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8个月效果 被引量:17
1
作者 梁远波 孟海林 +14 位作者 范素洁 王星 谢丽莲 冯梅艳 王瑞 常新琦 何颜清 马锦霞 罗颖 崔宏宇 贾超 张祎草 刘洛如 唐炘 王宁利 《眼科》 CAS 2013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个月的眼压控制效果。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来自4个眼科中心40岁以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5例(175眼)。方法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 目的比较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8个月的眼压控制效果。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来自4个眼科中心40岁以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175例(175眼)。方法随机分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88眼)和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7眼)。术后1天、7天、2周、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随访。LogMAR视力表检查视力,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眼压控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未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条件成功指在末次随访时在联合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21 mm Hg。主要指标眼压,眼压控制成功率,并发症。结果 150例(85.7%)完成18个月随访,其中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74例,单纯小梁切除术组76例。术后4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两组眼压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眼压控制成功率91.9%(68/74),单纯小梁切除术组84.2%(64/76)(P=0.148);条件成功率前者91.9%(68/74),后者88.2%(67/76)(P=0.448)。视力下降两行者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组20.3%,单纯小梁切除术组14.5%(P=0.348)。后者暂时性低眼压发生率(19.7%)高于前者(9.6%),而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黄斑水肿、前房出血发生率两组相似。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18个月成功率略高于单纯小梁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当。联合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小梁切除术更适合于具有术后浅前房风险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可拆除缝线 多中心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失重状态对眼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振菲 朱思泉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0-313,共4页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增加,失重状态下的人体改变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失重状态下,头面部血流分配会增加,随之也会造成眼部供血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眼部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综述了失重状态对眼部的主要影响,包括眼底... 随着人类太空探索的增加,失重状态下的人体改变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失重状态下,头面部血流分配会增加,随之也会造成眼部供血状态的改变,这种改变对眼部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变化。本文综述了失重状态对眼部的主要影响,包括眼底病变(视乳头水肿、脉络膜皱褶、棉絮斑、神经纤维层增厚),视功能下降(近视力下降、固视和追随物体能力下降、视网膜和视路功能受损)及眼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重 眼底 视功能 眼压
原文传递
色素播散综合征和色素性青光眼 被引量:8
3
作者 卿国平 王宁利 《眼科》 CAS 2013年第1期10-13,共4页
色素播散综合征和色素性青光眼是一类在不同人种中具有不同临床表现的眼病,患病率在不同人种间差别亦较大。本文对色素播散综合征和色素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病理研究、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 色素播散综合征 色素性青光眼
原文传递
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的手术治疗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振菲 董喆 朱思泉 《国际眼科纵览》 2011年第2期87-91,共5页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缔组织疾病,涉及多系统病变,眼部最常见的是晶状体半脱位.根据晶状体脱位的范围及程度,同时考虑到患者局部和全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晶状体... 马凡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缔组织疾病,涉及多系统病变,眼部最常见的是晶状体半脱位.根据晶状体脱位的范围及程度,同时考虑到患者局部和全身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晶状体半脱位的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作一综述,重点介绍囊袋张力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Artisan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三种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晶状体半脱位/外科学
原文传递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早期滤过泡形态与远期眼压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星 贾超 +13 位作者 冯梅艳 孟海林 范肃洁 谢丽莲 孙兰萍 刘洛茹 解聪 彭忆 唐炘 梁远波 翟刚 蒋幼芹 叶天才 王宁利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方法多中心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176例(176只眼)40岁以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单纯小梁切除术88例(88只眼)或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88... 目的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方法多中心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176例(176只眼)40岁以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单纯小梁切除术88例(88只眼)或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88例(88只眼)。术后3个月,按照Indianablebappearancegradingscale滤过泡分级系统,对患者术后滤过泡形态进行分级,应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结果150例(85.7%)患者完成18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18个月平均眼压(15.6±5.4)mmHg(1mmHg=0.133kPa),其中10只眼的眼压≥21mlnHg,5只眼在用药后眼压〈21mmHg,其余135只眼的眼压〈21mmHg。142只眼记录了术后3个月滤过泡形态:扁平无隆起(Hn级)3只眼,低度隆起(H1级)45只眼,中度隆起(H:级)90只眼,高度隆起(H_{级)4只眼;滤过泡未血管化66只眼,滤过泡血管化76只眼。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微囊结构滤过泡者的眼压较无微囊结构滤过泡者的眼压低2.77mmHg(β=-2.77,95%CI:-0.46--5.08);滤过泡未血管化者的眼压较滤过泡血管化者的眼压低2.07mmHg(β=-2.07,95%CI,-0.15~-3.98);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术后眼压降低1.2mmHg(β=-1.20,95%CI:-0.00--2.40);患者年龄、滤过泡微血管化及微囊结构滤过泡的存在与术后18个月的眼压有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术后早期滤过泡形态对预测远期眼压水平具有一定意义,患者术后滤过泡形态、滤过泡血管化程度及年龄是影响远期眼压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闭角型 小梁切除术 眼内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