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废料微波裂解的单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罗爱香 刘玉环 +2 位作者 万益琴 高龙兰 阮榕生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6-50,58,共6页
以微波裂解竹废料制备了一系列的生物油和竹炭,系统研究了竹废料裂解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包括原料含水率、原料粒径,微波输入功率和裂解温度,焦炭(催化剂)用量对裂解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裂解功率为700W,温度为550℃,焦炭... 以微波裂解竹废料制备了一系列的生物油和竹炭,系统研究了竹废料裂解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包括原料含水率、原料粒径,微波输入功率和裂解温度,焦炭(催化剂)用量对裂解产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裂解功率为700W,温度为550℃,焦炭用量为4%,并严格控制原料含水率在5%~8%时,生物油的得率最高,其值为44.91%,而竹炭及不可凝气体得率分别为23.21%和31.88%。竹废料微波裂解得到的生物油的成分复杂,应用前景相当广泛;竹炭也有一定的吸湿、吸附性能。因此,竹废料的微波裂解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废料 微波裂解 生物油 竹炭
下载PDF
江西市场部分食品抽检结果分析及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体系建设的探讨
2
作者 宋永刚 付桂明 《江西食品工业》 2007年第4期11-12,10,共3页
本文对2006年底江西市场上销售的果冻、冷冻饮品、饮料、酱腌卤制品等部分食品的抽检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体系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食品抽检 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体系建设
下载PDF
膳食纤维对蔬菜小米面条的类胡萝卜素生物可及性和酵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高琳琳 钟亚东 +1 位作者 刘欢 胡婕伦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1-7,35,共8页
为增加儿童类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制备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蔬菜小米面条,采用学龄儿童粪便菌群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和酵解,系统比较高直链玉米淀粉(high-amylose corn starch,HACS)、菊粉(inulin,I)、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 为增加儿童类胡萝卜素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制备富含类胡萝卜素的蔬菜小米面条,采用学龄儿童粪便菌群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和酵解,系统比较高直链玉米淀粉(high-amylose corn starch,HACS)、菊粉(inulin,I)、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FOS)、低聚半乳糖(galactose oligosaccharides,GOS)、燕麦β-葡聚糖(oat β-glucan,BG)、阿拉伯半乳聚糖(arabinogalactan,AG)、阿拉伯木聚糖(arabinoxylan,AX)以及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s,XOS)的添加(8%)对面条中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及面条酵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G和HACS添加显著降低面条断条率(p<0.05),除BG和FOS外,其他膳食纤维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面条中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可及性(p<0.05)。酵解面条消化物主要产生乙酸、丙酸和丁酸,降低了体系pH值,其中添加AX的面条不可消化糖类的菌群利用率显著低于其他面条(p<0.05)。综上,添加膳食纤维的蔬菜小米面条有利于维持肠道酸性环境,其中BG和FOS有助于增强其类胡萝卜素生物可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纤维 体外模拟消化 酵解 类胡萝卜素 生物可及性
下载PDF
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测定 被引量:73
4
作者 郭华 周建平 +2 位作者 罗军武 谭惠元 刘冬敏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1-73,共3页
选取24个茶树品种的茶籽,用甲醇和氯仿提取其中的油脂,并用毛细管柱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籽油中主要含有20种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51.06%,主要为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7.86%,主要为亚油酸;饱和脂肪酸... 选取24个茶树品种的茶籽,用甲醇和氯仿提取其中的油脂,并用毛细管柱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籽油中主要含有20种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51.06%,主要为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7.86%,主要为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0.67%,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 茶籽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测定
下载PDF
乌桕油脂对香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罗洁 刘玉环 +2 位作者 罗爱香 高龙兰 阮榕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422-424,共3页
目的:分别观察乌桕皮油、梓油对香菇(夏菇62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方法观察香菇菌丝生长的特点。结果:香菇菌在含有不同脂类的培养基上有不同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不同的菌落形态,乌桕梓油对香菇菌丝生长速度有促进作用,... 目的:分别观察乌桕皮油、梓油对香菇(夏菇621菌株)菌丝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培养方法观察香菇菌丝生长的特点。结果:香菇菌在含有不同脂类的培养基上有不同的菌丝生长速度和不同的菌落形态,乌桕梓油对香菇菌丝生长速度有促进作用,而乌桕皮油没有类似效果,初步判定不饱和脂肪酸对香菇菌丝生长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菇 菌丝体 乌桕油脂 平板培养
下载PDF
Plackett-Burman设计和响应面法优化荷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被引量:44
6
作者 杨冀艳 胡磊 许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9-33,共5页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首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荷叶总黄酮得率的因素进行了评价,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三个因素——乙醇浓度、液固比和提取次数;然后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7%、液固比34:1(V...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首先用Plackett-Burman设计对影响荷叶总黄酮得率的因素进行了评价,筛选出具有显著效应的三个因素——乙醇浓度、液固比和提取次数;然后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7%、液固比34:1(V/m)、提取3次,在此条件下荷叶总黄酮得率的预测值可达3.19%,实测值为3.17%,两者较接近。表明Plackett-Burman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可以很好地对荷叶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总黄酮 PLACKETT-BURMAN设计 响应面法
下载PDF
茶籽油精炼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精炼条件选择 被引量:19
7
作者 郭华 周建平 +1 位作者 何伟 刘东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1-225,共5页
对茶籽油在各精炼阶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精炼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色工序使油中过氧化值下降,脱臭工序中油脂的酸值与色泽变化较大,碱炼与冬化两个工序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比较大.碱炼茶籽油中硬脂酸含量稍有降低... 对茶籽油在各精炼阶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及精炼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色工序使油中过氧化值下降,脱臭工序中油脂的酸值与色泽变化较大,碱炼与冬化两个工序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比较大.碱炼茶籽油中硬脂酸含量稍有降低,而冬化油中棕榈酸下降幅度较大.茶籽油精炼较佳工艺条件为:碱炼油温30℃,碱液浓度18°B’e,超量碱0.2%,脱色温度100-110℃,活性白土用量2.5%~3.0%,时间25min,脱臭温度180℃,时间1h;冬化温度6~8℃,结晶时间为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 过氧化值 脂肪酸 气相色谱分析
下载PDF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对卵清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涂宗财 迟海霞 +4 位作者 刘成梅 陈钢 王辉 陈媛 豆玉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6,共3页
以6%的卵清蛋白溶液为原料,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压力对卵清蛋白功能性质(溶解性、持水性和凝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处理后,卵清蛋白的溶解性随着压力的增加有明显的提高,在80MPa时达... 以6%的卵清蛋白溶液为原料,采用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进行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压力对卵清蛋白功能性质(溶解性、持水性和凝胶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动态超高压微射流均质处理后,卵清蛋白的溶解性随着压力的增加有明显的提高,在80MPa时达到最大;卵清蛋白的持水力由1.5g/g增加到5.05g/g,持水性明显提高;卵清蛋白的凝胶强度也有所提高,在160MPa下凝胶硬度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超高压微射流 卵清蛋白 溶解性 持水性 凝胶性
下载PDF
臭氧水对鲜切花椰菜保鲜的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瑾 徐春涛 +2 位作者 林向阳 阮榕生 刘玉环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3-215,共3页
研究了高浓度臭氧水处理对鲜切花椰菜表面微生物以及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失重率、呼吸强度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臭氧水采用不同浓度和不同浸泡时间两种处理方法对鲜切花椰菜表面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均有很明显的效果... 研究了高浓度臭氧水处理对鲜切花椰菜表面微生物以及蛋白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失重率、呼吸强度以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臭氧水采用不同浓度和不同浸泡时间两种处理方法对鲜切花椰菜表面微生物的杀灭作用均有很明显的效果,臭氧水浓度越高,对杀灭鲜切花椰菜表面的微生物越有效。可能是因为臭氧延缓了组织代谢,蛋白质、维生素C、呼吸强度、失重率的下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臭氧水处理组在感官上要优于对照组。延长浸泡时间相对于更高浓度臭氧水处理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 臭氧水 鲜切花椰菜 保鲜
下载PDF
韦兰胶的特性、生产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0
作者 郭建军 李建科 +3 位作者 陈芳 赵燕 霍树春 高炜丽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8年第2期87-91,共5页
韦兰胶是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糖,本文简要介绍了韦兰胶的结构、性能;综述了它在石油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以及水泥工业中的应用;进一步介绍了它的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韦兰胶 微生物多糖 特性 应用
下载PDF
蓝绿藻营养口服液的研制 被引量:10
11
作者 付桂明 万茵 +2 位作者 吕颖峰 李文国 万国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5-168,共4页
据研究,小球藻中含丰富的小球藻蛋白和绿藻生长因子(C.G.F),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螺旋藻的成分藻蓝蛋白有抗癌和增强免疫力作用。本研究利用小球藻(Chlorella)和螺旋藻(Spirulina)为原料研制蓝绿藻营养口服液。以藻粉为原料,将其复水后采... 据研究,小球藻中含丰富的小球藻蛋白和绿藻生长因子(C.G.F),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螺旋藻的成分藻蓝蛋白有抗癌和增强免疫力作用。本研究利用小球藻(Chlorella)和螺旋藻(Spirulina)为原料研制蓝绿藻营养口服液。以藻粉为原料,将其复水后采用高压均质对小球藻和螺旋藻破壁;并采用木瓜蛋白酶酶解,以提高小球藻有效成分的抽提率;用等电沉淀法制取藻蓝蛋白,并加入绿藻提取液中。通过比较添加葡萄糖矫味、β-环状糊精包埋、活性炭吸附、酵母发酵四种脱腥方法,结果表明添加β-环糊精是最佳的蓝绿藻提取液脱腥方法。选用正交实验优化的调配方案,结果显示,在蓝绿藻提取液(绿藻多肽含量约2%,藻蓝蛋白含量约0.2%)中加入2%β-环糊精、0.04%柠檬酸和5%蔗糖,可制得无藻腥味、呈半透明、淡紫色的蓝绿藻营养口服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螺旋藻 藻蓝蛋白 绿藻多肽 生长因子 口服液
下载PDF
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郭华 何伟 +1 位作者 周建平 刘东敏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9年第3期237-240,共4页
本文对茶籽油在各精炼阶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籽油经碱炼后酸值和色泽大幅下降,脱色后油中过氧化值下降,脱臭工序中油脂的酸值与色泽变化较大。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碱炼与冬化两个工序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 本文对茶籽油在各精炼阶段中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籽油经碱炼后酸值和色泽大幅下降,脱色后油中过氧化值下降,脱臭工序中油脂的酸值与色泽变化较大。气相色谱分析表明,碱炼与冬化两个工序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比较大,碱炼茶籽油中硬脂酸含量降低,而冬化油中棕榈酸含量下降幅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 过氧化值 色泽 脂肪酸 气相色谱分析
下载PDF
粮食饲料中的真菌毒素污染及微生物清除毒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史良 程波财 +1 位作者 郭亮 魏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4-218,共5页
真菌毒素是粮食饲料使用安全的一大隐患。综述了真菌毒素在食物链中的污染、微生物拮抗真菌和清除毒素的作用及其机制。
关键词 真菌毒素 真菌拮抗 毒素清除 微生物
下载PDF
韦兰胶生产菌的选育 被引量:4
14
作者 郭建军 李建科 +3 位作者 陈琳 王淑琴 陈德龙 赵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6-128,共3页
从实验室保藏的韦兰胶生产菌中筛选出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用紫外诱变得到系列突变体,经平板、摇瓶发酵及传代实验,筛选出韦兰胶生产菌株NC-2,并对其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正交优化实验,得到最优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0g/L,酵母膏3g/L,... 从实验室保藏的韦兰胶生产菌中筛选出作为育种的出发菌株,用紫外诱变得到系列突变体,经平板、摇瓶发酵及传代实验,筛选出韦兰胶生产菌株NC-2,并对其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正交优化实验,得到最优的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0g/L,酵母膏3g/L,K2HPO4.7H2O5g/L,MgSO4.7H2O4g/L,FeSO4.7H2O1mg/L,CaCl20.5g/L,产量达到15.20g/L,在出发菌株的基础上提高102.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兰胶 紫外诱变 选育
下载PDF
透性化细胞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晓华 李海星 +1 位作者 陈燕 曹郁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75-479,共5页
透性化细胞是指在不造成细胞裂解以及不破坏细胞内部有机结构的情况下,改变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小分子和一些较大分子物质能够自由进出的细胞。细胞经过透性化处理后,胞内酶的催化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完整的细胞结构对胞内酶... 透性化细胞是指在不造成细胞裂解以及不破坏细胞内部有机结构的情况下,改变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小分子和一些较大分子物质能够自由进出的细胞。细胞经过透性化处理后,胞内酶的催化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完整的细胞结构对胞内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酶的使用寿命。综述了目前透性化细胞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基因工程法,比较了不同方法的特点、机制和适用性,为通过透性化细胞进行生物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性化细胞 制备 方法
下载PDF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分析方法的现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游淑珠 许杨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2-125,共4页
旨在综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分析方法,比较各自的优、缺点。DON的分析涉及从基质中提取、净化、分离和最终的检测等环节,分析效果包括回收率、最低检出限、时间、费用、对设备的要求和方法学上的简易程度。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最低检出限 变异系数 食品微生物
下载PDF
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关键新技术开发与示范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兴国 金青哲 +7 位作者 白长军 周胜利 徐斌 严有兵 黄健花 常明 刘方波 王小三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12,共6页
以"多出油、出好油"为目标,自主研发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新工艺,开发出了大豆原料质量检测控制、大豆去皮-瞬时高压湿热酶钝化、双酶脱胶/超级脱胶-无水洗长混脱酸耦合、低活性脱色剂两步脱色、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并进... 以"多出油、出好油"为目标,自主研发大豆油精准适度加工新工艺,开发出了大豆原料质量检测控制、大豆去皮-瞬时高压湿热酶钝化、双酶脱胶/超级脱胶-无水洗长混脱酸耦合、低活性脱色剂两步脱色、低温短时两级捕集回流脱臭,并进行有机集成,建成6 000 t/d大豆的精准适度加工生产线。生产实践表明,与传统工艺相比,新工艺的精炼率提高1.5%以上,吨溶耗降低7.7%,吨汽耗降低14%,吨电耗降低5%,脱色剂用量减少38%,软水消耗降低73%,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0.3%,内源性VE和甾醇保留率大于90%,无需添加抗氧化剂,产品符合国家一级大豆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精准适度加工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催化剂对竹废料微波裂解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罗爱香 刘玉环 +4 位作者 万益琴 高龙兰 阮榕生 林向阳 罗洁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2-86,共5页
以竹材废料为原料,研究了微波裂解制备生物油及竹炭的可行性。探讨了在微波功率700 W,裂解温度550℃,裂解时间20 min的工艺条件下,焦炭、磷酸、KOH、NaOH和氯化锌等催化剂对裂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KOH和磷酸是有效的催化剂,均能有效... 以竹材废料为原料,研究了微波裂解制备生物油及竹炭的可行性。探讨了在微波功率700 W,裂解温度550℃,裂解时间20 min的工艺条件下,焦炭、磷酸、KOH、NaOH和氯化锌等催化剂对裂解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KOH和磷酸是有效的催化剂,均能有效提高裂解液、固体产物得率,使竹炭表面含氧官能团显著增加。KOH催化后竹炭的吸附指标已达到了国家二级品标准(GB/T 13803.2-1999),而磷酸催化后竹炭的碘及亚甲基蓝吸附值分别是国家一级品标准(GB/T13803.2-1999)的1.04倍和1.56倍,不过所得生物油为强酸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竹废料 生物油 竹炭 吸附性能 红外分析
下载PDF
茶籽中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测定(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郭华 周建平 +2 位作者 罗军武 谭惠元 刘东敏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2-220,共9页
选取24个茶树品种的茶籽,研碎,用甲醇和氯仿提取其中的脂肪,将提出的脂肪甲基化,用100m×0.25 mm的CP-Sil88毛细管柱测定脂类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籽的脂肪中主要含有20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 选取24个茶树品种的茶籽,研碎,用甲醇和氯仿提取其中的脂肪,将提出的脂肪甲基化,用100m×0.25 mm的CP-Sil88毛细管柱测定脂类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茶籽的脂肪中主要含有20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51.06%,其中油酸占单不饱和脂肪酸量的96.4%,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7.86%,主要为亚油酸,占多不饱和脂肪酸量的98.6%;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0.67%,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分别占饱和脂肪酸的78.3%和19.3%;此外还含有0.144%18:1-11t酸,该种脂肪酸在人体内可能是9c,11t-CLA(顺-9,反-11-共轭亚油酸)的前体.说明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较符合保健食用油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籽 脂肪酸 油酸 亚油酸 气相色谱测定
下载PDF
一种通过纳米粒子的组装制备基于二氧化铈中孔材料的简易方法(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乐琳 张哓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5-722,共8页
用HF或者HCl作联合剂,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作模板剂,通过二氧化铈纳米粒子(或者过渡金属掺杂的二氧化铈纳米粒子)组装形成具有热稳定和晶化孔壁的基于二氧化铈的中孔材料。焙烧该合成的超分子模板中孔结构的材料可以形成具有高比表... 用HF或者HCl作联合剂,三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作模板剂,通过二氧化铈纳米粒子(或者过渡金属掺杂的二氧化铈纳米粒子)组装形成具有热稳定和晶化孔壁的基于二氧化铈的中孔材料。焙烧该合成的超分子模板中孔结构的材料可以形成具有高比表面的基于二氧化铈的中孔材料,这些中孔材料用不同的光谱技术表征。通过D_(2-)OH交换测得的二氧化铈表面的羟基在组装过程和中孔材料的稳定性方面至关重要。联结剂中的卤素离子(F和Cl离子)可以替代中孔材料的表面羟基,从而影响这些中孔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光学活性,而用具有3d的过渡金属在组装前掺杂二氧化铈纳米粒子可以显著地提高中孔材料的光学活性,这种提高主要归结为通过掺杂可以促使能量转移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组装 中孔结构 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