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勤奋严谨探医路 大道致远守初心——记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 被引量:1
1
作者 顾超雄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8-362,共5页
吉训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程办公室主任。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攻关... 吉训明,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院长。担任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国家脑卒中防治与百万减残工程办公室主任。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攻关、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军民融合重大项目等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写入欧美医师教材和国内外指南。以通信作者在Nature、PNAS、NEJM、Lancet Neurolog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他引16 000余次,H指数60;连续4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担任Brain Circulation、Neuroprotection、Conditioning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Neuroscience等期刊主编。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北京学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以及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和转化医学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进步奖 科技工作者 副校长 医学奖 吴阶平 H指数 国家科技攻关 期刊主编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与脑缺血事件相关性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潇祎 庄仲 赵锡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6期538-543,共6页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斑块进展可表现为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脂质核增大、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等特征。随着血管影像技术的发展,以评价斑块进展为目的的前瞻性研究越来越广泛。大量研究表明,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本文将对评价斑块的影像学方法的可重复性以及斑块进展与未来脑血管事件相关性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更好地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并为疾病的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进展 影像学 脑血管病
下载PDF
绞股蓝皂苷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保护效应及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耿亚楠 赵名 +1 位作者 范明 朱玲玲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65-768,共4页
绞股蓝主要的药效成分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以及促神经再生等机制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本文重点论述了GP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疾病模型中的保护效应,为... 绞股蓝主要的药效成分绞股蓝皂苷(gypenosides,GP),通过抗炎、抗氧化应激以及促神经再生等机制对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本文重点论述了GP在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等疾病模型中的保护效应,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绞股蓝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皂苷 神经系统疾病 发病机制 神经再生 氧化应激 炎症
下载PDF
深部脑磁刺激术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的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博 张攀 +3 位作者 李达 杨予涛 郑云峰 徐志卿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深部脑磁刺激术(DMS)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大鼠模型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 29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CRS组(n=21)。CRS组予以束缚应激,对照组不做任何应激处理。3周后,通过强迫游泳实验(FST)... 目的探讨深部脑磁刺激术(DMS)对慢性束缚应激(CRS)大鼠模型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的治疗作用。方法 29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CRS组(n=21)。CRS组予以束缚应激,对照组不做任何应激处理。3周后,通过强迫游泳实验(FST)观察大鼠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将具有绝望行为的CRS组大鼠随机分为假治疗组(n=6)、DMS组(n=8)和西酞普兰组(n=7),并接受相应治疗。1周后,观察各组在FST中的不动时间。结果 CRS组在FST中不动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F=11.260,P=0.002)。治疗1周后,西酞普兰组FST中的不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F=1.565,P=0.235);DMS组不动时间短于假治疗组(F=5.560,P=0.036),也短于治疗前(F=6.277,P=0.025)。结论 CRS可导致大鼠产生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为期1周DMS治疗可改善该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束缚应激 习得性无助样绝望行为 深部脑磁刺激 绝望 自杀 抑郁 大鼠
下载PDF
缺血/缺氧预适应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剑 谷亚坤 刘佳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64-670,共7页
有氧代谢对脑组织至关重要,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内源性因素如缺血性卒中、癌症及外源性因素如高原暴露、航空作业、潜水等均会导致机体或器官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以及病理改变。寻找提高脑低氧耐受... 有氧代谢对脑组织至关重要,神经系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差。内源性因素如缺血性卒中、癌症及外源性因素如高原暴露、航空作业、潜水等均会导致机体或器官的缺血/缺氧,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以及病理改变。寻找提高脑低氧耐受性的策略对于增强机体适应低氧环境的能力及防治缺血/缺氧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预先给予机体一个短时间的较轻程度的缺血/缺氧刺激,能够显著提高机体对随后更严重缺氧的耐受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缺血/缺氧预适应。近年来,缺血/缺氧预适应作为一种诱导神经内源性保护的策略,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前沿和热点之一。到目前为止,缺血/缺氧预适应已经在多种临床前模型中进行了研究,如缺血性卒中、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缺血/缺氧预适应的保护机制复杂,涉及低氧信号通路激活、抗氧化应激、抗炎、抗凋亡等多种效应。本文就目前报道的缺血/缺氧预适应的主要机制、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阐明缺血/缺氧预适应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缺血 预处理 神经保护
下载PDF
基于社区人群的性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宇 张润华 +9 位作者 姜勇 于淼欣 洪音 王畇 乔会昱 韩永军 李东野 赵锡海 王拥军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性别与通过HR-MRI诊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清华大学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获得人口统计学、既往史、行为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根据HR-MRI对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目的探讨性别与通过HR-MRI诊断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在清华大学社区人群中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现场调查问卷获得人口统计学、既往史、行为生活方式、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根据HR-MRI对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进行判读,分为斑块内出血组和无斑块内出血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性别与斑块内出血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对象,男性105例(42.7%),平均年龄(64.8±11.5)岁,其中12例(4.88%)有斑块内出血。与无斑块内出血组相比,斑块内出血组男性较多(83.3%vs40.6%,P=0.004),高血压病史(91.7%vs43.2%,P=0.001)和糖尿病病史(50.0%vs12.4%,P<0.001)的比例较高;空腹血糖[(6.30±1.63)mmol/L vs(5.00±0.99)mmol/L,P<0.001]的水平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是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 7.68,95%CI 1.10~53.81,P=0.040)。结论男性可能是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内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应用LiDCOrapid监测快速输注甘露醇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7
作者 冯帅 张瑛 +2 位作者 马艳辉 王天龙 肖玮 《北京医学》 CAS 2021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目的观察LiDCOrapid监测下静脉快速输注甘露醇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拟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32例。麻醉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LiDCOrapid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 目的观察LiDCOrapid监测下静脉快速输注甘露醇对脑膜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拟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32例。麻醉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LiDCOrapid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每博量(stroke volume,SV)、MAP、HR和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SVV)的变化。所有患者于麻醉诱导后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所有患者均于颅骨钻孔时给予20%甘露醇250 ml,15~30 min内输注完毕。记录患者静脉输注甘露醇前(T0)、甘露醇输注完毕即刻(T_(1))、输注完毕15 min(T_(2))、30 min(T_(3))、60 min(T_(4))、90 min(T_(5))、120(T_(6))及180 min(T7)时CO、SV、SVV、MAP、HR以及CVP的变化。结果与T0比较,T_(1)时点CO值、SV值升高(P<0.05),而与T_(1)相比,T_(2)~T7时点CO、SV值明显降低(P<0.05)。与T0比较,T_(2)~T_(5)时点CVP明显降低(P<0.05),而与T_(1)相比,T_(2)~T7时点CVP值明显降低(P<0.05)。与T0比较,T_(3)~T_(4)时点MAP值明显降低(P<0.05)。与T_(1)比较,T_(2)~T7时点SVV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甘露醇静脉快速输注后CO和SV明显增加,输注完毕后30~60 min恢复到输注前水平,MAP在甘露醇输注后呈下降趋势,而SVV明显升高。甘露醇快速输注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甘露醇 每搏量变异度 脑膜瘤切除术
下载PDF
北京市石景山区血脂异常知晓率及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于淼欣 张润华 +7 位作者 田蕊 田爱红 东黎光 郝春怡 沈凌霞 潘岳松 姜勇 刘改芬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3期298-303,共6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社区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为制定防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石景山社区采用非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居民统一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血生化检查,了解血脂异常患病率、知... 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社区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为制定防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市石景山社区采用非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社区居民统一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血生化检查,了解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情况,并统计分析不同年龄组、性别、家族史及疾病史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 824例调查对象,女性2 543例(66. 50%),男性1 281例(33. 50%)。血脂异常患病率为68. 04%(2 602/3 824),知晓率52. 50%(1 366/2 602),治疗率37. 82%(984/2 602),控制率17. 10%(445/2 602)。其中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68. 62%(879/1 281),知晓率45. 96%(404/879),治疗率31. 06%(273/879),控制率14. 68%(129/879);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67. 75%(1 723/2 602),知晓率55. 83%(962/1 723),治疗率41. 27%(711/1 723),控制率18. 34%(316/1 723)。女性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在40~<50岁组最低。男性血脂异常治疗率、控制率在40~<50岁组最低,知晓率在70~≤82岁组最低。患者有血脂异常家族史、高血压家族史、患者本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者,其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高于无上述状况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其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高于无糖尿病家庭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石景山社区居民的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男性血脂异常患病率高于女性,但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脂异常 调查和问卷 横断面研究 性别因素
下载PDF
远志皂苷对脂多糖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袁惠莉 宫晓丽 +2 位作者 范征 梁志刚 王晓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4-922,共9页
目的通过模拟中药口服、疗程用药的方式,探究远志皂苷(Tenuigenin,TEN)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5个组,通过动物行为学测试、大鼠黑质及血浆中炎... 目的通过模拟中药口服、疗程用药的方式,探究远志皂苷(Tenuigenin,TEN)对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分5个组,通过动物行为学测试、大鼠黑质及血浆中炎性反应因子含量测定、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存活率检测和主要脏器组织形态学切片观察,研究TEN对炎症性PD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结果TEN能够改善炎症性P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损伤,降低黑质DA能神经元的病死率,抑制黑质炎性反应因子含量,对主要脏器的组织形态学无影响。结论TEN对PD模型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抗感染活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志皂苷 帕金森病 细菌脂多糖 细胞因子 炎性反应
下载PDF
心脏病史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博特 张贵涛 +2 位作者 王晓宇 王拥军 刘改芬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心脏病史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研究中选取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等基本资料。将患者自我报告有... 目的:探讨心脏病史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从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研究中选取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等基本资料。将患者自我报告有心房颤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中至少一种病史者定义为有心脏病史,无其中任何一项病史则定义为无心脏病史。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脏病史与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 098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2 249例(20.3%)患者有心脏病史。有心脏病史患者NIHSS评分为0~3、4~7、8~14、15~21和≥22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9.9%、25.9%、23.1%、11.8%和9.3%,无心脏病史患者NIHSS评分0~3、4~7、8~14、15~21和≥22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0.8%、30.2%、18.7%、6.2%和4.1%,两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心脏病史可能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重度神经功能损害(NIHSS≥8分)相关(OR=1.72,95%CI:1.54~1.92)。亚组分析显示,女性有心脏病史患者在入院时NIHSS≥8分的风险性(OR=2.19,95%CI:1.87~2.57)较男性更高(OR=1.39,95%CI:1.19~1.61)。结论:心脏病史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相关,心脏病史可能与发生重度神经功能损害相关。积极开展心脏病的防治将有益于降低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心脏病 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下载PDF
心脏病史与首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博特 王晓宇 +3 位作者 王安琪 张贵涛 王拥军 刘改芬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619-623,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脏病史与首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研究中诊断为缺血性卒中且无脑血管病史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等基本资料,记录随访3、6和12个月时的预后情... 目的 探讨心脏病史与首发卒中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NSR)研究中诊断为缺血性卒中且无脑血管病史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既往病史及用药情况等基本资料,记录随访3、6和12个月时的预后情况。预后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和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将患者自我报告有冠心病、心肌梗死、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心脏瓣膜病中至少1种病史者归为有心脏病史组,无其中任何1项病史者归为无心脏病史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以评价神经功能结局,3~5分为神经功能残疾。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分析心脏病史与卒中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7 979例首发卒中患者,其中1 425例(17.9%)患者有心脏病史。有心脏病史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史比例、入院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既往用药史比例均高于无心脏病史组,吸烟、饮酒和出院带药的比例低于无心脏病史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脏病史是首发卒中患者发病3、6及12个月死亡、复发和12个月神经功能残疾的危险因素,其中12个月的死亡危险、12个月复发危险和12个月神经功能残疾的危险分别为无心脏病史患者的1.51倍(OR=1.51,95%CI:1.20~1.90)、1.35倍(OR=1.35,95%CI:1.11~1.64)和1.23倍(OR=1.23,95%CI:1.01~1.50)。结论 心脏病史可能与首发卒中患者死亡、卒中复发和长期神经功能残疾风险增高相关。积极开展心脏病的预防和疾病管理将有益于改善首发卒中患者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心脏病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基于数据融合算法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排序及其信号通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铠冰 冀燃 +2 位作者 王美琴 张敏 张大保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5年第2期151-155,共5页
目的利用已有的研究结果,采用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对与已知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有密切关系的候选基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基因排序及其信号通路的结果,以此证明数据融合算法能够有效筛选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方法根据已知的与精神分裂症相... 目的利用已有的研究结果,采用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对与已知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有密切关系的候选基因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基因排序及其信号通路的结果,以此证明数据融合算法能够有效筛选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方法根据已知的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基因,利用Endeavour工具,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将候选基因排序,并用DAVID数据库对基因排序结果进行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结果利用数据融合算法获得的排序较高的基因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证实排名第二的NRG3和排名第三的AKT1与精神分裂症有密切联系。其他排名较高的基因可以作为潜在的疾病易感基因,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提供参考。结论数据融合算法能够准确评价候选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联系,使用该方法能有效地对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进行筛选和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 数据融合算法 基因排序 信号通路
下载PDF
甘丙肽及其受体在孕期应激大鼠新生子代前额叶皮层和海马脑区表达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涛 董柯梦 +5 位作者 王彤 王文娇 李慧 石翠格 杨予涛 徐志卿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566-572,共7页
目的探讨SD大鼠孕期应激对子代前额叶皮层(PFC)和海马脑区发育的影响。方法 SD雌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孕期应激组,建立大鼠孕期应激模型(孕8~21d期间,束缚应激2h/d),子代出生当天,称量体重,计算雌雄比例;各组按窝别随机取雌雄子鼠各6... 目的探讨SD大鼠孕期应激对子代前额叶皮层(PFC)和海马脑区发育的影响。方法 SD雌鼠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孕期应激组,建立大鼠孕期应激模型(孕8~21d期间,束缚应激2h/d),子代出生当天,称量体重,计算雌雄比例;各组按窝别随机取雌雄子鼠各6只,取PFC和海马,采用实时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两组的雌雄性子代PFC和海马脑区甘丙肽(GAL)、甘丙肽受体(GALR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B(TrkB)的表达,分析两组子代各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孕期应激组子代大鼠体重明显降低[(6.45±0.19)vs.(7.57±0.23)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孕期应激组雌性子代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应激组雄性子代PFC脑区的TrkB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35±0.12)vs.(1.00±0.07)],雌性子代PFC脑区GALR1mRNA及BDNF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0.51±0.13)vs.(1.04±0.11)、(0.73±0.07)vs.(1.11±0.10)](P均<0.05)。雌性子代海马脑区的GAL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51±0.18)vs.(1.00±0.11)],BDNF mRNA表达显著降低[(0.75±0.05)vs.(1.00±0.03)](P均<0.05)。结论大鼠孕期应激可对子代大鼠脑发育产生影响,雌性子代较雄性子代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丙肽 甘丙肽受体 孕期应激 子代
下载PDF
癫痫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发放三例
14
作者 李婷 贾宇 +3 位作者 张礼萍 魏荣 王玉平 戚小红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661-665,共5页
目的分析3例癫痫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CSWS)发放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电图(EEG),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后转归。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收治3例CSWS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疾病特点。结果... 目的分析3例癫痫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CSWS)发放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电图(EEG),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后转归。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收治3例CSWS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该疾病特点。结果3例患儿,均为男童,平均就诊年龄为6岁(5.2~6.9岁),发病年龄为4岁。患儿均有癫痫发作,发作类型包括不典型失神,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局灶性发作伴意识障碍等多种形式。所有患儿发病后均出现神经心理和/或运动功能发育倒退。EEG提示具备特征性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发放,放电指数>85%。头颅MRI检查中2例(例1、例3)患儿有结构性异常。所有患者进行智力筛查,韦氏智力量表提示智力低下,分数平均为62(60~65)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满足CSWS诊断条件。诊断明确后均予以口服抗癫痫药物及激素治疗,随访平均4.5(3.5~5)年,患儿的临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例(例2、例3)患者临床无发作。神经认知状况和运动功能均较前有所改善。复查时所有患儿的EEG检测放电指数较前减少,1例(例3)患儿癫痫样放电消失。结论CSWS是一种具有特征性EEG的癫痫综合征,学龄期男童较常见,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的减低发作频率,改善患儿神经心理和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脑病伴慢波睡眠期持续棘慢波发放 智力低下 慢波睡眠期持续性棘慢波 放电指数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先天免疫受体介导的神经炎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渊 李晓恒 +1 位作者 侯琳 程金波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75-1083,共9页
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和脑损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先天免疫受体是脑内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神经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围绕参与神经免疫的先天免疫受体,... 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疾病和脑损伤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神经炎症密切相关。先天免疫受体是脑内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在神经炎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综述重点围绕参与神经免疫的先天免疫受体,从先天免疫受体类型、功能作用和分子机制等几方面,详细阐述先天免疫受体介导的神经炎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功能作用和分子机制。同时,简要概述目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以及靶向神经炎症的药物开发和临床治疗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免疫受体 神经炎症 神经退行性疾病 精神疾病 脑损伤
下载PDF
广义多因素降维法在心脑血管病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及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冯聪蕊 张伟丽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10期47-52,共6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性遗传疾病。在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中,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着交互作用。近年来,随着被发现的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单独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 心脑血管疾病是由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性遗传疾病。在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因素中,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着交互作用。近年来,随着被发现的易感基因和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单独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处理交互作用存在"维度灾难"等局限性,导致研究结果假阳性率增加。广义多因素降维法引入计分统计量的原理,能够列举所有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组合情况,分析端粒长度等连续型结局变量,且能够纳入协变量,校正年龄、性别等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混杂因素,从而控制混杂因素引起的结果偏移乃至错误。广义多因素降维法将高维数据降为一维模型后,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更好地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阐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基因-基因交互作用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LOGISTIC回归模型 广义多因素降维法
下载PDF
新冠病毒感染康复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先心病术后患儿的麻醉管理一例报告
17
作者 赵冠旭 冯帅 +2 位作者 孙渊 许亚超 王天龙 《北京医学》 CAS 2023年第7期647-649,共3页
患儿女,9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3 d余”于2023年1月2日急诊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身高142 cm,体质量27 kg,3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于吉林省人民医院急查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行进一步诊治收... 患儿女,9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3 d余”于2023年1月2日急诊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身高142 cm,体质量27 kg,3 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及频繁呕吐,于吉林省人民医院急查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为行进一步诊治收入神经外科监护室。该患儿既往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心内型)、Ⅱ孔型房间隔缺损(下腔型)、二尖瓣发育异常,于2个月前行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正术;目前用药:托拉塞米10 mg(1次/d,口服),氯化钾缓释片0.5 g(3次/d,口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人民医院 剧烈头痛 先天性心脏病 二尖瓣成形术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 三尖瓣成形术 肺静脉异位引流 麻醉管理
下载PDF
单、双侧颈动脉出血性斑块磁共振影像特征对比 被引量:6
18
作者 崔园园 陈潇祎 +5 位作者 马露 卢明明 姚国恩 杨家斐 赵锡海 蔡剑鸣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 目的探讨含斑块内出血(IPH)的单、双侧颈动脉斑块患者斑块易损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2年12月间来我院行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其中44例患者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IPH。将患者按单、双侧IPH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年龄、斑块最大管壁厚度和纤维帽破裂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双侧IPH组患者的年龄(66.6±9.4岁vs 73.7±9.0岁,P=0.027)、最大斑块厚度(6.3±1.9 mm vs 5.0±1.3 mm,P=0.035)和溃疡的发生率(50%vs 13.3%,P=0.025)明显高于单侧IPH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OR=6.5,95%CI 1.5~28.7,P=0.014),模型1校正性别后,两者仍具有显著相关性(OR=5.7,95%CI 1.1~29.2,P=0.036)。然而,模型2中额外校正年龄(P=0.131)或最大斑块厚度(P=0.139)后,双侧IPH与溃疡的发生不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单侧IPH患者相比,双侧IPH患者的年龄较轻、斑块负荷更重、溃疡发生率更高。双侧IPH患者的斑块易损性明显重于单侧IPH患者,需要临床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粥样硬化 斑块出血 斑块破裂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 被引量:13
19
作者 梁志刚 罗鼎真 王晓民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809-2812,共4页
抗氧化、保护线粒体功能可能是帕金森病(PD)治疗和神经保护的重点。本文对近几年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D研究进展做一综述。PD于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首次报道,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系统选择性、进行性变性为主要特征... 抗氧化、保护线粒体功能可能是帕金森病(PD)治疗和神经保护的重点。本文对近几年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与PD研究进展做一综述。PD于1817年由英国医生JamesParkinson首次报道,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系统选择性、进行性变性为主要特征的中老年期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区(SN)多巴胺(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线粒体功能障碍 神经保护 帕金森病
下载PDF
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癌细胞产生的内源性甲醛激活外周神经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 被引量:12
20
作者 童志前 李艳 +3 位作者 刘佳 刘风雨 韩颖 万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49-453,共5页
近十年来,我们实验室从局部肿瘤细胞产生甲醛的角度(相对于环境中的甲醛污染物,我们称之为内源性甲醛),探讨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在转移性骨癌痛模型中,侵润入骨髓中的肿瘤细胞,通过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1(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 近十年来,我们实验室从局部肿瘤细胞产生甲醛的角度(相对于环境中的甲醛污染物,我们称之为内源性甲醛),探讨转移性骨癌痛的新机制。在转移性骨癌痛模型中,侵润入骨髓中的肿瘤细胞,通过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1(serine hydroxymethyltransferase 1,SHMT1)、SHMT2及赖氨酸特异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1(lysine-specific histone demethylase 1,LSD1)的催化产生甲醛。此内源性甲醛能激活伤害性感觉神经纤维上的辣椒素受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 member 1,TRPV1),导致骨癌痛;另一方面,在癌细胞骨转移的情形下,骨质破坏增加的同时激活了成骨细胞,这些激活的成骨细胞释放出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后者通过其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上调外周神经纤维上的TRPV1受体。这样,升高的内源性甲醛激活TRPV1受体,导致转移性骨癌痛的发生。这为我们深入理解转移性骨癌痛的机制以及潜在的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癌痛 甲醛 辣椒素受体 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