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获取不同乳内动脉行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早期效果
1
作者 房磊 曹向戎 +3 位作者 王丕杉 金琪琳 孟祥宽 王坡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81-185,共5页
目的:比较骨骼化乳内动脉(IMA)与带蒂IMA行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110例单纯行胸骨正中切口的OPCABG患者,搭桥方式均为左侧IMA与前降支吻合。其中... 目的:比较骨骼化乳内动脉(IMA)与带蒂IMA行不停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后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110例单纯行胸骨正中切口的OPCABG患者,搭桥方式均为左侧IMA与前降支吻合。其中男性8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58.6±8.7)岁。根据术中IMA获取情况,分为骨骼化IMA组(54例)和带蒂IMA组(56例)。比较2组IMA获取时间、住院时间、吻合后血管流速、术后引流量、术后第2天C反应蛋白、胸部切口感染、胸骨哆开等情况。结果:与带蒂IMA组比较,骨骼化IMA组吻合后桥血管流速更快[(73.56±40.16)mL/min对(58.26±33.27)mL/min],获取时间更长[(31.6±7.8)min对(24.3±8.1)min],术后总引流量更少[(428.6±318.7)mL对(541.7±332.5)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2天C反应蛋白、胸部切口感染、胸骨哆开及住院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PCABG后平均随访15个月,2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乳内动脉桥通畅率、大隐静脉桥通畅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获取骨骼化IMA比带蒂IMA时间长,难度高,但术后桥血管血流更好,动脉桥更长,可序贯弥漫病变前降支,且术后总引流量更少,骨骼化IMA在OPCABG中应用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乳内动脉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脏疝抢救成功1例
2
作者 师闯 王丕山 +2 位作者 孟祥宽 房磊 金琪琳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3期191-192,共2页
患者男性,68岁,因“劳累后胸痛半年,加重14 h”入院。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弥漫性三支病变,建议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完善术前准备,排除禁忌证后行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 患者男性,68岁,因“劳累后胸痛半年,加重14 h”入院。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弥漫性三支病变,建议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完善术前准备,排除禁忌证后行胸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动脉反折部,下达膈肌,切口下段向两侧各切一侧口以利显露,暴露心脏时发现左侧心包约有10 cm×11 cm大小不规则缺损(见图1),心脏跳动规律,无移位。因乳内动脉条件差,行主动脉-大隐静脉-前降支(SVG-AO-LAD)、主动脉-第一钝缘支-回旋支-后降支(SVG-AO-OM1-Cx-PDA)序贯吻合,血流量仪测血管流量好。因心包缺损大,修补困难,且心脏无移位,未处理缺如心包。闭合心包中上部、留置心包及左侧胸腔引流后,常规关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 胸腔引流 升主动脉 乳内动脉 心包缺损 不规则缺损 大隐静脉 抢救成功
下载PDF
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术后心房颤动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金琪琳 王丕杉 曹向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5期429-431,463,共4页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术后发生的心房颤动(A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大兴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28例OPCABG患者,观察围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按术后... 目的:分析不停跳冠状动脉移植术(OPCABG)后,心房颤动发生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术后发生的心房颤动(AF)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大兴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128例OPCABG患者,观察围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42例和非AF组86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年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动脉氧分压、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等因素与OPCABG术后AF发生的相关性。结果:OPCABG术后AF发生率为32.8%,多发生于术后1~3d。两组间比较显示:AF组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动脉氧分压、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与非A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左心房内径、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是OPCABG术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结论:OPCABG术后AF的发生与年龄、左心房内径、右冠状动脉主干狭窄(≥70%)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非体外循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师闯 曹向戎 +2 位作者 王坡 金琪琳 房磊 《中国医刊》 CAS 2022年第7期803-807,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不接触(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61例,其中41例采用传统方法获取大隐静脉(常... 目的探讨采用不接触(No-Touch)技术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61例,其中41例采用传统方法获取大隐静脉(常规组),20例采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No-Touc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大隐静脉获取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桥血管流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室时间、术后24h肌钙蛋白I水平、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以及桥血管病理情况,术后1年随访时行冠脉造影了解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总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室时间、术后总引流量、术后24h肌钙蛋白I水平、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间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No-Touch组获取大隐静脉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学观察显示,与常规组比较,No-Touch组获取的大隐静脉血管壁结构损伤较轻。术后1年随访时冠脉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常规组静脉桥血管闭塞25根,其中静脉桥-对角支2根、钝缘支3根、回旋支主干11支、左室后支6根、后降支3根,桥血管通畅率为81.6%(111/136),而No-Touch组静脉桥血管闭塞1根,为钝缘支闭塞,桥血管通畅率为97.6%(41/42)。No-Touch组桥血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采用不接触技术获取大隐静脉不增加手术风险,且对静脉结构的损伤较轻,术后1年后桥血管通畅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不接触技术 大隐静脉
下载PDF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房磊 王丕杉 +2 位作者 金琪琳 师闯 王坡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879-883,共5页
目的总结 160 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70 岁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 160 例 70 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均在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 94 ... 目的总结 160 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70 岁以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 160 例 70 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均在我院行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男 94 例、女 66 例,年龄 70~85(76.67±2.33)岁。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采用大隐静脉、乳内动脉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肌表面局部固定器、分流栓辅助完成。结果全组患者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应用乳内动脉桥+大隐静脉桥 62 例,全大隐静脉桥 98 例。手术均成功,无死亡病例,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 1~4 年,所有患者心绞痛均明显缓解。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疗效好,手术安全,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高龄患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原文传递
静脉桥序贯和单纯吻合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效果的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房磊 王丕杉 +2 位作者 金琪琳 师闯 王坡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桥序贯和单纯吻合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2018年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完成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吻合438例... 目的比较大隐静脉桥序贯和单纯吻合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2018年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共完成大隐静脉顺行序贯吻合438例,与同期165例大隐静脉单纯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各纳入130例患者。序贯吻合组患者中男78例、女52例,年龄60(52,68)岁。单纯吻合组患者中男80例、女50例,年龄61(52,70)岁。对两组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基本匹配,围手术期资料具有可比性。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患者术后死亡率(1.5%vs.1.5%,P=1.000)和并发症发生率(4.6%vs.6.2%,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12~60(28.3±8.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4.0%,P=0.796)。序贯吻合组与单纯吻合组平均桥血管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0±11.8)mL/min vs.(28.0±9.5)mL/min,P=0.597]。序贯吻合组手术时间短于单纯吻合组[(142.5±21.2)min vs.(186.3±27.6)min,P<0.001],序贯吻合组引流量少于单纯吻合组[(204.7±39.6)mL vs.(271.3±48.3)m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桥序贯吻合技术优于单纯吻合,可减少主动脉吻合口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引流量,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序贯吻合 单纯吻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原文传递
左房容积指数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金琪琳 张良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6期896-898,共3页
目的分析左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后房颤的相关性,评价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预测价值。... 目的分析左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术后房颤的相关性,评价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97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查超声心动图,应用三维超声测量左房容积(left atrial volum,LAV),并测量身高、体重,计算标准化体表面积(standardized surface area,BSA)。按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分为房颤组和非房颤组。对2组患者左房容积指数、年龄、病史、术前用药、超声心动图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同时按LAVI≥32 ml/m^2进行分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房颤发生情况。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左房容积指数、年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左心房容积指数、年龄为OPCABG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LAVI≥32 ml/m2的患者,OPCABG术后房颤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VI是OPCABG术后房颤的预测因子,可为有效预防和及时治疗术后房颤,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左房容积指数
原文传递
术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疗效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8
作者 房磊 王丕杉 +2 位作者 金琪琳 王坡 孟祥宽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探讨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心脏中心2015~2019年,130例OPCABG患者术前应用IABP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A组(预防性应用组,即手术... 目的探讨总结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心脏中心2015~2019年,130例OPCABG患者术前应用IABP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A组(预防性应用组,即手术前置入IABP,n=72),其中男42例、女30例,年龄60~72(65.0±5.2)岁;B组(紧急置入组,即手术中及手术后置入IABP,n=58),其中男32例、女26例,年龄56~73(62.3±7.6)岁。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死亡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A组住院死亡率(4.2%)较B组(12.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A组IABP使用时间[(40.8±10.3)min vs.(65.3±15.6)min]、机械通气时间[(18.7±6.1)min vs.(48.7±10.5)min]、ICU滞留时间[(48.1±7.8)min vs.(90.2±21.3)min]均短于B组(P<0.05)。A组和B组旁路移植的桥血管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1.2)支vs.(3.8±1.0)支,P=0.387]。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高龄[OR=1.04,95%CI(1.01,1.10),P=0.030]、女性[OR=2.56,95%CI(1.53,6.12),P=0.000]、左室舒张末期内径[OR=1.05,95%CI(1.01,1.13),P=0.030]。保护因素为术前应用IABP[OR=0.17,95%CI(0.01,0.78),P=0.005]。结论行OPCABG的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IABP可降低住院死亡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预防性应用 疗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