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期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朱瑞珍 《黑龙江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重型脑卒中后遗症期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卒中后遗症期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将患者分为面罩吸氧组和经鼻高流量氧疗组。收集两组...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重型脑卒中后遗症期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重型脑卒中后遗症期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老年患者。将患者分为面罩吸氧组和经鼻高流量氧疗组。收集两组的一般临床指标,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分别于入院即刻(0h)、入院后4、8、12、24、48、72h进行血气分析。收集两组患者的28天死亡率和在不同时间需要过渡到有创辅助通气的患者比例的数据。结果: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对氧合指数改善率为75.1%。经鼻高流量氧疗组和面罩吸氧组在不同时间点测得的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6.811,P<0.01),氧疗模式与氧合监测指标之间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70.961,P<0.01)。面罩吸氧组气管插管后24h、48h有创通气发生率明显高于经鼻高流量氧疗组(x^(2)=7.560、7.521,P=0.006、0.006,均P<0.01),72h内面罩吸氧组需要过渡到有创辅助通气的比例显著高于经鼻高流量氧疗组(x^(2)=9.783,P=0.002<0.01)。两组28天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00,P>0.05)。结论:与面罩吸氧相比,经鼻高流量氧疗能改善重型脑卒中后遗症期吸入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状态,降低有创辅助通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重型脑卒中 吸入性肺炎 面罩吸氧
下载PDF
64排头颈部CTA对老年人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与病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畅龙 金涛 刘静 《黑龙江医药》 CAS 2021年第6期1402-1404,共3页
目的:探讨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疑似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头颈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后循环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实际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00例疑似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颈部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作为评价金标准,分析头颈部CTA诊断后循环缺血的价值。结果:200例疑似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中有40例血管因素引起的后循环缺血。DSA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40例患者中存在129支血管狭窄,其中椎动脉狭窄64支,基底动脉狭窄30支,大脑后动脉狭窄35支。CTA检查正确检出37例因血管因素引起的后循环缺血,检出血管狭窄126支,与DS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CTA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98.00%、99.38%、92.50%。椎动脉狭窄主要由粥样斑块、先天变异及钩椎关节增生所致,基底动脉狭窄主要由粥样斑块所致,大脑后动脉狭窄主要由动脉闭塞和先天变异所致。结论:64排头颈部CTA与DSA诊断老年人后循环缺血的效果相似,其不仅准确率高,还能为病因诊断提供指导,满足临床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 64层螺旋CTA 后循环缺血性疾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Mainz急诊评分对急诊院前急救干预的效果调查分析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谭建萍 梁燕云 +1 位作者 张锦艳 朱乐宁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2期137-139,150,共4页
目的通过应用Mainz急诊评分,快速评价急诊患者的目前病情、病死危险性、指导治疗,动态评价我院院前急救工作和急诊复苏的效果和质量。方法对355例急危重患者进行Mainz急诊评分,通过记录患者GCS、心率呼吸频率、心律、疼痛、血压、外周... 目的通过应用Mainz急诊评分,快速评价急诊患者的目前病情、病死危险性、指导治疗,动态评价我院院前急救工作和急诊复苏的效果和质量。方法对355例急危重患者进行Mainz急诊评分,通过记录患者GCS、心率呼吸频率、心律、疼痛、血压、外周脉氧饱和度等7个指标评分,评估急救前的院前情况、进行急诊干预后及转运途中病情的改善或恶化情况。结果 MEES分值在1-5分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12.5%,死亡率为87.5%;分值在6-15分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68%,死亡率为32%;分值在16-19分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96.5%,死亡率为3.5%;分值在20-25分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100%,死亡率为0;分值在26-28分的患者治愈好转率为100%。结论应用Mainz急诊评分,能够快速、简单评价急诊患者的目前病情、病死危险性、指导急诊干预治疗,并能够动态评价我们医院院前急救工作和急诊复苏的效果和质量,应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急诊科的院前急救工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z急诊评分 院前急救 急诊干预
下载PDF
含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玉金 《中国医学工程》 2016年第6期88-89,共2页
目的临床分析含铋剂四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140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是刚查出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开始接受治疗的,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第一组采用三联治疗法,而另一组... 目的临床分析含铋剂四联疗法对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140例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是刚查出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开始接受治疗的,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第一组采用三联治疗法,而另一组为四联治疗。分别治疗7和10 d,然后在疗程结束的一个半月后进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三联治疗法按方案治疗的根除率为78.57%,四联治疗法的根除率为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没有严重的后果反映。结论在临床分析中,含铋剂四联疗法相比三联疗法对治疗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很高的疗效,可以选择在临床一线予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四联疗法 三联疗法
下载PDF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内心血管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余仟 刘凌华 金涛 《黑龙江医药》 CAS 2020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目的:为了研究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院内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提高院内MACE的评估效果。方法:选择64例在我院2016年10月到2019年5月被确诊为AC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 目的:为了研究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院内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提高院内MACE的评估效果。方法:选择64例在我院2016年10月到2019年5月被确诊为AC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将其分为NT-proBNP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和Ⅳ级组,比较各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MACE发生情况。结果:随着NT-proBNP等级的升高,组内Killip为Ⅰ级的患者比例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降低,各组间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NT-proBNPⅠ级组和Ⅱ级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显著低于Ⅲ级组和Ⅳ级组患者(P<0.05)。随着NT-proBNP等级的增加,ACS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几率也逐渐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T-proBNP浓度与ACS患者住院期间的MACE呈正相关,可有效预测ACS患者院内MACE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PROBNP 急性冠脉综合征 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 预测
下载PDF
β受体阻滞剂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余仟 刘凌华 金涛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16期2643-2644,共2页
目的:探究β受体阻滞剂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心功能水平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经等量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对... 目的:探究β受体阻滞剂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以及对患者心功能水平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5月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72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经等量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行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前进行常规治疗准备,口服阿司匹林片+阿托伐他汀片+氯吡格雷片治疗;研究组患者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之前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术后研究组在常规双抗、阿托伐他汀、AEEI基础上服用美托洛尔,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未服用美托洛尔,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水平,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住院时间,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内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与对照组相比均较低,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较高,治疗后纽约心功能分级与对照组相比较高,住院时间更少,治疗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源性休克以及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在早期阶段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其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确保治疗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脉介入术 心肌梗死 Β受体阻滞剂 心功能
下载PDF
房颤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时血浆NT-proBNP与EF值及心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2
7
作者 余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1308-1309,共2页
目的探究房颤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时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2018年1月-2020年2月住院治疗且出现房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组,分别为Ⅰ级组、Ⅱ级组、Ⅲ... 目的探究房颤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时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2018年1月-2020年2月住院治疗且出现房颤患者进行研究,将其按照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分组,分别为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另将同时期入院体检的无严重心律失常、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器质性疾病和心功能正常的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浆NT-proBNP与LVEF值检查,统计对比对照组以及各心功能分级组患者NT-ProBNP水平以及LVEF水平。结果就NT-ProBNP水平从低到高分别为对照组、心功能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就LVEF水平对比来看,心功能异常患者LVEF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LVEF水平分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患者的NYHA分级、NT-ProBNP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均有明显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VEF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水平是房颤患者心力衰竭诊断指标中特异性较强的一种,NT-ProBNP水平在房颤患者心功能分级判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心功能分级 血浆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左室射血分数(LVEF)
下载PDF
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探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肖靖 金涛 《黑龙江医学》 2019年第11期1388-1389,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需接受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诊断结果,并以冠状动脉造...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于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102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均需接受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记录诊断结果,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分析诊断效能与管壁腔钙化情况。结果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诊断敏感度为95.65%,特异度为96.97%,阳性预测值为98.51%,阴性预测值为91.43%,准确度为96.08%;102例患者应显示1530段血管分支,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实际显示1485段,显示成功率为97.06%;在1530段血管分支中,正常153段,占10.00%,轻度狭窄670段,占43.79%,中度狭窄530段,占34.64%,重度狭窄177段,占11.57%,且其对应混合斑块率分别为38.56%、27.01%、73.96%、58.76%。结论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手段,其属于无创诊断,具有简便安全、可重复等优势,利于患者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冠脉介入治疗中对比剂肾病发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凌华 汤达鹏 +1 位作者 余仟 吴艳萍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72 h内血清肌酐(SCr)较术前升高25%或升高44.2μmo L/L(0.5 mg/...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对比剂肾病(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在韶关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72 h内血清肌酐(SCr)较术前升高25%或升高44.2μmo L/L(0.5 mg/d L)作为CIN的诊断标准,分析CIN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患者中年龄≥65岁者69例(38.3%),合并高血压124例(69.44%)、糖尿病62例(58.33%),术前e GFR<60 m L/min者85例(56.67%),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106例(58.89%)、利尿剂19例(10.56%)、二甲双胍9例(5.00%)、他汀类药物163例(90.56%),对比剂用量≥150 m L者65例(36.11%)。180患者中14例(7.8%)发生CIN,CIN组与非CIN组患者在年龄≥65岁、对比剂用量≥150 m L等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术前e GFR<60 m L/min、对比剂用量≥150 m L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未能减少对围手术期对比剂的发生。结论:PCI患者的CIN发病率较高,年龄≥65岁、术前e GFR<60m L/min和对比剂用量≥150 m L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剂肾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10
作者 桂国华 汤达鹏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5期73-75,共3页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对此种检查方式与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方法 62例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复查,对比治疗前...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对此种检查方式与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方法 62例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辛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复查,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共检查189支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共发现不同程度动脉斑块219个,其中脂质斑块79个,纤维斑块53个,钙化斑块52个,混合斑块35个。治疗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混合斑块的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钙化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下调血清血脂水平,有效缩小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面积;应用64层螺旋CT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可由此对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作出客观判断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排螺旋CT 辛伐他汀 冠状动脉斑块
下载PDF
强化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
11
作者 金涛 刘凌华 +2 位作者 余仟 谭建萍 杨小乐 《黑龙江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总结不同治疗剂量他汀用药方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影响。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在患者入院入组之后以随机数字法方式进行分组处理。常... 目的:总结不同治疗剂量他汀用药方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影响。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接受诊治的1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例进行对比研究。在患者入院入组之后以随机数字法方式进行分组处理。常规组以常规剂量方式治疗,实验组以强化剂量方式治疗。总结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治疗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数据差异(P>0.05)。结论:强化他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功能,提升整体预后质量,值得推广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急性缺血性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