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对降水的非线性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孙乐 王毅 +1 位作者 李洋 孙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6-767,共12页
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发育的共同影响,其响应特征和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胁迫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应对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丧失。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115个样点的调查取样,测定群落叶片碳、氮和... 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发育的共同影响,其响应特征和过程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胁迫下植物的适应策略,以应对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丧失。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115个样点的调查取样,测定群落叶片碳、氮和磷含量(LC、LN和LP)及干物质量(LDMC)4种能够反映植物生存策略的叶片功能性状,以物种相对多度为基础计算群落加权平均值(CWM)。结合降水量、气温和土壤因子,探索高寒草地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降水量对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影响显著(P<0.01),而温度对群落叶片功能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2)土壤全氮和有机碳对CWM_LC、CWM_LN、CWM_LP和CWM_LDMC影响显著(P<0.01),且除CWM_LDMC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非线性响应,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3)土壤含水量和容重对CWM_LC、CWM_LN、CWM_LP和CWM_LDMC影响显著(P<0.05),且土壤含水量对各性状的影响为非线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该研究说明水分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群落叶片功能性状的主要影响因子,高寒草地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是通过叶片功能性状来调节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地 群落叶片功能性状 非线性响应
下载PDF
区域新构造活动的水下事件沉积响应:以死海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卢银 Nadav Wetzler +1 位作者 Shmuel Marco 方小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7-636,共20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位于构造活跃区的盆地沉积序列的岩性、粒度与沉积速率的正向突变,常被用来指示区域新构造活动。然而,这种常规方法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强有力的质疑——用来推断构造活动的沉积学证据也可由气候因素引起。因而,需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位于构造活跃区的盆地沉积序列的岩性、粒度与沉积速率的正向突变,常被用来指示区域新构造活动。然而,这种常规方法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强有力的质疑——用来推断构造活动的沉积学证据也可由气候因素引起。因而,需寻找某种独立于气候因素的沉积学证据来可靠地指示新构造活动。震积岩,由地震震动引起的、保存于湖相或海相地层序列中的事件沉积,能可靠的指示区域新构造活动。新兴的交叉研究方向——湖泊/海洋古地震学,通过研究保存于水下沉积序列中的震积岩,可延长强震记录,加深对断裂带活动性的认识。文章以死海盆地(中东地区)和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例,从水下事件沉积响应的视角,借助超长尺度的震积岩序列,理解千年-构造尺度上的区域新构造活动特性。基于死海湖心457 m长的ICDP 5017-1岩芯保存的震积岩序列,我们建立了一条由151个M_(W)≥7地震事件组成的,全球最长的(220 ka)连续大地震记录,该记录揭示了缓慢滑动的死海断裂带上的大地震具有聚类式的复发特征,以及不同断层分支相互作用、聚类活动的模式;基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的碱山背斜顶部SG-1b岩芯上部260 m沉积序列,我们建立了一条由164个震积岩层位构成的覆盖3.6~1.6 Ma的震积岩序列,该序列在3.6~2.7 Ma时段内相对较为连续,由126个地震事件和5个地震集合组成,揭示了与强烈区域变形有关的晚上新世幕式逆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积岩 湖泊/海洋事件沉积 湖泊/海洋古地震学 强震复发模式 区域新构造活动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