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55 nm皮秒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儿童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高莹 王建才 +1 位作者 朱芸 张洪丽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71-74,共4页
目的:观察755 nm皮秒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儿童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应用755 nm皮秒激光治疗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患儿85例(包括雀斑25例,咖啡斑21例,太田痣20例,文身19例),针对不同的病变类... 目的:观察755 nm皮秒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儿童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笔者医院应用755 nm皮秒激光治疗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患儿85例(包括雀斑25例,咖啡斑21例,太田痣20例,文身19例),针对不同的病变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参数,疗程根据皮损的性质而定,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过1~6次755 nm皮秒激光治疗后,雀斑、咖啡斑、太田痣、文身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85.71%、100.00%、100.00%,各类型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类型皮肤色斑定量评价数据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755 nm皮秒激光治疗不同类型儿童色素增加性皮肤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5 nm皮秒激光 儿童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雀斑 咖啡斑 太田痣 文身
下载PDF
BRAF(V600E)基因突变与儿童先天性色素痣的增殖活性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见友 苏伟 +1 位作者 刘晓雁 张高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2期77-81,共5页
目的:明确先天性色素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CMN)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对其增殖活性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皮肤科诊治的185例CMN患儿,所有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病理检查和Ki67免疫组... 目的:明确先天性色素痣(congenital melanocytic nevi,CMN)中BRAF(V600E)基因突变对其增殖活性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皮肤科诊治的185例CMN患儿,所有患儿均进行基因检测、病理检查和Ki67免疫组化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是否存在BRAFV600E突变,将入选患儿分为突变组和对照组,然后再根据性别、年龄、皮损大小和皮损部位进行配对后进一步研究。结果:突变组Ki67指数、痣细胞累及深度、痣细胞巢个数、痣细胞巢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BRAF V600E阴性的CMN相比,BRAF(V600E)阳性CMN通常在表真皮交界部位形成黑素细胞巢,且巢较大。痣细胞累及深度和痣细胞巢个数与Ki67指数之间成正相关(均P<0.05)。结论:BRAF(V600E)基因突变使CMN的增殖活性明显升高,并对其组织病理学有特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67 BRAF(V600E) 基因 先天性色素痣
下载PDF
七例儿童结缔组织痣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分析
3
作者 李倩 张海花 +2 位作者 秦琴 刘晓雁 张高磊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5期317-320,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结缔组织痣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儿童结缔组织痣临床资料。结果:共分析7例患儿,男5例,女2例,平均就诊年龄6.7岁,平均发病年龄2.8岁;平均病程4... 目的:分析儿童结缔组织痣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2018年3月至2022年3月儿童结缔组织痣临床资料。结果:共分析7例患儿,男5例,女2例,平均就诊年龄6.7岁,平均发病年龄2.8岁;平均病程4年;皮损位于大腿4例,腰部1例,臀部1例,腰臀部1例。临床表现4例为色素沉着斑块,3例为色素减退斑块。除1例为伴结节性硬化症者,其余6例不伴其他器官病变;病理分型6例为胶原蛋白型;结节性硬化症患儿的家长拒绝活检。遗传学6例为获得性,1例为遗传性。结论:结缔组织痣患儿平均发病年龄较早,为2.8岁。部位常见于腰骶部和大腿,表现质韧的斑块,皮损未发展至明显的结节,可能与就诊年龄早、病程短有关。以获得性居多,较少具有家族史。病理上以胶原蛋白型为主。患儿伴随其他器官受累需进一步排除相关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痣 儿童 临床特征 组织病理特征
下载PDF
婴幼儿皮肤结构和生理特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4
作者 高莹 鲁楠 +2 位作者 职蕾蕾 蒋丽潇 刘晓雁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77-80,共4页
婴幼儿皮肤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其结构、成分和功能都与成人显著不同。多数观点认为至少在出生后的一年内皮肤结构和功能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婴幼儿皮肤较成人角质层薄,角质细胞小,皮肤的水合能力还不完善,角质层中含有较多的... 婴幼儿皮肤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生理特点,其结构、成分和功能都与成人显著不同。多数观点认为至少在出生后的一年内皮肤结构和功能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婴幼儿皮肤较成人角质层薄,角质细胞小,皮肤的水合能力还不完善,角质层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和较少的天然保湿因子等,这些特点使婴幼儿更容易产生各种皮肤问题。所以在出生后的一年内,也是各种皮肤问题的爆发期,如:湿疹、尿布疹、特应性皮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皮肤 水合能力 天然保湿因子 特应性皮炎 出生后 尿布疹 小汗腺 黑素 角质细胞 成纤维细胞
下载PDF
先天性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邓维 苏伟 +1 位作者 张高磊 刘晓雁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3期167-172,共6页
先天性DFSP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可类似血管性病变。黏液型先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congenital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DFSP独特而罕见的亚型,具有其特征性病理组织学改变,生物学行为属交界恶性/潜在低度恶性。先天... 先天性DFSP临床罕见,其临床表现可类似血管性病变。黏液型先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congenital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DFSP独特而罕见的亚型,具有其特征性病理组织学改变,生物学行为属交界恶性/潜在低度恶性。先天性黏液型DFSP更为罕见,国外仅有2例散发病例报道。本文报道一例并回顾相关文献。患儿,女,1岁9个月。出生后即有背部肿物,曾于外院误诊为血管瘤,予盐酸噻吗诺尔眼药水外敷治疗1年余,效果不佳。肿物不断增大,就诊我科后,予手术切除肿物并行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先天性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考虑病理回报底切缘最近距离仅0.25 mm,根据指南行肿瘤边缘1 cm扩大切除治疗,随访2年未发现复发及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先天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黏液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下载PDF
皮肤微生态与特应性皮炎 被引量:7
6
作者 王茜 高莹 +2 位作者 张高磊 宋丽雅 何聪芬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86-690,共5页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提高,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困扰。AD的病因较为复杂,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失衡是A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AD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升高,以及链球菌属、棒状菌属及丙...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提高,给患者本人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困扰。AD的病因较为复杂,皮肤表面的微生物失衡是AD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AD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升高,以及链球菌属、棒状菌属及丙酸菌属等菌属的降低紧密相关。该文围绕皮肤微生态平衡与AD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皮肤微生态 失衡
下载PDF
川百止痒洗剂联合糠酸莫米松治疗儿童顽固性湿疹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明 顾菲 +1 位作者 刘燕 刘晓雁 《医学研究杂志》 2019年第7期143-145,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川百止痒洗剂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儿童顽固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确诊儿童顽固性湿疹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单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川百止痒洗剂联合糠酸莫米松... 目的观察分析川百止痒洗剂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儿童顽固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组的确诊儿童顽固性湿疹患儿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单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川百止痒洗剂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瘙痒程度、生活质量和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瘙痒和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在改善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百止痒洗剂和糠酸莫米松乳膏联合用药治疗儿童顽固性湿疹,疗效确切,且能改善复发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顽固性湿疹 川百止痒洗剂 糠酸莫米松乳膏
下载PDF
儿童慢性荨麻疹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和血清总IgE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冰 朱威 +1 位作者 伏瑾 张慧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18-219,共2页
应用了 ECP FEI荧光酶标法检测了 32例典型慢性荨麻疹患儿及 13名正常儿童的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值,同时还检测了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总 IgE值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患儿血清 ECP... 应用了 ECP FEI荧光酶标法检测了 32例典型慢性荨麻疹患儿及 13名正常儿童的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ECP)值,同时还检测了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总 IgE值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患儿血清 ECP值为 12.96± 9.72μ g/L、血清总 IgE值为 970.10± 312.61IU/mL,二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05);而患儿的血 EOS计数与正常儿童相比增高不明显 (P >0.05)。慢性荨麻疹患儿血清 ECP和血清总 IgE与外周血 EOS计数之间无相关性。提示儿童慢性荨麻疹中血清 ECP和血清总 IgE的变化可能较血 EOS计数变化更灵敏,更能反映 EOS的活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慢性荨麻疹 哮酸细胞阳离子蛋白 总IGE ECP
下载PDF
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联合肤乐霜治疗婴幼儿湿疹、特应性皮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高莹 甄甄 +5 位作者 张勤 顾菲 苏伟 高晓林 张建民 刘晓雁 《北京医学》 CAS 2015年第2期145-147,共3页
目的观察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联合肤乐霜治疗婴幼儿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入选患儿分为3组,A组外用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日2次,B组外用肤乐霜每日2次,C组外用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和肤乐霜... 目的观察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联合肤乐霜治疗婴幼儿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入选患儿分为3组,A组外用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每日2次,B组外用肤乐霜每日2次,C组外用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和肤乐霜每日各1次,均共治疗2周。采用SCORAD评分对受试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本研究最终入选并完成试验210例,A组69例,B组71例,C组70例;3组患儿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及试验前SCORAD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A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3%(57/69),B组为65%(46/71),C组为84%(59/7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A组和C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好于B组。3组均未见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0.025%醋酸地塞米松乳膏联合肤乐霜治疗婴幼儿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特应性皮炎 随机对照试验 醋酸地塞米松
下载PDF
皮肤肥大细胞瘤4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瑾 刘晓雁 马东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38-440,共3页
报告4例皮肤肥大细胞瘤。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年龄5.5~20个月。2例皮损单发,另外2例皮损多发,Darier征均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全层和(或)皮下脂肪组织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其中2例患儿还有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例患儿的... 报告4例皮肤肥大细胞瘤。4例患儿中男女各2例,年龄5.5~20个月。2例皮损单发,另外2例皮损多发,Darier征均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改变为真皮全层和(或)皮下脂肪组织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其中2例患儿还有散在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例患儿的皮损均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轻或消退,局部遗留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瘤 皮肤
下载PDF
局限性皮肤松弛症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东来 胡瑾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17-418,共2页
关键词 皮肤松弛症 局限性
下载PDF
儿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莹 邓维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10期1061-1064,共4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以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瘙痒及生活质量降低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AD患者往往伴有反复的剧烈瘙痒,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1]。AD多发于婴幼儿,研究显示50%的AD发病于1岁以前[2]。世界范围...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以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皮肤瘙痒及生活质量降低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AD患者往往伴有反复的剧烈瘙痒,生活质量受到明显影响[1]。AD多发于婴幼儿,研究显示50%的AD发病于1岁以前[2]。世界范围内的AD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发病率为10%~21%[3]。我国AD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4],2016年来自我国12个城市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5]。AD的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及获得性的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湿疹 儿童 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
下载PDF
男性儿童淋病16例分析
13
作者 刘冰 连石 朱威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96-297,共2页
自1994年起,皮科门诊共检出儿童淋病89例,其中男童淋病16例,为此,我们对男童淋病进行重点观察与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6例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患儿均为我院皮肤科近3年的门诊病人,年龄3月~13岁,其中3月~1... 自1994年起,皮科门诊共检出儿童淋病89例,其中男童淋病16例,为此,我们对男童淋病进行重点观察与治疗,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6例男性淋菌性尿道炎的患儿均为我院皮肤科近3年的门诊病人,年龄3月~13岁,其中3月~1岁3例,1岁~6岁8例,6岁~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儿童 淋病 治疗
下载PDF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邓维 苏伟 +2 位作者 张高磊 陈见友 刘晓雁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30-233,共4页
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是外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重症患者可以联合口服免疫抑制剂和光疗。尽管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但患者的恐激素心理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临床需要一种更安全、不良反应更小... 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是外用糖皮质激素(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重症患者可以联合口服免疫抑制剂和光疗。尽管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但患者的恐激素心理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临床需要一种更安全、不良反应更小的外用非激素类抗炎药物来治疗特应性皮炎。磷酸二酯酶4(phosphodiesterase 4,PDE4)抑制剂通过降解环磷酸腺苷参与调控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特应性皮炎患者炎性细胞中PDE4的活性增加,导致促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增加。靶向PDE4治疗可减少促炎症递质的产生。局部外用和口服PDE4抑制剂均已被证实安全性较好。2%crisaborole软膏,已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2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特应性皮炎。其他PDE4抑制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已经公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提示其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 治疗
下载PDF
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一例
15
作者 邓维 张高磊 +2 位作者 苏伟 刘燕 刘晓雁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1年第2期121-123,共3页
5岁男性患儿,面部、四肢出现大量扁平红色丘疹伴瘙痒10d。10d前,患儿手、足背侧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3 d内迅速蔓延至于大腿、臀部、手臂和面颈部,躯干皮损较少。皮肤科情况:面部、四肢可见大量密集分布的针尖至黄豆大小的扁平、红色、... 5岁男性患儿,面部、四肢出现大量扁平红色丘疹伴瘙痒10d。10d前,患儿手、足背侧出现散在红色小丘疹,3 d内迅速蔓延至于大腿、臀部、手臂和面颈部,躯干皮损较少。皮肤科情况:面部、四肢可见大量密集分布的针尖至黄豆大小的扁平、红色、有光泽丘疹,孤立不融合,表面轻度脱屑,肘部、膝部、踝关节处皮损呈线状分布。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 G、EBV-CA-Ig M阳性,EBV-CA-Ig A可疑阳性;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诊断:儿童丘疹性肢端皮炎。治疗:口服抗组胺药止痒,复方甘草酸苷调节免疫,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及润肤剂治疗。2周后,皮损无消退,瘙痒减轻,1个月后,皮损明显减少,2个月后,皮损自行消退。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肢端 丘疹性 儿童 EB病毒
下载PDF
61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皮肤表现分析
16
作者 邓维 张高磊 +4 位作者 陈见友 张升 蒋丽潇 刘晓雁 苏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1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互联网远程门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患儿, 分析其临床特征。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1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互联网远程门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患儿, 分析其临床特征。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的患儿61例, 年龄22 d至17岁(2.83 ± 2.47)岁, 病程2 ~ 14 d。皮肤表现为急性荨麻疹25例(41.0%), 发疹/斑丘疹样皮损10例(16.4%), 面部血管性水肿6例(9.8%), 荨麻疹性血管炎5例(8.2%), 玫瑰糠疹及多形红斑各4例(6.6%), 紫癜2例(3.3%), 混合型皮损2例(3.3%), 毛囊炎、结节性红斑和肢端血管性水肿各1例(1.6%)。不同皮肤表现患儿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67, P < 0.001)。48例(78.7%)皮疹泛发, 13例(21.3%)局限分布;10例(16.4%)瘙痒, 3例(4.9%)灼痛, 48例(78.7%)无症状。36例(59.0%)皮损持续≤ 3 d, 25例(41.0%)> 3 d, 但均未超过2周。61例均高热至38.5 ℃, 1例(1.6%)热前出疹, 41例(67.2%)热中出疹, 19例(31.2%)热退后出疹;不同皮疹分布、自觉症状、皮疹持续天数、发热与出疹相关性组间的皮损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愈后未见复发且不遗留色素改变及瘢痕。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多样, 以荨麻疹、发疹/斑丘疹样皮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表现 皮肤疾病 病毒性 儿童 新型冠状病毒 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 玫瑰糠疹 多形红斑
原文传递
Olmsted综合征国内首报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东来 胡瑾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37-639,共3页
报告1例Olmsted综合征。患儿男,4岁。因双侧进行性残毁性掌跖角化和腔口周围边界清楚的角化性斑块而就诊。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肠病性肢端皮炎,给予硫酸锌口服治疗2年余,无明显效果,并且病情进行性加重。予以阿维A10mg/d口服治疗后,掌跖... 报告1例Olmsted综合征。患儿男,4岁。因双侧进行性残毁性掌跖角化和腔口周围边界清楚的角化性斑块而就诊。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肠病性肢端皮炎,给予硫酸锌口服治疗2年余,无明显效果,并且病情进行性加重。予以阿维A10mg/d口服治疗后,掌跖角化皮损有所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MSTED综合征 角化病 掌跖 红斑角化病 腔口周围
下载PDF
Nd:YAG1064nm激光、伊曲康唑治疗轻中度甲真菌病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徐婧 禚风麟 +1 位作者 张蕊娜 赵俊英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观察Nd:YAG1064nm激光治疗机、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60例,病甲共125个。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以Nd:YAG1064nm激光治疗;B组予以伊曲康唑口服治疗。每组均于第8周、第16周、... 目的观察Nd:YAG1064nm激光治疗机、伊曲康唑治疗甲真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60例,病甲共125个。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以Nd:YAG1064nm激光治疗;B组予以伊曲康唑口服治疗。每组均于第8周、第16周、第24周时随访,随访时予以真菌学评价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A组第8周、16周、24周有效率分别为78.9%、52.6%、52.6%,B组第8周、16周、24周有效率分别为80.9%、66.2%、67.6%。A、B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光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肯定,且无不良反应。在轻中度甲真菌病患者中,激光治疗和药物治疗有效率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激光 伊曲康唑
下载PDF
新生儿红斑狼疮5例 被引量:12
19
作者 胡瑾 刘晓雁 马东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09-511,共3页
报告5例新生儿红斑狼疮。5例患儿面部均有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样皮损,部分患儿皮损累及颈部、胸腹部和四肢。血清学检查患儿及其母的抗Ro/SS-A抗体或抗La/SS-B抗体均阳性。5例患儿的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随访... 报告5例新生儿红斑狼疮。5例患儿面部均有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SCLE)样皮损,部分患儿皮损累及颈部、胸腹部和四肢。血清学检查患儿及其母的抗Ro/SS-A抗体或抗La/SS-B抗体均阳性。5例患儿的心电图检查均未发现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随访半年,患儿血清中的抗Ro/SS-A抗体或抗La/SS-B抗体均完全消失,皮损也基本消退,仅2例患儿面部遗留毛细血管扩张,经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完全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新生儿
下载PDF
表现为粟丘疹的汗管瘤 被引量:9
20
作者 马东来 胡瑾 方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0-241,共2页
报告1例表现为粟丘疹的汗管瘤。患儿女,9岁。面部、颈部、双侧腋窝、胸部、下腹部和外阴部出现许多肤色或白色丘疹4年。临床上皮损类似于粟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有数个角囊肿,其下方真皮纤维基质中有许多囊性管腔和实性上... 报告1例表现为粟丘疹的汗管瘤。患儿女,9岁。面部、颈部、双侧腋窝、胸部、下腹部和外阴部出现许多肤色或白色丘疹4年。临床上皮损类似于粟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有数个角囊肿,其下方真皮纤维基质中有许多囊性管腔和实性上皮细胞条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管瘤 粟丘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