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患者临床及CT特征
1
作者 李玲 张明霞 +6 位作者 孙莹 霍萌 孙磊 刘晓燕 李兴鹏 郝琪 王仁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探讨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72例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胸部CT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 目的探讨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及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72例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及胸部CT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分为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组32例及无呼吸系统基础病组4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临床及CT特征。结果与无呼吸系统基础病组相比,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组患者初次就诊时存在喘憋占比更高(34.4%比12.5%;χ^(2)=4.922,P=0.027)、C反应蛋白[40.6(19.9,67.8)mg/L比18.6(5.7,51.7)mg/L;Z=-2.119,P=0.034]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更高[73.4(64.3,80.6)%比67.5(61.7,73.8)%;Z=-1.961,P=0.049];CT显示,合并基础病患者纵隔增大淋巴结数目更多[2.0(1.0,3.0)个比1.0(0,2.0)个;χ^(2)=-2.042,P=0.041],存在蜂窝影(21.9%比0,P=0.002)、结节状(78.1%比51.3%;χ^(2)=5.457,P=0.019)、大片状(81.3%比50.0%;χ^(2)=7.525,P=0.006)及束带状(59.4%比30.0%;χ^(2)=6.257,P=0.012)形态的比例更高,同时存在小气道壁增厚(100.0%比82.5%,P=0.015)、牵拉性支气管扩张(93.8%比57.5%;χ^(2)=12.026,P=0.001)、纤维索条(90.6%比62.5%;χ^(2)=7.500,P=0.006)及铺路石征(78.1%比45.0%;χ^(2)=8.109,P=0.004)的比例更高。结论合并呼吸系统基础病的老年COVID-19患者临床及CT征象均存在一定特征,可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相应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9冠状病毒性疾病 多层螺旋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肺疾病 老年人
下载PDF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对肝硬化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蕾 鲍中英 苑晓冬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5年第7期617-619,共3页
目的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医院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头孢曲松钠组、左氧氟沙星组和... 目的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并发医院感染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观察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8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头孢曲松钠组、左氧氟沙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不用抗菌药物,观察比较三组患者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和住院期间死亡率等。结果头孢曲松钠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8.33%,再出血率为8.33%,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左氧氟沙星组其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分别为10.0%、6.67%,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但抗生素两组间医院感染率、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别。结论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防性抗生素应用,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再出血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抗生素预防
下载PDF
发热门诊首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CT表现分析
3
作者 刘晓燕 鲍中英 +5 位作者 段淑红 张捷 张明霞 孙莹 李玲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5期636-644,共9页
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门诊首诊时的临床特征和肺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热门诊就诊的14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其中中型组101例,重型危重型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胸部薄层平扫CT(... 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门诊首诊时的临床特征和肺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热门诊就诊的14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其中中型组101例,重型危重型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胸部薄层平扫CT(HRCT)检查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的差异性。结果:中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相比,(1)基线特征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年龄更高(66.05±14.38 vs.77.90±13.12),首诊时病程更短(5.40±3.81 vs.3.97±3.12),血氧饱和度(SPO2)更低(97.88±1.73 vs.92.92±4.01),体温峰值(Tmax)更高(38.32±0.66 vs.38.68±0.63);(2)肺部CT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18.85±13.51 vs.34.41±19.34);(3)血常规+CRP实验室检查显示重型危重型组的CRP更高(29.42±26.93 vs.80.67±48.01),淋巴细胞计数(LYM)更低(1.64±0.68 vs.0.95±0.64),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更高(NLR)(3.48±2.46 vs.9.36±10.42)。(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90,95%CI 1.006~1.181)、肺炎容积半定量(OR=1.086,95%CI1.086~1.019)和SPO2(OR=0.261,95%CI 0.089~0.762)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RP(OR=1.054,95%CI 1.023~1.087)和LYM(OR=0.039,95%CI 0.04~0.391)与新冠病毒感染重症危重症的发生相关,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首诊时病程更短、SPO2更低、肺炎容积半定量更大、CRP升高、LYM下降与后期发展至新冠感染重型危重型相关,需要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奥密克戎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对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研究
4
作者 李玲 张明霞 +8 位作者 孙莹 段淑红 郭佳 杜常月 刘梦珂 张怡梦 孙磊 霍萌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3期373-379,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对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对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根据患者的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及CT定量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12例COVID-19患者,年龄26~95岁,平均(70.4±14.4)岁,女性占比44.6%(50/112例)。在临床方面,糖尿病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在定量指标方面,糖尿病组患者的全肺及左肺病灶数目、病灶体积、病灶占比更大,糖尿病组的纵隔淋巴结数目更多;此外,糖尿病组患者的磨玻璃病灶及实性病灶体积更大,其磨玻璃实性病灶体积比更小。在影像学征象方面,糖尿病组患者的病灶形态呈大片状、束带状比例更高,其存在晕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气潴留征、马赛克灌注及胸膜下黑带的比例更高。结论: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的肺部病变具有相对的特征性,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显示糖尿病组的COVID-19患者肺部受累的病变范围更大、程度更重,其实性病灶成分占比相对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胸部CT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糖尿病
下载PDF
胸部薄层CT平扫对于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郝琪 刘晓燕 +14 位作者 张妍 李兴鹏 张怡梦 刘梦珂 张晓杰 李玲 郭佳 杜常月 孙莹 霍萌 张明霞 刘薇 段永利 段淑红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5期675-683,共9页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平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我院感染科诊断为COVID-19的13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平扫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分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我院感染科诊断为COVID-19的134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并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非重症组和重症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肺部影像学特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合并糖尿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重症组(45.8%)合并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非重症组(25.5%);两组间性别、年龄、平均病程及临床症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病变数量、对称性分布、周围为主分布、弥漫分布、边缘模糊、大片状、束带状、血管束增厚、铺路石征、拱廊征以及煎蛋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组的病灶数量>10个、弥漫分布、大片状、束带状、血管束增厚、铺路石征、拱廊征的发生率高于非重症组,而非重症组的周围为主分布、边缘模糊以及煎蛋征的发生率高于重症组。结论:胸部薄层CT平扫能够明确新冠患者肺部异常影像学表现,评估病变的数量、分布范围及形态特点,合并基础病、病变数量、分布特点、边缘模糊、大片状、束带状、血管束增厚及铺路石征、拱廊征、煎蛋征等特殊征象能有效提示COVID-19分型,为COVID-19的诊治提供更多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分型
下载PDF
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与CT特征
6
作者 张怡梦 刘梦珂 +6 位作者 张晓杰 郝琪 张妍 李兴鹏 张明霞 刘晓燕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5期579-585,I0002,共8页
目的:探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确诊的重型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 目的:探讨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临床表现及胸部CT平扫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确诊的重型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 d和≥7 d)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平扫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性。结果:52例重型COVID-19患者中,年龄范围约53~97岁,中位年龄为80岁,男34例,女18例,且33例(63.5%)合并基础疾病,其中肺部疾病2例(3.8%),糖尿病6例(11.5%)、高血压18例(34.6%)、冠心病16例(30.8%)、脑血管疾病7例(13.5%)、恶性肿瘤4例(7.7%)、免疫疾病4例(7.7%);患者主要症状有发热44例(84.6%)、咳嗽43例(82.7%)、肌痛2例(3.8%)、咽痛19例(36.5%)、胸闷9例(17.3%)、腹泻2例(3.8%)、纳差3例(5.8%)。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累及部位、病变大小等CT表现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COVID-19以老年男性多见,多合并基础疾病,CT特征为短期内多累及气管,发病时间较长者血管受累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下载PDF
肺癌化疗患者院内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阳 孙玉玲 王海英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5期813-815,共3页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10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入选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及不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结果出现医院感染的104例肺... 目的分析肺癌化疗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2013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化疗治疗的10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入选者的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及不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结果出现医院感染的104例肺癌化疗者中,呼吸道感染者比例最高(56,53.8%)。共分离出110株感染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3株,66.4%),其次是革兰阳性菌(30株,27.3%),真菌(7株,6.4%)。革兰阴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57株,78.1%),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22株,73.3%),真菌对氟康唑耐药率最高(5株,71.4%)。结论了解行化疗治疗的肺癌医院感染者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特点,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给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化疗 肺癌 耐药性 病原菌
下载PDF
HBV感染者耐药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庞婷 邢卉春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HBV耐药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为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经治,但HBV DNA仍可检测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随访,以出现HCC为临床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HBV耐药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且为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经治,但HBV DNA仍可检测到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随访,以出现HCC为临床结局。分析HBV感染者耐药基因突变与HCC发生的相关性。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HCC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有22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BV耐药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中未检测到耐药基因突变者占45.37%(103/227),检测到耐药基因突变者占54.63%(124/227)。HBV耐药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的HBV DNA载量分别为(5.19±1.60)log10IU/ml、(5.44±1.75)log10IU/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4,P=0.258)。HBV耐药基因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中肝硬化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4.19%(30/124)、16.50%(17/103),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026,P=0.155)。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4~58个月),HCC发生率为7.49%(17/227)。HBV耐药基因突变者的HCC发生率为9.68%(12/124),未检测到HBV耐药基因突变者的HCC发生率为4.85%(5/103)。发生HCC的患者中基线时检测出HBV耐药基因突变者占70.59%(12/17),未发生HCC的患者中基线检测出HBV耐药基因突变者占53.33%(112/210)。结论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 DNA未被有效控制的患者,其HCC发生率与未进行抗病毒的患者HCC发生率结果相当,有较高的HCC发生的风险;若出现HBV耐药基因突变,其发生HCC的风险可能较高,未来需更长时间、更大样本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细胞 突变 抗药性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肝功能、HBV⁃DNA载量及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白瑞 鲍中英 +2 位作者 王硕 姜敏 郭杨志 《海军医学杂志》 2022年第5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及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关系。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7年6月至20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与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及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关系。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2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参照Child-Pugh分级标准将研究组患者分为A级(31例)、B级(60例)、C级(35例)。分别检测2组患者外周血IL-6、肝功能、HBV-DNA及HP抗体水平,分析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IL-6水平与肝功能、HBV-DNA及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级>B级>A级(P<0.05);研究组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级>B级>A级;研究组患者白蛋白(ALB)明显低于对照组,且C级<B级<A级(P<0.05);研究组患者HBV-DNA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级>B级>A级(P<0.05);研究组患者H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不同分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IL-6水平与ALT、AST、HBV-DNA、HP阳性等呈显著正相关,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6水平与其肝功能及HBV-DNA载量、是否感染HP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肝功能损伤及HBV感染、HP感染的潜在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IL-6 肝功能 HBV-DNA载量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乳糜腹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10
作者 庞婷 王蕾 +3 位作者 鲍中英 张捷 段淑红 薛文英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2年第5期807-809,835,共4页
目的分析乳糜腹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世纪坛医院乳糜腹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和送检腹腔积液的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016年1月至2021年5... 目的分析乳糜腹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感染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世纪坛医院乳糜腹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和送检腹腔积液的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2016年1月至2021年5月腹腔积液培养阳性的乳糜腹患者共27例,分离菌株共37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54.05%),主要为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检出3株MRCNS和1株MRSA,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高度敏感。革兰阴性菌16株(43.24%),肠杆菌科9株,非发酵菌6株(37.5%),检出1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对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敏感率高。真菌1株(2.7%),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结论乳糜腹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种类较多,革兰阳性菌略高,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肠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菌中以肠杆菌为主,临床应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糜腹 腹腔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分析
下载PDF
肠道门诊成人感染性腹泻发病状况及病原学分析
11
作者 王蕾 鲍中英 苑暁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A02期120-121,共2页
背景: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种类较多,加上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导致成人感染性腹泻的治疗难度较大。目的;研究分析肠道门诊成人感染性腹泻发病状况及病原学特点,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于2010年1月至2... 背景:感染性腹泻的致病菌种类较多,加上抗生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多,导致成人感染性腹泻的治疗难度较大。目的;研究分析肠道门诊成人感染性腹泻发病状况及病原学特点,为成人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于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该阶段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肠道门诊收治的成人感染性腹泻患者6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特点,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大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以检测其耐药性。结果与结论:①发病特点:年龄分布集中于15.35岁和60岁以L这2个阶段,分别占46.5%、345%;夏季发病比例最高,占63.67%: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为主;②病原学特点:感染性腹泻60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原菌285株,包括276株细菌菌株、9株病毒菌株,菌种占比从商至低依次为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鲍氏志贺菌、痢疾志贺菌、轮状病毒、霍乱弧菌;③药物敏感性情况:溶血性弧菌、痢疾志贺菌对氨苄西林的敏感性普遍较低,而喹诺酮类药物对各病原菌均较为敏感。结果显示感染性腹泻多发生于青年或老年人群,发病季节以夏季为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主要致病菌为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等,临床治疗时细菌性腹泻可首选大部分病原菌均较为敏感的喹诺酮类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门诊 成人感染性腹泻 发病状况 病原学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嗜肺军团菌感染138例临床特征分析
12
作者 段淑红 白瑞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9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探讨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嗜肺军团菌(LP)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诊断疾病的思路及恰当用药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5月10日至2015年5月10日在我院发热门诊就诊的138例LP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一般情况和伴随症状,回顾分... 目的探讨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嗜肺军团菌(LP)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诊断疾病的思路及恰当用药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5月10日至2015年5月10日在我院发热门诊就诊的138例LP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及一般情况和伴随症状,回顾分析临床LP常见的感染途径、诱发因素、临床特征、高发人群及发病季节。结果 138例LP感染者中,感染途径多与蒸汽吸入有关;诱发因素中,因空调使用不当感染占43.8%(59/138),因加湿器使用不当感染占42.0%(58/138),因雾化器使用不当感染占15.2%(21/138)。138例患者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体温37.8~38.9℃;其中伴有咳嗽,胸部X光片显示斑片影37例;伴有咽痛、咳嗽、胸部X光片显示肺纹理粗101例;仅以发热为临床表现22例。血常规普遍增高138例,白细胞(10~20)×109/L,中性粒细胞0.75~0.89;高发人群多见于城市;家庭聚集发病者多见;发病季节全年可见,多见于每年4月、7月及11月和12月份,冬季发病人数高于春夏季。结论我院LP感染诱发因素主要为加湿器及家用雾化器,发病季节多为夏初及冬春季节,冬季发病人数最高,发病人群可见于各个年龄段,家庭聚集者或群居感染者多见。治疗中尤其关注因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后不佳的患者,除考虑常见感染性发热外应警惕LP感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 发热 嗜肺军团菌
下载PDF
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莹 李玲 +18 位作者 刘晓燕 郝琪 张怡梦 李兴鹏 张妍 张明霞 郭佳 梁子懿 段永利 刘薇 傅岩 孙朋涛 吕亚萍 陈红梅 黄勇 江宏 石峰 段淑红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1期131-138,共8页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 目的:探讨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薄层平扫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收集2022年11月至12月我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CT表现阳性的患者153例,所有患者自发病后1~14天行胸部薄层平扫CT检查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60岁和>60岁)和发病与CT检查的时间间隔(≤7天和>7天)将患者各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表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53例COVID-19患者中,累及肺部(100%)、血管(93.5%)、气道(73.4%)和胸膜(70.1%),其中年龄组间的对比显示病变数量、部位、大小、容积和束带影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与CT检查时间间隔分组患者之间,病变的形态、密度、机化和纤维化以及胸膜受累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部薄层平扫CT可明确早期COVID-19的病变位置和范围,对COVID-19的定性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特征,即以形态的多样化、胸膜内和血管周分布、肺泡为单元的间质性病变、早期混合性磨玻璃影常伴明显的机化和纤维化、胸膜局限性增厚而胸水极少等有助于COVID-19的诊断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高分辨率
下载PDF
不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组间COVID-19胸部HRCT表现分析
14
作者 霍萌 李玲 +13 位作者 孙莹 张明霞 孙磊 郭佳 杜常月 李兴鹏 郝琪 张妍 段淑红 刘晓燕 刘薇 段永利 张春燕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3期387-394,共8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与COVID-19胸部HRCT表现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患者的NLR与胸部HRCT,以NLR截断值3.0把患...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NLR)与COVID-19胸部HRCT表现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于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患者的NLR与胸部HRCT,以NLR截断值3.0把患者分为两组,分析其HRCT影像特征、影像表现模式。对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采用连续变量的t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对于计数资料通过频率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低NLR组比高NLR组有更多的≤5个病灶及病灶占比≤10%,高NLR组比低NLR组有更多的病灶数目>10个及病灶占比>50%;高NLR组比低NLR组更易出现混合密度影、铺路石征、马赛克征、反晕征、胸膜下黑带、拱廊征、牵拉支扩;高NLR组比低NLR组更易表现为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样、机化性肺炎样、弥漫肺泡损伤样改变。结论:不同NLR其COVID-19胸部HRCT表现不同,高NLR组更易出现混合密度影、铺路石征、马赛克征、反晕征、胸膜下黑带、拱廊征、牵拉支扩;影像表现模式更易表现为非特异性间质型肺炎、机化性肺炎、弥漫性肺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HRCT COVID-19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
下载PDF
不同病程的COVID-19临床与CT影像特征比较分析
15
作者 张明霞 李玲 +11 位作者 孙莹 郭佳 杜常月 李兴鹏 张妍 郝琪 段淑红 刘晓燕 孙磊 霍萌 张春燕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3期380-386,共7页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病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临床与胸部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61例COVID-19确诊且胸部CT显示肺部感染阳性的病例,按CT...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病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临床与胸部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发热门诊收治的161例COVID-19确诊且胸部CT显示肺部感染阳性的病例,按CT检查时发病时间不同分为两组:<10 d及≥10 d,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胸部CT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 d组共92例(57.1%)、≥10 d组共69例(42.9%),两组病例临床症状比较显示,两组间咽痛和肌痛的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室指标显示,<10 d组的C反应蛋白更高、淋巴细胞计数更低,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CT影像特征方面,<10 d组患者存在血管周、混合分布、大片、空气支气管征的比例更高,≥10 d组患者存在边界不规则、病灶内索条、反晕征、胸膜尾征、胸膜下线、胸膜下栅栏的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CT影像特征随病程不同发生变化,探索其中的规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COVID-19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 COVID-19 肺部感染 影像特征
下载PDF
有无基础病的COVID-19患者CT表现比较分析
16
作者 张妍 黄瑞彬 +9 位作者 段永利 刘薇 李玲 郝琪 李兴鹏 刘梦珂 张怡梦 孙小丽 刘晓燕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5期652-658,共7页
目的:探讨合并基础病和未合并基础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于2022年11月16日至2022年12月16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153例。患者均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 目的:探讨合并基础病和未合并基础病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于2022年11月16日至2022年12月16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153例。患者均自发病后1~14 d行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根据或者有无基础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合并基础病患者42例,未合并基础病患者11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咳嗽、双肺分布、弥漫性分布、肺内蜂窝样改变、斑片状分布、大片状分布、束带样分布、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以发热和咳嗽症状最多见,胸部CT可见双肺多发病灶,病灶类型以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及GGO为著。合并基础病的患者在蜂窝样改变、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及胸腔积液上较未合并基础病的患者更多。胸部薄层CT扫描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提供了关键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基础病
下载PDF
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薄层CT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兴鹏 袁辉 +8 位作者 杜常月 刘晓燕 李玲 刘梦珂 张怡梦 张妍 郝琪 段淑红 王仁贵 《CT理论与应用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5期667-674,共8页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平扫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CT特征分析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5日至2022年12月17日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薄层CT平扫图像显示有病变累及血管的患者73... 目的:探讨胸部薄层CT平扫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CT特征分析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5日至2022年12月17日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确诊COVID-19且胸部薄层CT平扫图像显示有病变累及血管的患者73例,所有患者有完整的胸部薄层CT平扫资料和有较完整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60岁和≤60岁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和青壮年组,观察所有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并进行不同年龄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COVID-19患者中,青壮年组和老年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学指标如下:病变分布中央血管周、病变大小10~30 mm、病变大小>30 mm、病变占肺叶体积百分比≤30%、病变占肺叶体积百分比>50%(白肺)、病变形态大片状、病变优势类型腺泡样、血管扭曲、血管周缘模糊、树芽征、粗大纤维索条。结论:(1)胸部薄层CT平扫可明确COVID-19相关性血管异常的病变数量、位置、累及部位、范围、血管异常和病变类型,对COVID-19血管异常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2)胸部薄层CT平扫检查对于发现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COVID-19累及血管的老年患者有重要意义;(3)COVID-19相关性“血管增粗”既可以是血管本身管径的增粗,也可以由血管周围间质炎性水肿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高分辨率
下载PDF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诊断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莹 张军昌 牟劲松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与血清GM对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肝衰竭合并IPA患者34例(研究组),同期肝衰竭合并肺部感染(非IPA)患者5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GM、BALF-GM...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半乳甘露聚糖(GM)与血清GM对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肝衰竭合并IPA患者34例(研究组),同期肝衰竭合并肺部感染(非IPA)患者55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血清GM、BALF-GM试验及病原菌培养。结果:研究组BALF-GM和血清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01)。BALF-GM用于诊断IPA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845(0.758~0.932),最佳诊断界值为0.745,敏感度为0.706,特异度为0.909,约登指数为0.615;血清GM用于诊断IPA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为0.820(0.730~0.909),最佳诊断界值为0.560,敏感度为0.618,特异度为0.927,约登指数为0.545。BALF-GM和血清GM的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结论:BALF-GM和血清GM对肝衰竭合并IPA均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肺曲霉菌病 肝衰竭 半乳甘露聚糖 血清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下载PDF
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104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0
19
作者 苑晓冬 段淑红 鲍中英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317-2318,共2页
目的探讨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104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4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除发热外,畏寒93例(89.4%)、头痛29例(27.9%)、肌肉酸痛25例(24.0%)、腹泻21例(20.2%);脾肿... 目的探讨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对104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4例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除发热外,畏寒93例(89.4%)、头痛29例(27.9%)、肌肉酸痛25例(24.0%)、腹泻21例(20.2%);脾肿大44例(42.3%),外周血检查白细胞≤10×109/L者89例(85.6%),PLT<100×109/L者46例(44.2%),血红蛋白≤90 g/L者14例(13.5%),血清转氨酶(ALT)升高59例(56.7%),尿蛋白阳性31例(29.8%),腹部B超示脾肿大47例(45.2%),首诊误诊率为22.1%(23/104),104例均应用了以蒿甲醚为主的联合治疗并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对自非洲归国的发热人员,必须多次血涂片镜检查找疟原虫;在疟原虫检测阴性的情况下,对于脾肿大、血小板<100×109/L、转氨酶(ALT)升高、尿蛋白阳性以及末梢血白细胞≤10×109/L的患者,要高度考虑恶性疟疾,并及时给予抗疟治疗。而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基础的联合药物治疗是非洲输入性恶性疟疾最佳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恶性疟疾 临床特点 诊断 治疗 蒿甲醚
下载PDF
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56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段淑红 王蕾 白瑞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05-2306,共2页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予以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对照组予复合维生素B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3...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按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予以中药汤剂治疗,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对照组予复合维生素B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3周,追踪观察1年。按疗程完成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共有:治疗组56例,对照组40例。结果:两组患者在有效率、溃疡愈合、复发率等方面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用中医辨证治疗有显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 口腔溃疡 辨证分型 治疗 疗效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