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依据现有完善的语言评估方式,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患儿语言康复情况,研究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患儿语言习得能力及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58例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平均17.6±8....目的依据现有完善的语言评估方式,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患儿语言康复情况,研究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患儿语言习得能力及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58例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平均17.6±8.8个月,应用汉语沟通发展量表(mandarin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MCDI)研究开机时、开机后6、12、24、36个月的差异;按照植入年龄分为A组(0~18个月龄)、B组(19~36个月龄),根据内耳形态分为C组(内耳正常)、D组(内耳畸形),分析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开机时及开机后6、12个月患儿语言能力得分。结果患儿在康复后语言能力普遍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差异。除句子与语句部分得分外,其余得分在开机时与开机后6个月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开机后24个或36个月接近满分。A、B组MCDI会说的词汇得分在开机后12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C、D组在开机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开机前期,患儿语言能力增长较为迅速,18个月前植入与19~36个月植入人工耳蜗对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在开机后12个月无显著差异,内耳畸形对患儿开机后的语言发育有显著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不同噪声模式对听力正常者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MATLAB软件播放儿童版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句表,测试25名听力正常受试者和20例感音神经性聋受试者分别在安静环境、语谱噪声、双人语噪声下...目的研究不同噪声模式对听力正常者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MATLAB软件播放儿童版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句表,测试25名听力正常受试者和20例感音神经性聋受试者分别在安静环境、语谱噪声、双人语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分析两者在安静和两种噪声模式下对语句感知能力的差异。结果随信噪比降低,听力正常者在语谱噪声下言语识别率低于双人语噪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在信噪比+5 d B时,双人语噪声下言语识别率低于语谱噪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噪声模式对比,听力正常者在双人语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更高,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在语谱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更高。展开更多
目的获得噪声下声调识别测试(t o n 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test,TINT)材料的听力正常人识别成绩-强度(performance-intensity,PI)函数。方法利用已确立的TINT测试材料对16名年龄在21~28岁、以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听力正...目的获得噪声下声调识别测试(t o n 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test,TINT)材料的听力正常人识别成绩-强度(performance-intensity,PI)函数。方法利用已确立的TINT测试材料对16名年龄在21~28岁、以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听力正常人进行声调识别测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听力正常成人PI斜率分别为8.6%/d B(男声)、7.3%/d B(女声)(P=0.11);听力正常成人PI函数信噪比50阈值分别为男声(-12.9±0.8)d B、女声(-13.6±1)d B(t=2.7,P=0.016);声调类型和播音者性别对PI曲线阈值的影响即存在交互作用(F=11.7,P〈0.001)、亦存在独立作用(声调类型:F=83.7,P〈0.001;播音员性别:F=31.0,P〈0.05),其中听力正常人一声和四声识别阈值明显低于二声和三声识别阈值。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基于TINT测试材料的听力正常人噪声下声调识别PI函数,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测量工具。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依据现有完善的语言评估方式,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患儿语言康复情况,研究早期植入人工耳蜗患儿语言习得能力及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58例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平均17.6±8.8个月,应用汉语沟通发展量表(mandarin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MCDI)研究开机时、开机后6、12、24、36个月的差异;按照植入年龄分为A组(0~18个月龄)、B组(19~36个月龄),根据内耳形态分为C组(内耳正常)、D组(内耳畸形),分析在植入人工耳蜗后开机时及开机后6、12个月患儿语言能力得分。结果患儿在康复后语言能力普遍有所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差异。除句子与语句部分得分外,其余得分在开机时与开机后6个月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开机后24个或36个月接近满分。A、B组MCDI会说的词汇得分在开机后12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C、D组在开机时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开机前期,患儿语言能力增长较为迅速,18个月前植入与19~36个月植入人工耳蜗对患儿的语言发育能力在开机后12个月无显著差异,内耳畸形对患儿开机后的语言发育有显著影响。
文摘目的研究不同噪声模式对听力正常者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言语识别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MATLAB软件播放儿童版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句表,测试25名听力正常受试者和20例感音神经性聋受试者分别在安静环境、语谱噪声、双人语噪声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分析两者在安静和两种噪声模式下对语句感知能力的差异。结果随信噪比降低,听力正常者在语谱噪声下言语识别率低于双人语噪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在信噪比+5 d B时,双人语噪声下言语识别率低于语谱噪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噪声模式对比,听力正常者在双人语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更高,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在语谱噪声下言语识别率更高。
文摘目的评价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耳蜗病变)与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频率选择特异性,对比说明不同类型听力损失对听觉系统频率选择特异性的影响。方法使用测量心理物理调谐曲线(psychophysical tuning curve,PTC)的方法评价频率选择特异性,即当存在一个纯音信号,其频率和强度保持不变,加入另一个窄带噪声,噪声的中心频率和强度均发生变化,通过改变噪声的中心频率与强度掩蔽纯音信号,由此获得的窄带噪声中心频率与其强度的关系曲线。PTC越窄,尖部越尖锐说明频率选择特异性越好,使用测试频率与PTC曲线最小强度上10 d B的曲线宽度的比值(Q10dB)评价PTC曲线的尖锐程度。选取听力正常受试者11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试者14例,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17例,测量3个组受试者双耳在500Hz和1000Hz处的心理物理调谐曲线。结果听力正常受试者平均Q10dB结果为3.4±0.9,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受试者平均Q10d B结果为1.8±0.4,听神经病谱系障碍受试者平均Q10d B结果为3.5±1.0。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组Q10 d B结果与听力正常组Q10dB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Q10dB结果与听力正常组(F=34.90,P<0.001)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Q10dB结果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F=31.09,P<0.001)。结论耳蜗病变会导致频率选择特异性障碍,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频率选择特异性可能基本正常。
文摘目的获得噪声下声调识别测试(t o n e identification in noise test,TINT)材料的听力正常人识别成绩-强度(performance-intensity,PI)函数。方法利用已确立的TINT测试材料对16名年龄在21~28岁、以普通话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的听力正常人进行声调识别测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听力正常成人PI斜率分别为8.6%/d B(男声)、7.3%/d B(女声)(P=0.11);听力正常成人PI函数信噪比50阈值分别为男声(-12.9±0.8)d B、女声(-13.6±1)d B(t=2.7,P=0.016);声调类型和播音者性别对PI曲线阈值的影响即存在交互作用(F=11.7,P〈0.001)、亦存在独立作用(声调类型:F=83.7,P〈0.001;播音员性别:F=31.0,P〈0.05),其中听力正常人一声和四声识别阈值明显低于二声和三声识别阈值。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基于TINT测试材料的听力正常人噪声下声调识别PI函数,以期为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提供一个可选择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