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的早期治疗模式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颌面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雪 陈仁吉 石冰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95-9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治疗模式对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CLPAs)颌面形态的影响。方法纳入47位6~7岁的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病例组,将其按不同的早期治疗模式分为4组,纳入13位性别及年龄与之相当的单侧不完全性唇...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治疗模式对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UCCLPAs)颌面形态的影响。方法纳入47位6~7岁的非综合征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为病例组,将其按不同的早期治疗模式分为4组,纳入13位性别及年龄与之相当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比较反映颌面形态的8个指标来评价病例组和对照组颌面部骨性形态差异。统计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秩和检验方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2月龄前修复唇裂的UCCLPAs的骨性咽腔深度(Ba-PMP)减小(P<0.05)。与未修复腭裂的UCCLPAs相比,12月龄前修复唇裂,24月龄前修复腭裂的UCCLPAs的面突度(SNA)减小(P<0.05),上颌骨后面高(R-PMP)减小(P<0.05)。病例组间相比,3月龄前行唇粘连术,12月龄前行硬腭犁骨瓣整复术的UCCLPAs的上颌骨位置(S-Ptm)偏后(P<0.05)。结论当UCCLPAs 6~7岁时,3月龄前行唇粘连术,且12月龄前行硬腭犁骨瓣整复术者的患者上颌骨生长受抑制最严重。24月龄内行硬腭裂整复术者上颌骨向前的生长及后面高的生长均会受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上颌骨 治疗
下载PDF
改进口轮匝肌重建技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裂唇鼻前突度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胥毅 石冰 +1 位作者 杨超 李精韬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83-89,共7页
目的提出并验证一种新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前突度。方法口轮匝肌重建新技术为裂隙侧口轮匝肌上端缝合固定于前鼻棘、下份与对侧口轮匝肌游离端缝合。纳入63例常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修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 目的提出并验证一种新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前突度。方法口轮匝肌重建新技术为裂隙侧口轮匝肌上端缝合固定于前鼻棘、下份与对侧口轮匝肌游离端缝合。纳入63例常规口轮匝肌重建技术修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常规组),20例改进口轮匝肌重建技术修复的单侧完全性唇裂患者(改进组))及96例不完全性腭裂患者(对照组)。制取唇裂术前、术后即刻及腭裂术前面部石膏模型,运用石膏模型三维分析技术分析各组唇鼻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唇裂术后即刻改进组几乎所有唇鼻标志点(SA点除外)的前突度均大于常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唇裂术后即刻,改进组裂隙侧上唇前突度完全恢复正常,而鼻翼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过矫正。腭裂修复术前,改进组裂隙侧上唇前突度略低于正常,而过矫正的鼻翼前突度减小至正常。结论改进口轮匝肌重建技术能显著提高单侧完全性唇裂修复术后的唇鼻前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完全性唇裂 口轮匝肌
下载PDF
Goldenhar综合征1例
3
作者 吴晓璐 陈仁吉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108-109,共2页
Goldenh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第一、二腮弓及相邻脊柱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临床上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被忽视,该病的发病率为1∶35001∶7000新生儿,男女比例大致为3∶2[1]。作者遇到1例Goldenhar综合征,无明显脊柱异常,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 Goldenha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第一、二腮弓及相邻脊柱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临床上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被忽视,该病的发病率为1∶35001∶7000新生儿,男女比例大致为3∶2[1]。作者遇到1例Goldenhar综合征,无明显脊柱异常,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儿,女,8个月,出生即被家人发现右侧面部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LDENHAR综合征 临床资料 症状不典型 发育异常 新生儿 发病率 脊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