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3年北京某医院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1
作者 孙海青 刘辉 +1 位作者 娄金丽 刘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1084-1090,共7页
目的分析2023年我院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血清学指标变化,为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483例呼吸道病原体IgM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肺... 目的分析2023年我院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血清学指标变化,为呼吸道感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483例呼吸道病原体IgM阳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甲型流感病毒(INFA)、副流感病毒(PI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柯萨奇病毒(COX)、嗜肺军团菌(LP)、乙型流感病毒(INFB)9种病原体免疫球蛋白(Ig)M抗体。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性别、年龄、季节患者的血清呼吸道病原体IgM阳性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病原体感染者间的血清学指标。结果(1)483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单一病原体IgM阳性者占比为39.3%(190/483),>2种病原体IgM阳性者占比为60.7%(293/483)。单一病原体IgM阳性患者中,位居前3位的依次为INFB(39.5%,75/190)、INFA(24.2%,46/190)及MP(20%,38/190);混合病原体IgM阳性患者中,以2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为主,占比为61.7%(181/293),其中以病原体INFA+INFB为主,占比43.3%(127/293),其次为MP+INFA+INFB,占比17.4%(51/293)。(2)女性患者血清MP、ADV IgM阳性率高于男性,INFB IgM阳性率低于男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0~18、19~45、46~59、>60岁4个年龄段患者血清MP、COX病原体IgM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0~18岁MP、COX阳性率分别高于19~45、46~59、>60岁(P均<0.05),19~45岁MP阳性率高于46~59、>60岁(P均<0.05)。(4)春、夏、秋、冬4个季节血清MP、INFA 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春季MP阳性率高于秋季(P<0.05),冬季阳性率分明高于夏季、秋季(P均<0.05);INFA阳性率冬季高于夏季(P<0.05)。(5)将483例呼吸道感染者分为MP IgM阳性组、病毒IgM阳性组、混合感染组,3组间eGFR、EOS、PL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混合感染组中EOS高于MP IgM阳性组(P<0.05),eGFR、PLT高于病毒IgM阳性组(P均<0.05),肝功能指标在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23年全年以MP、INFA、INFB病原体感染为主,且混合感染多见;女性及年龄小的人群更易感染MP;春季和冬季更易发生MP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更易发生于冬季;混合感染可能更易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病原体 IGM抗体 流行病学
下载PDF
肝病患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菌株特征分析
2
作者 代芳芳 陈铭 +3 位作者 康艳芳 孙桂珍 娄金丽 于艳华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7期1207-1210,共4页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菌株特征,为该类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至2023年就诊于我院的肝病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病例信息,对从患者分离出的隐球菌菌株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鉴...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和菌株特征,为该类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至2023年就诊于我院的肝病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的病例信息,对从患者分离出的隐球菌菌株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进行鉴定并用ITS测序法进行确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法对菌株进行分型分析,使用FUNGUS 3对菌株进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6例肝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61.0±8.0岁;肝癌、肝衰竭和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各2例;除1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外,其余为血流、胸腹水、脑脊液和尿液感染。6例患者合并感染的隐球菌均为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Cryptococcus neoformans var.grubii),MLST分型均为ST5型。抗真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6株菌对抗隐球菌一线药物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为100%,对氟康唑的敏感性为33.3%,中介率为66.7%;6株菌除1株对伊曲康唑为非野生型(non-wild type,NWT)外,其余均为野生型(wild type,WT)菌株,6例患者隐球菌感染后均死亡。结论合并隐球菌感染的肝病患者多为免疫功能严重受损的肝病晚期中老年患者,其感染的隐球菌以新型隐球菌格鲁比变种ST5型为主,对常用抗隐球菌一线药物氟康唑的敏感性较低,单用氟康唑治疗效果差。此类患者合并侵袭性隐球菌感染的情况需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对此类患者可进行常规隐球菌感染的筛查,以便及早诊治隐球相关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隐球菌感染 多位点序列分型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
下载PDF
HBV C基因型有关的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患者S区突变对HBsAg的影响
3
作者 刘辉 刘新 娄金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4期727-731,747,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研究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患者HBV S区突变对HBsAg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7例HBsAg-/HBV DNA+患者血液样本,对成功提取扩增的HBV DNA S区进行测序,通... 目的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研究HBsAg阴性HBV DNA阳性患者HBV S区突变对HBsAg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107例HBsAg-/HBV DNA+患者血液样本,对成功提取扩增的HBV DNA S区进行测序,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对HBV S区突变位点进行细胞功能验证,探讨OBI可能发生的分子机制。结果对成功提取扩增的68例患者进行测序,发现HBV S区存在大量突变,包括免疫逃逸突变(如sG145R、sK122R、sS114T、sT131P等)和跨膜结构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D)突变(如sT5A、sG10D、sF20S等)。通过构建HBV C基因型突变质粒,进行细胞转染和细胞免疫荧光实验发现sG145R突变会明显降低HBsAg的表达,但是sK122R、sI26N、sQ29N、sR169H、sS114T、sT131P这6个突变位点并未影响细胞内外HBsAg的表达。结论通过测序发现HBsAg-/HBV DNA+患者HBV S区存在大量突变位点,通过构建sG145R、sK122R、sI26N、sQ29N、sS114T和ST131P等突变质粒发现sG145R突变会明显降低细胞内外HBsAg的表达,但是sK122R、sI26N、sQ29N、sR169H、sS114T、sT131P并未明显降低细胞内外HBsAg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病毒感染(OBI)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 DNA) 突变
下载PDF
北京市临床实验室GGT、CK、LDH及α-AMY测量结果的正确度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孙慧颖 陈宝荣 +12 位作者 邵燕 胡滨 李月玲 陈燕 郭鸿雁 贺建勋 鲁辛辛 邱玲 邱爽 吴继明 王玫 王清涛 肖路延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9-463,共5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各临床实验室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α-淀粉酶(α-AMY)常规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度。方法用北京市12家大型临床实验室GGT、CK、LDH及α-AMY常规测量系统分别测量2个活性水平的人血... 目的了解北京市各临床实验室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α-淀粉酶(α-AMY)常规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度。方法用北京市12家大型临床实验室GGT、CK、LDH及α-AMY常规测量系统分别测量2个活性水平的人血清基质国家二级标准物质,以标准物质"认定值±不确定度"及En值为标准评价测量结果的正确度。结果2个活性水平的标准物质,GGT测量结果范围分别为89.5~119.3 U/L、169.6~214.3 U/L;CK测量结果范围分别为197.0~224.7 U/L、372.0~446.7 U/L;LDH测量结果范围分别为169.0~225.7 U/L、260.7~372.0 U/L;α-AMY测量结果范围分别为40.0~69.3 U/L、162.3~271.0 U/L;GGT、CK、LDH及α-AMY常规测量系统测量结果满足正确度标准要求的实验室比例分别为8%(1/12)、33%(4/12)、18%(2/11)和10%(1/9)。结论北京市临床实验室大部分GGT、CK、LDH及α-AMY常规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度不能满足量值溯源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谷氨酰基转移酶 肌酸激酶 乳酸脱氢酶 Α-淀粉酶 标准物质 正确度
下载PDF
以肝衰竭为首要表现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附7例报道
5
作者 赖曼 王苏丹 +1 位作者 沈琳 刘海霞 《肝脏》 2023年第1期33-36,49,共5页
目的 观察以肝衰竭为首要表现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收治的7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7~65岁,均有肝衰竭... 目的 观察以肝衰竭为首要表现的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收治的7例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7~65岁,均有肝衰竭的典型症状及体征,发热7例,皮疹4例,淋巴结肿大4例,脾大6例。7例患者在病程中均有血细胞进行性下降。影像学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脾大、骨质侵犯等。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等恶性疾病。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可以肝衰竭为首要表现,这类患者缺乏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误诊率高,应尽早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肝衰竭 噬血细胞综合征 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病
下载PDF
平板活菌计数法检测粪便中的肠道菌群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艳 刘均娥 +1 位作者 张晶 陈铭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定量检测方法 活菌计数法 肠道菌群 粪便标本 平板 微生态疗法 微生态学 辅助治疗
下载PDF
小檗碱对胆碱-蛋氨酸缺乏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组织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慧芹 刘泽洲 +5 位作者 续畅 刘新 娄金丽 李健 牛建昭 郝钰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3-638,共6页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胆碱-蛋氨酸缺乏(MCD)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小鼠肝组织巨噬细胞M1、M2表型转化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饲喂常规饲料),模型组(饲喂MCD饲料),罗格列酮干预组(30mg...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胆碱-蛋氨酸缺乏(MCD)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小鼠肝组织巨噬细胞M1、M2表型转化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组(饲喂常规饲料),模型组(饲喂MCD饲料),罗格列酮干预组(30mg/kg)和小檗碱干预组(150mg/kg),采用预防给药方式,连续2周。通过组织病理学评分评估动物模型及药物疗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及IL-10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中M1、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比值。结果罗格列酮和小檗碱可显著改善MCD饮食诱导小鼠NASH的病理程度,显著下调血清中TNF-α水平(P<0.05),显著上调血清中IL-10水平(P<0.05),显著降低肝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及增加M2型巨噬细胞的数量,降低M1/M2比值(P<0.01)。结论小檗碱对MCD饮食诱导小鼠NASH有较好改善作用,其部分药理机制为:调节肝组织中巨噬细胞表型转化,增加M2型巨噬细胞比例,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巨噬细胞 表型转化 流式细胞术 小鼠
下载PDF
比较不同感染途径HIV感染者合并HBV、HCV感染的情况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熠 张欣 +4 位作者 孙丽梅 杨籽翾 李丽娟 闫惠平 赵艳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6期974-977,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感染途径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和/或HCV感染率差异。方法对626例HIV感染者进行HBV、HCV病毒血清学标记物的检查。观察对象中经血液途径感染HIV者为395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为231例。结果395例经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HBsA... 目的比较不同感染途径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和/或HCV感染率差异。方法对626例HIV感染者进行HBV、HCV病毒血清学标记物的检查。观察对象中经血液途径感染HIV者为395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为231例。结果395例经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占5.06%(20/395)、HCV感染者占66.3%(262/395)。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合并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P<0.05)。231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HBsAg阳性)为12.55%(29/231)、合并HCV感染率为6.49%(15/231),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5)。经性传播途径及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HBsAg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2.55%(29/231)、5.06%(20/395),前者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4,P<0.01)。经性传播途径和血液途径感染的HIV/AIDS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分别为6.49%(15/231)、66.3%(262/395),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明显高于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50,P<0.01)。结论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感染者,其合并HBV感染率高于合并HCV感染率。然而,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其合并HBV感染率低于合并HCV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感染途径
下载PDF
重氮法与钒酸盐法检测肝病患者胆红素情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铭 代芳芳 +2 位作者 于艳华 娄金丽 郭鸿雁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1年第2期210-212,共3页
目的分析重氮法与钒酸盐法检测肝病患者胆红素情况,探讨两种方法在肝病患者白球比失衡情况下对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12月间肝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升高标本203例,用ADVIA生化分析仪测定其白蛋白、球蛋白的... 目的分析重氮法与钒酸盐法检测肝病患者胆红素情况,探讨两种方法在肝病患者白球比失衡情况下对胆红素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12月间肝病患者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升高标本203例,用ADVIA生化分析仪测定其白蛋白、球蛋白的量,用重氮法及钒酸盐法检测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结果203例标本中白蛋白正常或减低同时球蛋白定量升高者21例,白蛋白降低球蛋白正常者86例,其余白蛋白、球蛋白定量结果正常;白球比降低者97例,其余为白球比例正常者;白球比例降低患者总胆红素检测结果重氮法均值稍高于钒酸盐法(69.65,62.36),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6>0.05),两种方法直接胆红素检测结果均值(46.39,4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0.05)。结论肝病患者白球比失衡情况下,重氮法与钒酸盐法检测两种胆红素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病 白球比失衡 胆红素 重氮法 钒酸盐法
下载PDF
下尿路感染患者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敏感度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善辉 杨勇 +4 位作者 韩修武 杜鹏 张鹏 朱绪辉 袁宏香 《医学研究杂志》 2015年第9期87-90,共4页
目的检测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的敏感度。方法对2011年3~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泌尿外科的80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且尿常规提示脓尿的患者给予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治疗,治疗... 目的检测下尿路感染患者尿液中菌群分布及对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的敏感度。方法对2011年3~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泌尿外科的80例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且尿常规提示脓尿的患者给予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治疗,治疗前留取清洁中段尿行细菌培养+药敏检查。对尿培养阴性患者治疗后1周行尿常规检查。对尿培养阳性患者治疗后1周行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尿常规正常患者,停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1周后再次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尿常规异常患者,继续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治疗1周,1周后再次复查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查,间接分析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的敏感性。结果80例患者中,初次尿培养阳性72例,阴性8例,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72例下尿路感染患者中单纯性尿路感染50例,复杂性尿路感染22例;尿培养阳性者治疗1周后66例尿常规恢复正常,停用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尿培养转阴,第3次尿常规和尿培养均为阴性;6例尿常规阳性患者继续口服磷霉素氨丁三醇散1周,尿培养均转阴,第3次尿常规和尿培养均为阴性;8例初次尿培养阴性者治疗1周后尿常规提示脓尿均消失。结论下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导致的下尿路感染均有效;对单纯性泌尿系感染和复杂性泌尿系感染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作为下尿路感染的经验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尿路感染 菌群分布 磷霉素氨丁三醇散 敏感度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不同核酸检测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代芳芳 娄金丽 +2 位作者 于艳华 张立丽 陈铭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1期1973-1975,共3页
目的探讨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同核酸检测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2020年2月中旬送检的76例咽拭子标本及5例痰标本同时分别用一步RT-PCR法及NASBA(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恒温扩增芯片法进行201... 目的探讨和评价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同核酸检测方法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对2020年2月中旬送检的76例咽拭子标本及5例痰标本同时分别用一步RT-PCR法及NASBA(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恒温扩增芯片法进行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81例患者中确诊COVID-19的有51例,实时荧光一步RT-PCR法检测阳性21例(25.93%),NASBA恒温扩增芯片法检测阳性11例(13.58%)。实时荧光一步RT-PCR法在诊断COVID-19中灵敏度(0.412)高于NASBA恒温扩增芯片法(0.216),阴性预测值(0.500)高于恒温扩增法(0.429),诊断准确性(YI=0.412)高于恒温扩增芯片法(YI=0.216),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两种方法单次检测的假阴性率分别为58.82%和78.43%。结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不同核酸检测方法之间灵敏度差异较大,应用前要对检测方法和试剂盒进行性能评价,两种核酸检测法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很高,但单次核酸检测结果假阴性率较高,临床诊断时应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nCoV COVID-19 PT-PCR 恒温扩增法
下载PDF
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被引量:6
12
作者 郭秋艳 王晨 《中国医学装备》 2006年第5期56-57,共2页
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是日产全自动、多参数、三分类、阻抗型全血细胞分析仪,可为临床提供18项参数和三类细胞分布图。该分析仪操作简便、灵活、自动化程度高、有较高的准确性,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就其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作一简单介绍。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仪 故障排除
下载PDF
人血清标准物质在改进临床实验室T-Bil测量结果正确度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慧颖 陈宝荣 +12 位作者 邵燕 胡滨 李月玲 陈燕 郭鸿雁 贺建勋 鲁辛辛 邱玲 邱爽 吴继明 王玫 王清涛 肖路延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9-302,共4页
目的研究人血清标准物质对改进临床实验室总胆红素(T-Bil)测量结果正确度的价值。方法以北京市12家临床实验室血清T-Bil常规测量系统为例,分别用常规测量系统同时测量人血清T-Bil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9184、GBW09185,评价测量结果的正确... 目的研究人血清标准物质对改进临床实验室总胆红素(T-Bil)测量结果正确度的价值。方法以北京市12家临床实验室血清T-Bil常规测量系统为例,分别用常规测量系统同时测量人血清T-Bil国家一级标准物质GBW09184、GBW09185,评价测量结果的正确度;再以GBW09184代替常规系统校准品重新测量GBW09185,分析各常规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度。分别用测量结果计量学可溯源、统计学可接受及临床可接受3个判断标准评价各常规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度,同时分析12家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变异情况。结果 12家实验室T-Bil常规测量系统GBW09184、GBW09185标准物质测量结果分别为95.7~137.8μmol/L、35.3~57.4μmol/L,均值分别为116.6μmol/L、47.7μmol/L,偏移分别为+7.9%、+7.0%,总变异分别为10.25%、12.80%;用计量学溯源、统计学可接受、临床可接受标准判断分别有17%(2/12)、33%(4/12)、33%(4/12)的实验室测量结果正确。除4号外的其他11家实验室校准后,T-Bil常规测量系统GBW09185标准物质测量结果为40.7~57.3μmol/L,均值为46.3μmol/L,偏移+3.8%,总变异为9.70%;用计量学溯源、统计学可接受、临床可接受标准判断分别有36%(4/11)、64%(7/11)、64%(7/11)的实验室测量结果正确。结论北京市80%临床实验室T-Bil常规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正确度不能满足ISO17511的溯源要求;人血清T-Bil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可明显改善各临床实验室测量结果的正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胆红素 正确度 标准物质 测量
下载PDF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血清铁离子的检测及应用
14
作者 王忠 王健 +1 位作者 杨露漪 李三军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9,12,共2页
关键词 血清铁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患者 SARS冠状病毒 实验室指标 重症病例 ARDS 铁离子 发现 筛选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和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国忠 娄金丽 +3 位作者 汪洋 唐冬松 马正来 苏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5期1610-1612,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和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自京佑安医院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A组)73例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B组)...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和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纤维化指标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自京佑安医院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A组)73例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B组)患者61例;另选同期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组)患者60例与肝硬化(D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肝纤维四项指标。结果 A组和B组血清IV型胶原、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含量明显高于C组和D组,且B组高于A组,D组高于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C组和D组,且B组高于A组,D组高于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Ⅳ型胶原、PCⅢ、LN和HA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伴肝源性糖尿病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与胰岛素抵抗呈线性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源性糖尿病 肝纤维化指标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国忠 娄金丽 +4 位作者 汪洋 倪奕森 王扬 马正来 苏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11期1167-1169,共3页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佑安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行经皮肝动... 目的探讨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肝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佑安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行介入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均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介入治疗。对照组于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静脉注射硫普罗宁;观察组于治疗前3 d至结束后7 d静脉注射异甘草酸镁。比较两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肝脏血流速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76.74%)与对照组(69.77%)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22.439、20.470、41.223,对照组:t=9.041、8.768、19.783,P<0.05);观察组治疗后ALT、AST和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58、15.645、20.282,P<0.05)。两组治疗后肝动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和最低血流速度(Vmin)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7.811、8.889,对照组:t=19.193、3.988,P<0.05);观察组治疗后肝动脉Vmax和Vmi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70、6.06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提高肝动脉血流速度,且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介入治疗 异甘草酸镁 肝功能
下载PDF
隐匿性HBV感染血清学特征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淑湘 刘新 娄金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1年第6期1066-1071,共6页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是一种难以诊断的肝病,具有发展成肝细胞癌的风险,给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OBI是宿主免疫控制和病毒基因组变异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乙型肝炎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是一种难以诊断的肝病,具有发展成肝细胞癌的风险,给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带来了巨大挑战。OBI是宿主免疫控制和病毒基因组变异综合作用的结果,使乙型肝炎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处于低复制状态并影响病毒颗粒的分泌,进而导致患者血清HBsAg无法检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度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阐明了OBI的病毒学机制和可能的临床意义,提高了临床上检测OBI的敏感性。本文综述了OBI的概念、血清学特征、发生机制以及临床意义的最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V DNA 分子机制 免疫
下载PDF
Percoll分离法联合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专性厌氧菌阳性标本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林 幸雯 +3 位作者 张京 陆必超 丁秀荣 刘志忠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9期2324-2328,共5页
目的评价Percoll分离法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专性厌氧菌阳性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血培养中单独厌氧瓶阳性标本,用Percoll分离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洗涤法两... 目的评价Percoll分离法联合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直接鉴定血培养专性厌氧菌阳性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血培养中单独厌氧瓶阳性标本,用Percoll分离法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洗涤法两种方法对标本进行菌体富集和纯化处理,采用MALDI-TOF MS对标本进行直接鉴定,以转种后菌落鉴定结果为标准,对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的鉴定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有71份血培养专性厌氧菌阳性标本纳入研究,采用Percoll分离法处理标本,专性厌氧菌“种”水平鉴定准确率为84.5%,其中革兰阴性菌的“种”水平鉴定准确率为80.0%,革兰阳性菌的“种”水平鉴定准确率为87.8%。采用SDS洗涤法处理标本,专性厌氧菌的“种”水平鉴定准确率为60.6%,其中革兰阴性菌的“种”水平鉴定准确率为46.7%,革兰阳性菌的“种”水平鉴定准确率为70.7%。与SDS洗涤法相比,采用Percoll分离法处理标本明显提高了MALDI-TOF MS对革兰阴性菌的鉴定准确率(χ^(2)=7.177,P=0.007)。结论使用Percoll分离法处理血培养专性厌氧菌阳性标本,用于MALDI-TOF MS直接鉴定,可明显提高专性厌氧菌特别是革兰阴性厌氧菌的鉴定准确率,且操作简便,成本低,适合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烷基硫酸钠 细胞分离液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血培养 厌氧菌
下载PDF
PPARα激活保护小鼠急性肝衰竭对CHOP的调节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房忠军 徐玲 +4 位作者 田原 靳海英 时红波 任锋 张向颖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2期1423-1427,共5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活对小鼠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肝损伤保护过程中对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标志物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激活对小鼠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肝损伤保护过程中对内质网应激凋亡蛋白标志物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CHOP)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联合脂多糖(LPS)建立小鼠ALF模型。PPARα激活剂Wy-14643及siRNA分别对ALF小鼠模型进行干预,检测小鼠肝脏病理改变、血清转氨酶ALT、AST评价肝脏功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HOP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GalN/LPS诱导ALF小鼠中,肝损伤程度及转氨酶水平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加重,PPARα水平下降,CHOP水平上升。Wy-14643干预降低肝组织CHOP的表达水平,PPARαsiRNA干预增加肝组织CHOP的表达水平。结论 ALF肝损伤过程中,PPARα可通过调节CHOP参与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肝细胞凋亡,PPARα-CHOP信号通路可能是ALF致病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 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同源蛋白 急性肝衰竭 凋亡
下载PDF
HBV准种测序技术应用及抗病毒药物治疗对HBV准种变异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文凤 金子铮 +1 位作者 刘宁 娄金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4期697-701,共5页
乙型肝炎(hepatitis B)大多数是由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病毒属病毒感染人体所致,其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突变、高复制的特点,在人体体内以准种的形式存在。乙型肝炎病毒不仅可以引起隐匿性、急慢性肝炎,还可导致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乙型肝炎(hepatitis B)大多数是由嗜肝DNA病毒科正嗜肝病毒属病毒感染人体所致,其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高突变、高复制的特点,在人体体内以准种的形式存在。乙型肝炎病毒不仅可以引起隐匿性、急慢性肝炎,还可导致肝硬化(liver cirrhosis),与肝癌(HCC)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对HBV准种测序应用的选择以及抗病毒治疗后HBV准种变异情况对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疾病转归以及疗效预测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高效HBV测序技术的应用,了解HBV准种突变的靶点,进行精准靶向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本文就测序技术的应用及抗病毒药物治疗对HBV准种变异的影响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HBV准种 测序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