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SRS)→固定信噪比SRS测试→言语识别阈测试(reception threshold of sentences,RTS);测试方案2:由难到易的顺序进行RTS测试→固定信噪比SRS测试→安静环境SRS测试。优化测试方案:预测试→对象以言语识别率得分高低分级→正式测试。结果①测试方案1:全体受试者安静环境SRS测试的完成率100%(10/10),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完成率50%(5/10);4名可完成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受试者接受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50%,2/4);②测试方案2:全体受试者依次接受RTS测试(完成率20%,2/10)、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50%,5/10)和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为100%,10/10);③优化测试方案:10名对象根据预测试SRS得分分级后,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其中4名进一步接受自适应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完成率50%,2/4)。结论根据预测试结果对受试者的言语能力进行分级,选取难度适中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可提高言语测试的效率。根据助听装置使用者的言语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测试参数和合理的评估流程,将有利于MHINT测试在临床言语识别评估工作的推广使用。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9个月。根据耳聋程度(0.5~4kHz平均气导听阈)将患儿分为三组,A组为中度耳聋听阈为(41~60dB HL,5例),B组为重度耳聋听阈为(61~80dB HL,9例),C组为极重度耳聋听阈(≥81dB HL,18例)。分别在助听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采用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对各组患儿的言语产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B组和C组患儿言语产出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而A组患儿无显著提高(P>0.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A、B两组患儿间在助听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各评估阶段的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与C及B与C各两组患儿之间在上述各评估阶段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1年内其言语产出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言语产出能力存在一定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听觉-言语-心理康复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对60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人工耳蜗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与听力正常...目的分析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听觉-言语-心理康复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对60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人工耳蜗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与听力正常青少年(听力正常组)MHT得分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耳蜗组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3.33%,其在过敏倾向方面的得分(5.63±2.22分)高于听力正常组(4.05分),在身体症状方面的得分(4.03±2.72分)低于听力正常组(4.99分),在恐怖倾向方面的得分(1.95±2.01分)低于听力正常组(3.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工耳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听力和言语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他们仍需要家长、老师及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期,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自适应非线性频率压缩(adaptive 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 ANFC)技术对汉语耳聋患者助听后音质感知的影响。方法以21例轻度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9~80岁,平均61±16岁。所有患者右耳0.5、1、2...目的探讨自适应非线性频率压缩(adaptive 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 ANFC)技术对汉语耳聋患者助听后音质感知的影响。方法以21例轻度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9~80岁,平均61±16岁。所有患者右耳0.5、1、2和4 kHz平均气导听阈为67±12 dB HL,左耳平均气导听阈为65±15 dB HL。按照助听器使用情况,将患者分成无经验组(12例)和有经验组(9例),所有患者均双耳选配带有ANFC功能的助听器,分别测试ANFC功能打开和关闭两种条件下自己的声音、男声、女声、鸟鸣和音乐5种测试音在响度、清晰度、自然程度、总体感觉4方面的音质感知评分,测试顺序随机,结果由Matlab软件自动记录。结果在ANFC功能打开与关闭两种条件下,患者对上述五种测试音的响度、清晰度、自然程度和总体感觉四方面音质感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测试条件下,两组患者对同一测试音的音质感知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FC技术助听器对汉语耳聋患者的音质感知无明显影响。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方法使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发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软件,分别测试成年听力正常者(12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2例)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15例)能够分辨出刺激声中无声间隔...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方法使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发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软件,分别测试成年听力正常者(12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2例)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15例)能够分辨出刺激声中无声间隔的最小时长,即时域间隔感知(temporal gap dection,TGD)阈值,比较三组受试者TGD的差异。结果三组受试者左右耳间TGD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双耳平均TGD阈值分别为3.97±1.12、3.62±1.14、13.72±9.89ms,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TGD阈值与听力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TGD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P<0.01)。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下降,且个体差异较大。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适宜临床应用的人工耳蜗植入者噪声环境下普通话言语测听(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test,MHINT)方案。方法对10名母语为普通话的语后聋人工耳蜗植入者进行MHINT测试。测试方案1: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安静环境言语识别率测试(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SRS)→固定信噪比SRS测试→言语识别阈测试(reception threshold of sentences,RTS);测试方案2:由难到易的顺序进行RTS测试→固定信噪比SRS测试→安静环境SRS测试。优化测试方案:预测试→对象以言语识别率得分高低分级→正式测试。结果①测试方案1:全体受试者安静环境SRS测试的完成率100%(10/10),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完成率50%(5/10);4名可完成固定信噪比SRS测试的受试者接受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50%,2/4);②测试方案2:全体受试者依次接受RTS测试(完成率20%,2/10)、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50%,5/10)和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为100%,10/10);③优化测试方案:10名对象根据预测试SRS得分分级后,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安静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5名受试者接受并完成噪声环境SRS测试(完成率100%,5/5),其中4名进一步接受自适应RTS测试,2名完成测试(完成率50%,2/4)。结论根据预测试结果对受试者的言语能力进行分级,选取难度适中的测试方案进行测试,可提高言语测试的效率。根据助听装置使用者的言语能力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测试参数和合理的评估流程,将有利于MHINT测试在临床言语识别评估工作的推广使用。
文摘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耳聋婴幼儿选配助听器后言语产出能力的规律,探讨耳聋程度对患儿言语产出能力的影响,为这类婴幼儿听觉言语康复提供参考。方法 32名选配助听器的中重度和极重度语前聋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选配助听器年龄为3~34个月,平均16±9个月。根据耳聋程度(0.5~4kHz平均气导听阈)将患儿分为三组,A组为中度耳聋听阈为(41~60dB HL,5例),B组为重度耳聋听阈为(61~80dB HL,9例),C组为极重度耳聋听阈(≥81dB HL,18例)。分别在助听器选配前及选配后1、3、6、9、12个月时采用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对各组患儿的言语产出能力进行评估。结果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B组和C组患儿言语产出能力得分显著提高(P<0.05),而A组患儿无显著提高(P>0.05);经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A、B两组患儿间在助听器选配前和选配后1、3、6、9、12个月各评估阶段的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A与C及B与C各两组患儿之间在上述各评估阶段言语产出能力得分的差异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和极重度聋婴幼儿在选配助听器1年内其言语产出能力随助听器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耳聋程度对选配助听器婴幼儿言语产出能力存在一定影响。
文摘目的分析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制定个性化的听觉-言语-心理康复计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test,MHT)对60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人工耳蜗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与听力正常青少年(听力正常组)MHT得分进行比较。结果人工耳蜗组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3.33%,其在过敏倾向方面的得分(5.63±2.22分)高于听力正常组(4.05分),在身体症状方面的得分(4.03±2.72分)低于听力正常组(4.99分),在恐怖倾向方面的得分(1.95±2.01分)低于听力正常组(3.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结论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工耳蜗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听力和言语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但他们仍需要家长、老师及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期,更好地回归主流社会。
文摘目的探讨自适应非线性频率压缩(adaptive 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 ANFC)技术对汉语耳聋患者助听后音质感知的影响。方法以21例轻度到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29~80岁,平均61±16岁。所有患者右耳0.5、1、2和4 kHz平均气导听阈为67±12 dB HL,左耳平均气导听阈为65±15 dB HL。按照助听器使用情况,将患者分成无经验组(12例)和有经验组(9例),所有患者均双耳选配带有ANFC功能的助听器,分别测试ANFC功能打开和关闭两种条件下自己的声音、男声、女声、鸟鸣和音乐5种测试音在响度、清晰度、自然程度、总体感觉4方面的音质感知评分,测试顺序随机,结果由Matlab软件自动记录。结果在ANFC功能打开与关闭两种条件下,患者对上述五种测试音的响度、清晰度、自然程度和总体感觉四方面音质感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测试条件下,两组患者对同一测试音的音质感知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FC技术助听器对汉语耳聋患者的音质感知无明显影响。
文摘目的探讨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方法使用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开发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测试软件,分别测试成年听力正常者(12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12例)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者(15例)能够分辨出刺激声中无声间隔的最小时长,即时域间隔感知(temporal gap dection,TGD)阈值,比较三组受试者TGD的差异。结果三组受试者左右耳间TGD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听力正常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双耳平均TGD阈值分别为3.97±1.12、3.62±1.14、13.72±9.89ms,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TGD阈值与听力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听神经病谱系障碍组TGD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组(P<0.01)。结论听神经病谱系障碍患者听觉系统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下降,且个体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