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应用快速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探究各时期脑梗死患者弥散参数的演变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9例,于发病6h^6个月采集1次或多次快速DKI数据,勾画梗死灶范围,测定病...目的本研究应用快速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探究各时期脑梗死患者弥散参数的演变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9例,于发病6h^6个月采集1次或多次快速DKI数据,勾画梗死灶范围,测定病变侧及正常侧的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其相对变化率分别用rMK、rMD、rADC表示。结果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35例患者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为均匀高信号,其中22例患者MK显示为不均匀高信号。有29例患者MK显示病灶范围小于MD显示范围。急性期、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变侧MK较正常侧明显升高(1.61±0.28 vs 1.00±0.22,1.59±0.47 vs1.00±0.21,P<0.01),慢性期病变侧MK则明显低于正常侧(0.79±0.24 vs 0.99±0.18,P<0.01)。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侧与正常侧比较,rMK变化幅度较rMD、rADC变化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快速DKI在诊断各期脑梗死的临床可行性,对临床早期、准确判断梗死灶范围及缺血程度有指导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本研究应用快速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序列探究各时期脑梗死患者弥散参数的演变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69例,于发病6h^6个月采集1次或多次快速DKI数据,勾画梗死灶范围,测定病变侧及正常侧的平均扩散峰度(MK)、平均扩散系数(MD)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其相对变化率分别用rMK、rMD、rADC表示。结果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35例患者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为均匀高信号,其中22例患者MK显示为不均匀高信号。有29例患者MK显示病灶范围小于MD显示范围。急性期、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变侧MK较正常侧明显升高(1.61±0.28 vs 1.00±0.22,1.59±0.47 vs1.00±0.21,P<0.01),慢性期病变侧MK则明显低于正常侧(0.79±0.24 vs 0.99±0.18,P<0.01)。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侧与正常侧比较,rMK变化幅度较rMD、rADC变化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快速DKI在诊断各期脑梗死的临床可行性,对临床早期、准确判断梗死灶范围及缺血程度有指导意义。
文摘醒后脑卒中指入睡时完全正常,醒后出现脑卒中表现的时间窗不明型脑卒中,绝大部分为缺血性脑卒中[1]。2019年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发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管理指南中提到起病4.5 h之内为溶栓治疗适应证;前循环血管闭塞且起病6 h之内、后循环血管闭塞且起病24 h之内为血管内治疗适应证[2]。醒后脑卒中患者从脑卒中症状被识别至采取治疗手段的平均时间为2.6~3.1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