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贺凌婕 王国兴 张澍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1期1189-1191,共3页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因构成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胃镜检查结果及是否... 目的研究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因构成比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并行胃镜检查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胃镜检查结果及是否镜下治疗、是否入住重症监护室、是否输血及院内死亡等;并按年龄分组对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共有525例住院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胃镜结果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分别为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恶性肿瘤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是各个年龄段的首要病因,随着年龄增长,胃恶性肿瘤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比率逐渐升高。结论消化性溃疡始终是各个年龄段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首要原因,胃恶性肿瘤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胃镜检查 病因
下载PDF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病死率分析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贺凌婕 王国兴 张澍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8期836-839,共4页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 103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主要诊断、是否行内镜检查及治疗、是...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院内病死率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 103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主要诊断、是否行内镜检查及治疗、是否入住监护室、是否输血及院内死亡等。结果 1 10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共74例患者死亡,院内病死率为6. 71%(74/1 103),死亡原因分别为胃及胆道系统恶性肿瘤、肝脏功能衰竭、心脏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及失血性休克等。按死亡原因分组比较,心、肺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最大,肝脏功能衰竭组患者年龄最小。结论恶性肿瘤、脏器功能衰竭等非出血原因已成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死因;因肝脏功能衰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的患者年龄最小,应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院内病死率 死亡原因
下载PDF
内科学(消化系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1
3
作者 朱圣韬 闵力 +2 位作者 郭水龙 李鹏 张澍田 《医学教育管理》 2017年第A02期65-67,共3页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高层次教育。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是全国最早获得消化专业研究生培养点的单位之一,近30年里培养了100余名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医学高级人才的高层次教育。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是全国最早获得消化专业研究生培养点的单位之一,近30年里培养了100余名研究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内科学(消化系病)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重要性及培养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 科研能力 内科学(消化系病)
下载PDF
同时性多发与单发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以及多发癌病灶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荣雪 张倩 +4 位作者 孙秀静 邢洁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胃肠病学》 2019年第8期454-459,共6页
背景: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MEGC)漏诊率较高,提高SMEGC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主、次病灶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6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友谊医... 背景:早期胃癌检出率不断提高,但同时性多发早期胃癌(SMEGC)漏诊率较高,提高SMEGC的内镜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主、次病灶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3年6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231例早期胃癌病例,比较单发早期胃癌(SEGC)与SMEGC的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分析SMEGC主、次病灶内镜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231例早期胃癌病例中16例(6.9%)为SMEGC(34处病灶)。SEGC与SMEGC在性别、年龄、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以及病灶大小、垂直方向分布、分化程度、侵犯深度、背景黏膜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水平方向分布和大体形态方面,SMEGC出现于胃体后壁(38.2%)和隆起型(47.1%)比例更高(P<0.05),且均为分化型癌。SMEGC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r=0.658)和分化程度(r=0.489)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主、次病灶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相同的SMEGC分别占68.8%、81.2%和87.5%,主、次病灶背景黏膜均一致。SEGC和SMEGC的治愈性切除率无明显差异(86.0%对85.3%,P>0.05)。结论:SMEGC的临床病理特征与SEGC相似,主、次病灶的大体形态、分化程度、侵犯深度和背景黏膜具有一致性,ESD为其有效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肿瘤 多原发性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孙秀静 张雯 +2 位作者 花海洋 李鹏 张澍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临床特点、病理情况、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例PMM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内镜表现、病理情况、诊治方法及预...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MME)的临床特点、病理情况、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8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例PMM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内镜表现、病理情况、诊治方法及预后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4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47~72岁,平均57. 8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进食哽噎感。肿瘤均为单发,位于食管中段1例,中下段2例,下段1例; 4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性化疗及免疫治疗;肿瘤细胞呈圆形、卵圆形或梭形,核分裂象明显,细胞质内可见黑色素颗粒,邻近食管上皮基底层可见黑色素细胞。免疫表型示瘤细胞弥漫表达HMB-45、Melan-A,S-100散在分布,CK阴性。随访2~48个月,3例死亡,1例无进展生存。结论 PMME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特异,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 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特点 预后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6
作者 马宗慧 张倩 +4 位作者 邢洁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孙秀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切除的治愈性进行评估,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内镜下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率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治的早期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对切除的治愈性进行评估,计算非治愈性切除的发生率,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47例早期胃癌病变,其中非治愈性切除病变66例,非治愈性切除率为19.02%(66/347)。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病变直径≥20 mm(OR=3.248,95%CI:1.451~7.272,P=0.004)、病变浸润至黏膜下层(OR=26.549,95%CI:10.087~69.875,P<0.001)及病理类型为未分化型早期胃癌(OR=18.021,95%CI:6.664~48.736,P<0.001)是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病变直径≥20 mm、术前病理提示浸润至黏膜下层和/或未分化型早期胃癌者,应经充分评估后,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下治疗 非治愈性切除
下载PDF
自膨式金属支架对左半和右半结肠恶性梗阻的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李荣雪 焦月 +1 位作者 张澍田 冀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8期1992-1996,共5页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对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恶性梗阻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恶性结直肠梗阻行SEMS置入的200例次,根据梗阻部位分为左半结肠组(LSCO组...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支架(SEMS)对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恶性梗阻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恶性结直肠梗阻行SEMS置入的200例次,根据梗阻部位分为左半结肠组(LSCO组,n=172)和右半结肠组(RSCO组,n=28)。观察两组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操作用时,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LSCO组和RSCO组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172/172)、92. 9%(26/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9);临床成功率分别为93. 5%(129/138)、83. 3%(20/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91)。中位操作时间分别为24 min、19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223)。随访143例次,中位随访时间24(73) d。LSCO组和RSCO组SEMS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 5%(24/123)、5. 0%(1/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113)。其中LSCO组中,出现肠穿孔7例(7/123,5. 7%),穿孔时间为术后1~75 d,中位时间为9 d;再发肠梗阻12例,发生于SEMS后12~316 d,中位时间为69 d,9例再次置入支架后梗阻解除。结论 SEMS对治疗左、右半结肠恶性梗阻均有效;对再发肠梗阻,二次置入支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结肠梗阻 自膨式金属支架 结肠癌
下载PDF
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 被引量:3
8
作者 马丹 张澍田 +2 位作者 张倩 孟凡冬 李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7期1864-1866,共3页
目的研究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胃间质瘤为初诊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患者共69处病变(其中1例患者胃内有2处病变),收... 目的研究以胃间质瘤为初诊患者行内镜下治疗后的病理符合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胃间质瘤为初诊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的68例患者共69处病变(其中1例患者胃内有2处病变),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超声内镜下病变起源、病变大小、治疗原因及术后病理结果,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胃间质瘤正确诊断病例与错误诊断病例相比,年龄、超声内镜(EUS)下病变起源及病变大小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1,0. 002,0. 02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EUS下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P=0. 020)及病变直径> 1 cm(P=0. 035)与术前内镜诊断准确性相关。结论超声内镜下胃间质瘤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P=0. 020)及病变直径> 1 cm(P=0. 035)与术前内镜诊断准确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下治疗 病理
下载PDF
胃间质瘤48例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马丹 张澍田 +1 位作者 孟凡冬 李鹏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8期1947-1949,共3页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最终诊断胃间质瘤的48例患者共计48处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最终诊断胃间质瘤的48例患者共计48处病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变大小、内镜切除方法、内镜切除成功与否、并发症及术后病理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48例(100%)均内镜下成功切除。平均用时69 min。其中12例(25. 00%)发生术中穿孔,1例(2. 08%)发生迟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均成功。术后病理为极低危险性37例(77. 08%),低危险性7例(14. 58%),中危险性4例(8. 33%)。中危险性共4例病变中,3例病变均为直径> 2 cm,核分裂象计数6~10/50 HPF,仅1例病变直径为1. 8 cm,核分裂象计数6~10/50 HPF。结论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是有效的,并发症亦能经保守治疗得以纠正,但胃小间质瘤内镜下治疗的必要性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间质瘤 内镜下治疗 并发症 危险度分级
下载PDF
116例结肠气囊肿病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陶源 张丽颖 孙秀静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结肠气囊肿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16例结肠气囊肿病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变大小、部位、内镜表现等,总结结肠气囊肿病的临床... 目的探讨结肠气囊肿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16例结肠气囊肿病患者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病变大小、部位、内镜表现等,总结结肠气囊肿病的临床和内镜特点。结果116例患者中男54例、女62例;年龄(59.11±13,13)岁(17~91岁);单发病变50例(43.10%),多发66例(56.90%)。病变检出率范围为0.40%。(1/2524)~2.03%。(8/3945)。根据主要临床表现,无症状体检者占24.14%(28/116),其次为腹痛(18.97%,22/116)、肿瘤标记物升高(17.24%,20/116)。共发现病变168处,结肠镜下表现为黏膜下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半球形或球形囊性隆起,质软,部分黏膜表面充血糜烂。116例患者中66例明确记录气囊肿大小,病变直径(1.61±0.87)cm(0.3~5.0cm),其中1.0~<2.0cm占45.45%(30/66)。病变部位单发者好发于升结肠(38.00%,19/50)和横结肠(28.00%,14/50),多发者好发于升结肠(28.81%,34/118)、乙状结肠(22.03%,26/118)和降结肠(17.80%,21/118)。结论结肠气囊肿病临床相对少见,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有效手段。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老年患者居多,好发于升结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镜检查 诊断 肠道气囊肿病 内镜特点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11
作者 刘思 张倩 +6 位作者 邢洁 孙秀静 朱敏 郭俊峰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2-557,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临床特征(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及术后病理信息(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分析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95例早期胃癌患者纳人研究,其中9例(4.6%)发生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病例与未出血病例相比.氯吡格雷服药史和主要病变大小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及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服药史(0R=10.223,95%CI:1.143-91.468,P=0.038)、有多发病变(0R=6.412,95%CI:1.123-36.616,P=0.037)及主要病变m2cm(OR=6.718,95%CI:1.130-39.935,P=0.036)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氯吡格雷服药史(P<0.001)、主要病变M2cm的患者(P=0.022),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ESD/EMR术后应重点关注有氯吡格雷服药史、病变部位多发、病变较大的患者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术后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