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治疗偏瘫的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华美 郄淑燕 《中国康复》 2022年第6期346-349,共4页
目的:研究偏瘫患者应用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行上肢机器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功能康复仪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MBI、UEFI及FMA-UE评分。结果... 目的:研究偏瘫患者应用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136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8例。对照组行上肢机器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多功能康复仪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MBI、UEFI及FMA-UE评分。结果: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06%、83.82%,P<0.05)。治疗后1及3个月时,2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各时间点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2组UEFI及FMA-U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应用多功能康复仪辅助上肢机器人治疗,可有效增强临床疗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康复仪 辅助治疗 上肢机器人 偏瘫 运动功能
下载PDF
下肢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的效果及对患者步行和平衡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孙建淼 张孟利 +1 位作者 权璐 杨傲然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1期1654-1658,共5页
目的分析下肢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的效果及对患者步行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1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5例... 目的分析下肢机器人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的效果及对患者步行和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11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6 min步行试验(6MWT)距离及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分、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血清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4.5%(52/55)比74.5%(4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后观察组6MWT距离及BBS、FMA、SS-QOL评分长于/高于常规组,MAS分级情况优于常规组,血清NPY水平低于常规组,血清BDNF、NGF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下肢运动障碍患者步行能力、平衡能力、运动能力,下调血清NPY表达量,上调血清BDNF、NGF表达量,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机器人 下肢运动障碍 步行能力 平衡能力
下载PDF
双源性并行心律心电散点图图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夏琳 莫林宏 +2 位作者 孙晓丹 刘墨吉 张丽华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5期569-573,共5页
目的:观察双源性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已明确诊断的7例双源性并行心律患者的心电散点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与单源性早搏、双源性早搏及单源性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共分为6... 目的:观察双源性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已明确诊断的7例双源性并行心律患者的心电散点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与单源性早搏、双源性早搏及单源性并行心律的心电散点图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共分为6组(每组各7例),其特征是:1组(单源性房性早搏),呈三分布,窦性节律位于45°线上;2组(双源性房性早搏)呈五分布,窦性节律位置不变,早搏前后点分别位于其两边,图形对称呈双分布,1、2组B线斜率均在0-1之间,其斜率无显著差异(P>0.05);3组(单源性室性早搏),呈四分布图形,窦性节律位于45°线上,早搏前后点分别趋向平行于X、Y轴,4组(双源性室性早搏)呈六分布,窦性节律位置不变,与单源性室早不同之处在于,其早搏前后点呈对称双分布,3、4组B线斜率均趋向于0,其斜率也无显著差异(P>0.05);5组(单源性并行心律)图形特征为沿垂直于45°线的四分布图形,早搏点集垂直于45°线,早搏前点、后点集分别垂直于X、Y轴;6组(双源性并行心律)图形为沿垂直于45°线的七分布图形,图形与单源性并行心律相似,5、6组间B线斜率均趋向于∞,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之处在于呈双分布;5、6组B线斜率明显大于1、2组[(∞)比(4.78±0.19)],1、2组B线斜率又显著大于3、4组(0.36±0.06),P均<0.01。结论:双源性并行心律心电散点图特征与单源性并行心律,单(双)源性房、室早搏图形均有显著差异,有助于并行心律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早搏复合征 室性早搏复合征 并行收缩
下载PDF
臭氧水注射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肱二头痉挛性肌张力障碍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4
作者 杨云涛 左刚 +2 位作者 吴毅明 李赛赛 娄亚兵 《光明中医》 2020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观察臭氧水注射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后肱二头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肱二头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应用臭氧水注射配合针刺,对照组24例采用新Bobath技... 目的观察臭氧水注射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后肱二头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48例脑卒中后肱二头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应用臭氧水注射配合针刺,对照组24例采用新Bobath技术和低频痉挛机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ADL)、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分别判断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CSI评分均有明显程度的降低;治疗后ADL评分增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尤其在大小便、穿衣及修饰方面改善显著;治疗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增高,运动功能显著提高,尤其在共同运动和分离运动方面改善显著。2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加显著。结论臭氧水注射配合特色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脑卒中后肱二头痉挛性肌张力障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臭氧水 脑卒中 肱二头肌 痉挛性肌张力障碍
下载PDF
THA与内固定术联合功能训练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楠 郄淑燕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内固定术联合功能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n=62)与B组(n=58)。A组应用THA治疗,B组应用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均...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与内固定术联合功能训练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n=62)与B组(n=58)。A组应用THA治疗,B组应用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均行康复功能训练。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水平、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评估两组生活质量,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在术前和术后3、6个月,评估两组髋关节功能。结果 (1)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卧床、住院、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B组(P <0.05);(2)术后3个月时,两组SF-36评分均高于术前(P <0.05),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IL-10水平均低于术前(P <0.05),且A组改善幅度均大于B组(P <0.05);(3)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Harris评分均大于术前(P <0.05),其中术后3个月时A组大于B组(P <0.05),而术后6月时,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THA能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状况,有利于骨折愈合,改善患者早期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 骨折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内固定术
下载PDF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及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者康复效果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董晓莹 张影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5期116-120,共5页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及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者康复效果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及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者康复效果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者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和低频刺激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评价,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33%(53/60),对照组有效率为88.33%(59/6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数据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显著增高,且观察组患者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sEMG平均波幅、sEMG吞咽时限、SSA评分、FO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FOIS评分显著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sEMG吞咽时限、SSA评分下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生活质量中各项指标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及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者康复训练安全有效,增强舌骨喉复合体动度和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生活生存质量,可推荐临床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者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并发吞咽障碍 肌电生物反馈 吞咽训练 低频电刺激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不同能级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对老年人足跟痛近期临床疗效比较
7
作者 胡晓红 郄淑燕 刘晓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6期720-724,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能级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在治疗老年足跟痛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3例老年足跟痛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6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73岁;病程0.6~6.0年,平均病程3.48年。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及... 目的研究不同能级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在治疗老年足跟痛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93例老年足跟痛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36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73岁;病程0.6~6.0年,平均病程3.48年。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及C组。A组采用低能级体外冲击波,B组采用中能级体外冲击波,C组采用类固醇药物局部封闭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晨起第一步足跟疼痛程度、踝-足功能、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俯卧位跟骨-筋膜结合处足底筋膜厚度、患者治疗满意度及足底筋膜炎复发情况。结果3组治疗前晨起第一步足跟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1周及1个月后,晨起第一步足跟疼痛VA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1个月后,VAS评分A组<B组<C组(1.19分±0.32分<1.65分±0.35分<2.31分±0.26分)(P<0.01),且3组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1个月后,3组AOFAS量表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治疗1个月后,AOFAS量表评分A组>B组>C组(91.06分±16.65分>85.04分±14.63分>81.63分±12.36分)(P<0.01),且3组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足底筋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及1个月后,3组足底筋膜厚度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1个月后,足底筋膜厚度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4 mm±0.94 mm<4.06 mm±0.84 mm<4.36 mm±0.73 mm)(P<0.05),且3组两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C组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B组(22.58%vs 3.2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47,P<0.05)。结论与超声引导下药物治疗相比,体外冲击波在治疗足底筋膜炎中的效果更好,而低能级体外冲击波治疗效果优于中能级,建议临床采用低能级体外冲击波治疗老年足跟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低能量 老年足跟痛 类固醇药物局部封闭治疗 近期疗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