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6i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
作者 孙小丽 王仁贵 +5 位作者 张福先 杨磊 李海磊 段永利 赵君 傅岩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12年第3期535-541,共7页
目的:探讨256iCT双下肢血管成像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256iCT双下肢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腹腔干水平到达足底,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入EBW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7... 目的:探讨256iCT双下肢血管成像在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9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256iCT双下肢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腹腔干水平到达足底,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入EBW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75例患者在行CT扫描后的1~2周内行DSA检查,将256iCT血管图像与DSA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575个动脉节段中,1505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为诊断标准,256i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8.8%、99.7%;对于显示中度以上狭窄,256i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3%、97.8%、98.2%。256i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与DSA结果一致性非常好(k=0.945)。975处节段性病变中,905处管壁存在管壁粥样斑块,12处为附壁血栓。结论:256iCT下肢血管成像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理想的影像学手段,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硬化闭塞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下载PDF
浅谈肿瘤学研究生课程建议与教学方式改革 被引量:8
2
作者 丁磊 张曼 +2 位作者 王仁贵 李稳霞 李文斌 《医学教育管理》 2017年第1期45-48,共4页
为顺应国际临床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疾病谱的变化及社会发展对肿瘤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现有的研究生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制订统一规范的研究生肿瘤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已迫在眉睫,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 为顺应国际临床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疾病谱的变化及社会发展对肿瘤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现有的研究生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制订统一规范的研究生肿瘤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已迫在眉睫,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高效、实用的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合格的肿瘤学专业人才、为进一步推动肿瘤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肿瘤学 课程建议 研究生
下载PDF
关于诊断思路的培养在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3
作者 孙小丽 高芳玫 +1 位作者 温廷国 王仁贵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18期2866-2867,共2页
医学影像学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它以放射诊断学为基础,包括了超声成像(USG)、核医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及介入放射学等多个学科。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亦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与... 医学影像学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它以放射诊断学为基础,包括了超声成像(USG)、核医学、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及介入放射学等多个学科。各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亦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与限度,但都是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用来了解人体解剖及生理功能的状况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因此,医学影像学的知识量很大,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在校时间里学好这门课,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学会融汇贯通,将理论知识转化运用于实践工作的能力,离不开培养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影像诊断思路。笔者就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良好诊断思路进行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诊断教学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医学影像学 应用 培养 超声成像 放射诊断学 介入放射学
原文传递
256i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孙小丽 温廷国 +6 位作者 张福先 王仁贵 杨磊 李海磊 段永利 赵君 傅岩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62-1465,共4页
目的探讨256i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256i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入EBW工作站,运用曲面重组(curve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 目的探讨256i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有临床症状的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行256iCT下肢动脉增强扫描,将薄层轴位原始图像传入EBW工作站,运用曲面重组(curve plannar reconstruction,CPR)、多平面重组(multiplan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重组。所有患者在行CT扫描后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256iCT对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36例患者共放置支架72枚,其中58枚(80.6%)支架显影良好可以评价。在可评价支架中,以DSA为诊断标准,血管重组图像结合原始轴位图像,256i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100%(27/27)、96.8%(30/31)、96.4%(27/28)、100%(30/30)、98.3%(57/58)。结论 256iCT下肢血管成像评价下肢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可以作为下肢动脉支架术后怀疑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支架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再狭窄
原文传递
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MSCT诊断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小丽 陈孝柏 +2 位作者 王仁贵 温廷国 石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68-671,共4页
目的探讨MSCT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12例,全部患者接受MSCT腹部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MS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与... 目的探讨MSCT在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12例,全部患者接受MSCT腹部平扫,其中5例同时接受MS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12例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的MSCT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2例MSCT均表现为腹膜后囊性病变,其中单房囊性1例,多房囊性11例,所有病变囊壁清晰,壁厚1~2 mm,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5例同时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的患者,增强后囊壁及囊壁间隔于动脉期呈轻到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而囊内容物于三期MSCT扫描均无强化。结论 MSCT能够清晰显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征、病变的发生部位及累及范围,对该病的诊断及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 淋巴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