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元理学“道在日用”的历史流变及其意蕴生成
1
作者 王培友 王舶宇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88,共19页
宋元理学“道在日用”话语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亦有其较为清晰的历史发展流变历程。“道”与“日用”发生关联,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道在日用”或者相近表述虽未出现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但其原初涵义已为先... 宋元理学“道在日用”话语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亦有其较为清晰的历史发展流变历程。“道”与“日用”发生关联,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周易·系辞》。“道在日用”或者相近表述虽未出现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但其原初涵义已为先秦不少典籍所记载。儒家之“道在日用”思想,其发展并不是线性的、承续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儒家代表人物之注重从形而上言“道”或“性”的路径,与注重从形而下的实践层面而言“道”的路径,皆为《礼记》所承继。而先秦道家著述中,亦潜含有从日常日用而言“道”的内容。自汉代至唐代初期之前,“道在日用”并不为人所关注。自初唐慧能开始直至宋真宗景德年间,禅宗典籍均把“日用”视作“求道”之“工夫”。自北宋中期以至于元末的理学学者,吸收了《周易》《中庸》《论语》《礼记》《庄子》等先秦典籍,以及禅宗《坛经》《景德传灯录》等典籍的若干思想,而在体、用等若干方面拓展了“道在日用”话语的涵蕴,并使之与若干理学话语产生了紧密关联。由此,“道在日用”具备了若干规定性特质,并逐渐被视为儒学区别于道、释的义理安顿处之一。从而该话语贯通于天道、人道,而具备了本体论和道德论、工夫论和实践论、境界论和审美论等属性特征,亦因之而具有了宋元理学“义理之网”的枢纽或关键节点之一的重要文化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 理学 道在日用 历史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