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附1243例报告)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俊 姚宏伟 +10 位作者 刘骞 申占龙 安勇博 石瑀 吴国聪 杨盈赤 杨鋆 王今 金岚 张军 张忠涛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4-289,共6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7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243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12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80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51例)直肠...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7年7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243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512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480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5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734例,女509例;平均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25~89岁。所有患者行直肠癌前切除术治疗。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将P<0.10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手术情况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情况:124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直肠癌前切除术。1243例患者,219例行预防性造口,1024例未行预防性造口。1243例患者中,70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632%(70/1243)。其中A级漏19例[27.1%(19/70)],B级漏15例[21.4%(15/70)],C级漏36例[51.4%(36/70)]。(2)术后吻合口漏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病理学M分期是影响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相关因素(χ^2=8.518,6.548,10.834,4.501,P<0.05)。将P<0.10的临床病理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50,1.949,95%可信区间为1.281~3.952,1.142~3.324,P<0.05)。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449,95%可信区间为0.201~1.001,P<0.05)。行预防性造口和未行预防性造口对术后发生吻合口漏分级影响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14.3%(1/7),未行预防性造口患者术后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5.6%(35/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P<0.05)。结论男性、术中出血量≥100 mL是影响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造口是术后吻合口漏的独立保护因素。对于男性、术中出血量较大患者,建议行预防性造口,从而能降低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前切除术 吻合口漏 危险因素 性别 术中出血量 预防性造口
原文传递
肠腔内型机械性小肠梗阻13例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2
作者 汪栋 张文尧 +3 位作者 宋建宁 杨鋆 吴国聪 李俊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0期1060-1064,共5页
目的探讨肠腔内型机械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例肠腔内型机械性小肠梗阻的完整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 目的探讨肠腔内型机械性小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例肠腔内型机械性小肠梗阻的完整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痛、吐、胀、闭”等肠梗阻症状,术前均行急诊全腹CT平扫,并经过手术验证诊断。结果将13例肠腔内型机械性小肠梗阻分为4种病因:胆石性3例、非食源性异物1例、食源性粪石8例、血块性1例。胆石性组梗阻3例,均有胆囊结石病史且有典型的肠梗阻症状,全腹CT平扫提示Rigler三联征;3例患者均在急诊手术将梗阻远端约5~10 cm正常小肠对系膜缘纵行切开,将胆石挤向远端取出、近端肠管减压术。非食源性异物梗阻1例,有吞服胶囊内镜检查病史,术前出现肠梗阻症状;全腹CT平扫提示:小肠可见极高密度影(金属),近端肠管明显扩张、积液;术中将梗阻远端约10 cm正常回肠对系膜缘纵行切开,将异物挤向远端取出,近端肠管减压术。食源性粪石梗阻8例,有多次空腹食用“生柿子、生山楂、生李子或芒果”病史,术前出现肠梗阻症状;全腹CT平扫提示小肠病变完全充填梗阻节段肠腔,致使肠腔明显扩张;病灶密度均为夹杂气泡的“蜂窝状”或“筛孔状”,边界清楚有包壁征;术中将梗阻远端约10 cm正常小肠对系膜缘纵行切开,将粪石挤向远端取出,近端肠管减压术。血块性梗阻1例,患者有食用“生山楂”病史,术前出现肠梗阻症状;CT平扫提示肠道内多发小肠残渣征表现,故临床上误诊为“粪石梗阻”伴严重感染(白细胞快速异常增高)而行手术治疗,术中未发现明确机械性肠梗阻;术后胃镜提示胃贲门撕裂伤、活动性出血,予钛夹止血。结论肠腔内型机械性小肠梗阻病因繁杂,容易造成误诊,在临床实践中应该重视病史、查体,尤其是腹部CT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充分认识及时判定小肠梗阻的病因是及时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梗阻 肠腔内型小肠梗阻 机械性小肠梗阻 CT扫描
下载PDF
不同黄疸程度和胆道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影响
3
作者 汪栋 呼昱衡 +4 位作者 林华骏 管成剑 张小东 张轶西 郭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280-1284,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黄疸程度和胆道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梗阻性黄疸,并在术前胆道引流后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 目的分析不同黄疸程度和胆道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梗阻性黄疸,并在术前胆道引流后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4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轻度黄疸组(总胆红素<250μmol/L)77例,严重黄疸组(总胆红素≥250μmol/L)71例。比较轻度黄疸组和严重黄疸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胆肠及胰肠引流管留置时间)和病理特征[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肿瘤病理类型、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按照引流方式不同分为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NBD)、内镜下胆道支架引流术(ERBD)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分析不同引流方式对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严重黄疸组ERBD患者比例为31.2%,低于轻度黄疸组(9.9%),PTCD患者比例为52.1%,高于轻度黄疸组(1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黄疸组与严重黄疸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胰肠及胆肠引流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黄疸组的良性疾病患者比例为7.8%,显著高于严重黄疸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AJCC分期、其他类型肿瘤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黄疸组、重度黄疸组中不同引流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胰肠引流及胆肠引流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黄疸程度及胆道引流方式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无明显影响。轻度黄疸患者采用ERBD较多,而重度黄疸患者采用PTCD较多,且轻度黄疸患者的良性疾病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前胆道引流 梗阻性 黄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