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一家系的临床特点及遗传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葛绣山 白晋丽 +1 位作者 焦辉 彭晓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7期26-29,F0003,共5页
目的对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临床特点和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的遗传学分析,总结该病的诊断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HN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先证者... 目的对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HNPP)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临床特点和周围髓鞘蛋白22(PMP22)基因的遗传学分析,总结该病的诊断特点。方法选择2018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HNP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先证者及部分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完善电生理检查,抽提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基于目标序列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单基因病的突变筛查。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MLPA)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等家系成员进行缺失的验证和来源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具有复发性、急性周围神经麻痹症状,肌电图提示神经性受损,复发间期症状消失等临床特点。二代测序深入分析结果提示,受检者在Chr17:14095223-15477566区域可能存在约1.38 Mb的大片段缺失,该区域主要包括与HNPP相关的PMP22基因。MLPA分析结果提示,PMP22基因及其附近区域(TEKT3及COX10基因)存在大片段杂合缺失。父母验证分析发现,该缺失来源于患儿母亲。结论 HNPP为临床表现呈复发性特点的一种周围神经病,存在一定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在掌握患儿临床特点的基础上,电生理检查可为其提供诊断线索,而遗传学基因检测作为确诊依据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压力易感性周围神经病 周围髓鞘蛋白22基因 基因分析 临床特点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中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转化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贺圣晰 葛绣山 +4 位作者 瞿宇晋 金煜炜 王红 白晋丽 宋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6-611,共6页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患儿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1,SMNj)向SMN2基因的转化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417例SMNl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 目的探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患儿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1(survivalmotorneuron1,SMNj)向SMN2基因的转化及其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对417例SMNl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的患儿,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筛查SMNl第8外显子是否纯合缺失,并通过基因组测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以及克隆测序等方法进行转化基因类型的研究和验证。结果在417例患儿中,31例(7.4%)未发现第8外显子纯合缺失,基因组测序等实验证实这些患者均携带SMNl/SMNZ融合基因。根据基因互换的位置,共存在5种不同的转化类型:SMN2-17b/SMNlE8、sMN2-17a/SMNl17b、SMN2-E7/SMNl17a、SMNl16/SMN2E1/sMNlITa以及SMN2-E7/SMNl17a/SMN217b。SMN基因转化在I型~Ⅲ型患儿中均存在,10例经转化后SMN2拷贝数为3的I型~Ⅲ型患儿的平均生存年龄为5岁4月。结论中国SMA人群中存在SMNl基因的部分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尤其是I型)的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 基因转化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突变构成 被引量:57
3
作者 宋昉 瞿宇晋 +4 位作者 杨艳玲 金煜炜 张玉敏 王红 余伍忠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1-246,共6页
目的了解中国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的突变构成。方法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结合序列分析检测230例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结果(1)在460个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75种不同的突... 目的了解中国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的突变构成。方法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结合序列分析检测230例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结果(1)在460个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75种不同的突变基因,总检测率达94.6%(435/460),其中3种突变基因(S251-R252〉SfsX89、Y387D和A389G)尚未见到报道。常见的突变基因为:R243Q(21.7%)、EX6-96A〉G(10.2%)、R111X(8.3%)、R413P(6.5%)和Y356X(6.1%)。较常见的突变基因为:V399V(4.1%)、IVS4-1G〉A(3.5%)、IVS7+2T〉A(2.2%)和R241C(2.2%)。大部分突变集中在第3、5、6、7、11和12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区域。(2)检测出10种多态性位点,突变率高的4个位点IVS3-22C〉T(56.7%)、IVS10+97G〉A(75.9%)、Q232Q(89.0%)和V245V(81.9%),提示PAH基因cDNA序列存在人种差异。结论中国人PAH基因的突变构成与欧洲人群完全不同,与亚洲其它人群有频率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PCR-RFLP法在脊髓性肌萎缩症基因检测中的局限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金煜炜 瞿宇晋 +2 位作者 王红 白晋丽 宋昉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PCR-RFLP分析935例...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基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PCR-RFLP分析935例临床疑似SMA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urvivalmotor neuron,SMNl)第7和第8外显子的缺失,同时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分析其中339例疑似病例的SMNl基因拷贝数改变。用Pearson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检测SMNl纯合和杂合性缺失的一致性。结果共发现SMNl基因第7外显子纯合缺失590例,疑似患者的SMA基因诊断率为63.1%(590/935)。用PCR_RFLP和MLPA技术联合分析疑似病例339例,PCR-RFLP共发现SMNl纯合缺失194例,MLPA发现196例,二者的一致性为9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P=0.88)。PCR-RFLP仅发现SMNl疑似杂合性缺失4例,而MLPA证实有17例,二者的一致性为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9,P〈0.01)。结论PCR-RFLP尽管简便、特异、实用,但对于5%-10%SMNl杂合缺失合并点突变的病例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原文传递
疑似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338例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宋昉 瞿宇晋 +7 位作者 邹丽萍 王立文 龙美娟 王旭 杨艳玲 陈倩 王红 金煜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19-923,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和诊断的意义。方法根据国际诊断标准、病例随访和基因分析结果对338例疑似SMA的患儿进行诊断和分型。应用PCR-酶切方法分析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的纯合缺失。应... 目的研究儿童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1缺失和诊断的意义。方法根据国际诊断标准、病例随访和基因分析结果对338例疑似SMA的患儿进行诊断和分型。应用PCR-酶切方法分析患儿SMN1基因外显子7和外显子8的纯合缺失。应用等位基因特异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方法分析患儿的SMN1基因拷贝数,确定杂合缺失。结果(1)确诊SMA267例,其中Ⅰ型143例,Ⅱ型82例,Ⅲ型42例,分别占53.6%、30.7%和15.7%。(2)267例SMA患儿的SMN1基因缺失分析显示:SMN1基因外显子7和8均纯合缺失为183例,占68.5%(183/267),仅外显子7纯合缺失,外显子8不缺失为34例,占12.7%(34/267),外显子7杂合缺失为33例,占12.4%(33/267),非缺失为17例,占6.4%(17/267),未见SMN1基因外显子8的单独缺失。(3)Ⅰ型和Ⅱ型SMN1基因缺失率相近。Ⅲ型SMN1基因纯合缺失率较低于Ⅰ型和Ⅱ型,杂合缺失率较高于Ⅰ型和Ⅱ型。结论(1)我国儿童SMA的SMN1基因纯合缺失和杂合缺失频率提示,SMN1基因突变存在种族异质性,SMN1基因内微小突变需要研究。(2)SMN1基因诊断具有特异性和无创性,80%SMA患儿通过SMN1基因纯合缺失分析得到诊断。(3)Ⅲ型SMA的临床诊断和基因分析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 儿童 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