿,共计12颗前牙,用藻酸盐采取上、下颌印模并灌制硬石膏模型,送做萌出诱导矫治器,应用该矫治器进行治疗。通过Smart O... 目的: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混合牙列期儿童个别前牙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例存在个别前牙反的混合牙列期患儿,共计12颗前牙,用藻酸盐采取上、下颌印模并灌制硬石膏模型,送做萌出诱导矫治器,应用该矫治器进行治疗。通过Smart Optics Activity 880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患儿治疗前、后的三维牙颌数字模型,应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Studio 2012构建三维重叠模型,利用Imageware 13.2软件测量反的上、下切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变化,对矫治前、后的覆、覆盖进行测量。应用铜丝测量法直接测量上、下颌牙弓弧长,相应的牙冠宽度(未萌出的恒牙按照X线片法预测牙冠宽度)减去牙弓弧长计算上、下颌牙弓的拥挤程度。使用SPSS17.0软件对同一患儿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测量指标的术后改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发现符合正态分布,然后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疗程为(5.6±2.7)个月,矫治过程中,上、下切牙在三维位移上均主要表现为唇倾(P<0.001、P=0.025)。经过萌出诱导矫治器的治疗,覆减少了(1.01±0.9)mm(t=-3.531,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前、术后覆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0.771,P=0.460)。上颌拥挤度减少了(1.9±0.99)mm(t=-6.042,P<0.001),下颌拥挤度减少了(1.9±0.74)mm(t=-8.143,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萌出诱导矫治器可以治疗混合牙列期个别前牙反,同时有建立正常覆、覆盖,排齐牙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牙列期 个别前牙反[牙合] 萌出诱导矫治器 三维测量分析
下载PDF
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的临床初探及三维数字化技术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王郁 赵一姣 +5 位作者 李成皓 王宇光 王勇 Juha Eerik Varrela 岳江 葛立宏 《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15年第2期91-95,共5页
目的 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的效果,并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分析.方法 对13例存在上颌中切牙间隙的病例应用萌出诱导矫治器进行矫治,应用SmartOptics Activity 880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患儿治疗前后三维牙颌数字模... 目的 探讨萌出诱导矫治器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的效果,并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分析.方法 对13例存在上颌中切牙间隙的病例应用萌出诱导矫治器进行矫治,应用SmartOptics Activity 880牙颌模型扫描仪,获取患儿治疗前后三维牙颌数字模型,应用三维逆向工程软件测量上、下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上的移动变化.对矫治前后覆(牙合)覆盖的测量值,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以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例病例上中切牙间隙完全关闭,左右上中切牙平均近中位移量分别为1.17±0.20 mm和1.23±0.22 mm,平均覆(牙合)由治疗前的4.97±1.49 mm减小为治疗后的2.61±0.79 mm(t=8.083,P<0.05),平均覆盖由治疗前的4.95±1.86 mm减小为治疗后的2.66±0.58 mm(t=5.723,P<0.05),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萌出诱导矫治器可以治疗儿童上颌中切牙间隙,在关闭牙间隙的同时有改善覆(牙合)覆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切牙间隙 正畸矫治器 三维测量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